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一体化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集聚现象日趋显著,我国已经形成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中心的地理集中空间。集聚效应成为吸引经济行为与金融活动的向心力。为了研究金融集聚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强度关系,通过空间关联度Moran’s分析金融集聚程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定量衡量两者的影响机制、金融集聚空间差异程度以及区域金融、经济发展与溢出效应之间的协同关系;同时论证了金融的深化将随着产业规模达到最优后持续扩张从而导致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资金缺口扩大速度超过募集资金速度;金融集聚引起溢出效应刺激了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以扩散的趋势带动着邻近相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数字经济使产业经济形态发生巨大变革,突破各经济主体在地理空间上的限制,对产业组织的集聚形态进行了延伸和重塑。基于2013—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别对数字经济视域下地理集聚和虚拟集聚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演化特征和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视域下地理集聚整体程度逐渐提高,省际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差距在逐渐缩减,地理集聚产生的正外部效应由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向中部内陆地区扩散;虚拟集聚程度呈现轻微增加的趋势,极化现象严重,区域间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虚拟集聚程度远高于其他地区;地理集聚与虚拟集聚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上呈现小幅上升的趋势,区域间表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特征。研究结论可以为进一步加速地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协同并进,实现“数字中国”战略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环境污染伴随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呈现显著的区域特征,从产业转移的空间梯度看,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正在由经济发达地区梯次转移至欠发达、不发达地区,由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东北和西北地区转移;与轻度污染密集型产业相比,重度污染密集型产业向中东部地区的集聚程度更高。污染密集产业呈现空间梯度转移,不仅依赖于产业链的空间演化规律,而且与迁入地市场发育程度和制度环境有关。2003~2013年,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主要转入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安徽、陕西和广西,而同期环境污染状况加剧地区集中在青海、新疆、内蒙古、云南、宁夏、安徽和河北。研究结果表明,污染产业集聚并不必然导致环境污染集聚,及加剧区域之间的环境不平等。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具有阶段性、不确定性和交替性,基于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促进污染密集型产业的集群式转移具有经济效率和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振兴金融须先行,金融产业集聚是促进金融产业发展,提升金融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运用区域集聚度指标对福建省金融产业的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行评价,深入分析了现有的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旨在为福建省制定金融资源分配方案与金融产业合理布局,促进福建省经济的均衡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福建省内已经产生金融产业集聚现象,其集聚水平在不断上升,且金融产业集聚不仅可以整体促进省内经济发展,更可以通过使省内三次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空间俱乐部收敛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空间异质性具有内在的关系。空间相邻的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往往表现出空间相关性,这些连片区域在空间外溢引致的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的作用下极容易形成经济活动集聚的“中心”,而中心区域与外围区域的成员之间则表现出空间异质性的关系。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在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发达区域总是成片相连地布局,而欠发达区域也总是成片相连地分布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金融产业集聚发展得如火如荼,并有效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本文从金融资源集中和扩散角度建立金融集聚衡量体系,并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北京、天津、济南、青岛和沈阳等城市的金融集聚度进行计量。结果发现: 北京的金融资源集中程度最高,但辐射程度并不算大,其他城市金融资源集中程度较低。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环渤海地区金融集聚,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要改变以土地规模扩张和集中发展工业产业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城镇化模式,基于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发展,以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提升农业产业效率,以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关联产业带动城镇要素集聚,配合城镇空间体系设计引导产业要素有序聚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要改变以土地规模扩张和集中发展工业产业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城镇化模式,基于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发展,以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提升农业产业效率,以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关联产业带动城镇要素集聚,配合城镇空间体系设计引导产业要素有序聚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9.
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及演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全球化和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当今产业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全球价值链中的主要增值点和盈利点,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居于战略性地位.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空间集聚能显著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且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演化表现出集聚与转移并存的规律特点.本文基于产业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相关理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与演化进行了机理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与评述.  相似文献   

