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继承前贤思想的基础上,孔子丰富了"中和"思想.之后,朱熹建构了一个以"中和"体用为核心的理论系统,王夫之则重释了"中和"、体用概念的内涵.至此,儒学的"中和"思想已经成熟.同任何哲学范畴一样,"中和"这对范畴也必须落实到现实层面.在现实层面,"中和"表达为"和谐"、"适度"的状态.然而,作为"和谐"、"适度"的状态,"中和"在落实于现实层面时,其理论意蕴不仅有积极方面,同时也有消极方面.对此,我们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2.
佛教的哲学理论博大精深,其部分思辨性的论证是通过对灵魂(我)有无的主题展开的.围绕着生命轮回的问题