10.
制造业大规模空间集聚引起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论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微观(区位及就业)数据,运用标准差椭圆及相对集聚系数方法,分析了1998—2013年中国制造业总体及资源、装备、高技术三种类型制造业行业的大规模空间集聚特征、模式及变化。结果表明:1998—2013年,中国制造业总体呈现明显的空间集中化、密集化趋势;相对于制造业总体,三个典型产业拥有不同的空间集聚模式,其中属于资源型产业的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制造业呈现显著的空间分散式集聚模式,其分散程度有所上升;属于高技术产业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属于装备型产业的汽车制造业基本呈现空间集中式集聚模式,其集中程度有所上升或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1.
演化经济学认为,相关性产业关联互动、企业分蘖机制与产业空间集群演进有着内在关联。笔者研究发现,这种关联同样存在于文化产业领域,同时由于文化产业创新创意属性,因而这种关联有着自身特性,也因此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要遵循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政府应依据产业发展规律、市场机制,通过科学产业政策来引导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要建设好、营造好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系统、文化生态与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文化企业的分蘖演进和文化产业的都市空间聚集,以利于形成我国各区域合理的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形成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合作、共同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王彦芳 《西部论坛》2021,31(3):1-16
地区生产通过中间品进口(前向关联)融入全球价值链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可以促进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进而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而地区生产通过中间品出口(后向关联)融入全球价值链通常会促使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集聚,进而产生经济极化效应并扩大地区差距;中间品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对地区差距的反向作用受到地区经济贸易水平和结构以及制度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在经济实践中表现出地区、贸易伙伴、制度环境等多方面的异质性.以2000—2013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为研究样本,采用各地区地级市夜间灯光亮度的基尼系数衡量地区差距,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测度中间品前向和后向关联指数,分析表明:整体上看,中间品前向关联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而中间品后向关联促使地区差距扩大;前向关联的经济扩散效应主要体现在东部省份,且得益于从OECD国家进口中间品;后向关联的经济极化效应则只在中部省份显著存在,且主要源自对非OECD国家出口中间品;产品和要素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中间品前向关联缩小地区差距的效应越明显.因此,应优化中间品贸易的产品结构和空间布局,适当增加从发达国家的高质量中间品进口,推动中间品出口扩张从"集约边际"向"广延边际"转变,加快产品和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以形成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联动机制,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3.
李芳芳 《晋阳学刊》2013,(6):128-135
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在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影响机理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典型代表——北京市为案例,描述其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状况,并基于6大主城区的数据,利用扩展的C-D函数及混合面板模型对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北京市金融业已形成良好的金融集聚态势;金融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金融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空间演化的微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真 《理论界》2006,(8):12-13
当今,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的显著特色。本文从企业集聚、企业衍生、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企业集聚发展的局限性等微观视角分析产业集群空间演化的规律,对进一步认识产业集群的本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是全球经济绿色转型关注的热点,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考虑城市绿色创新发展.利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度2005-2017年中国286个地级市的绿色创新效率,揭示其空间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偏低,呈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综合技术效率的特征,且表现为全国波动上升、东部跃迁、中部塌陷、东北停滞的态势.经济外向度、金融发展水平、制造业集聚等对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不显著.因此,提高城市绿色创新效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应当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地区绿色创新协同发展,同时提升产业集聚水平,优化绿色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6.
产业协同集聚是产业发展至高级阶段的产业关联表现形态。对单一产业集聚的研究表明集聚对区域创新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域,试图探讨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溢出作用。研究选取了粤港澳大湾区2003—2019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面板数据,从多空间尺度运用EG修正指数和DCL指数测度了产业协同集聚的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对邻近地区创新的溢出效应,以期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益的思路。研究发现:(1)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存在产业协同集聚现象,但水平仍然较低;(2)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协同集聚度高于大湾区,其中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度最高;(3)都市圈尺度下的比较发现,广州和深圳两大都市圈的产业协同集聚度居于大湾区领先水平;(4)港澳生产性服务业与珠三角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度,低于珠三角内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度,显示出生产要素未能高效便捷流动导致港澳近年来与珠三角制造业的经济关联度不及珠三角内部各地之间的经济关联度;(5)粤港澳大湾区尺度下的协同集聚度与区域创新水平均不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珠三角地区尺度下两个变量的空间自相关显著,对珠三角...  相似文献   

17.
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蓝色经济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及政策差异等原因,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呈现不均衡和非协调状态。随着金融资源与地域条件协调、配置、组合的时空动态变化,金融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产生集聚现象。本文采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1994-2013年相关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判断变量序列平稳性,利用协整检验确定变量间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并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显示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进一步通过脉冲响应函数进行验证,最后得到实证结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金融产业集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该地区区域经济的增长。针对实证结果,结合蓝色经济区实际情况,提出了系列针对性建议:调整区内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金融产业;完善区内金融体系,促进金融功能有效发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夯实金融发展基础;推动"青岛财富管理中心"建设,提高区域金融集聚层次等。  相似文献   

18.
金融产业集聚的宏观动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颖 《南京社会科学》2006,17(11):56-62
历史证明,产业集聚是新兴工业化道路中提升国家竞争力最重要的发展动力。在全球化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金融产业集聚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就世界范围而言,纽约、伦敦和东京,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产业集聚地;上海和北京的特定区域内也集中了大量国内外金融企业。本文试图通过对金融产业集聚的背景、宏观动因的分析,构建出金融产业集聚的宏观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建立起金融产业集聚宏观分析的初步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农产品加工业对现代农业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利用空间基尼系数、行业集中率和区位商指数,分别从地理空间、市场空间和地区竞争力视角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集聚状况进行系统性分析;进而从资源禀赋、交通便利性、政府行为、市场环境以及农业现代化五个方面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深入探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集聚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在2007-2017年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在各省的空间分布整体有均衡化发展趋势,但各细分行业呈差异化发展态势;2.中部农产品加工业的地区竞争力不断提升,以东部地区为中心并向中、西部地区延伸的新发展格局业已形成;3.资源禀赋、经济开放度、政府行为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空间集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8,(3):80-86
本文通过对金融资源集聚和经济增长设置综合评价指标,运用改进后的协调发展度模型结合熵权法对2009—2015年间华东地区16地市金融集聚和经济增长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华东地区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协调度的极化现象较严重,其中上海市协调发展度最高,属于经济增长滞后型。其他城市协调发展度普遍不高,但多数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之金融集聚滞后型,杭州市在2015年表现出了经济增长滞后型,而扬州、泰州、镇江和舟山等市呈现中度失调发展之金融集聚受损型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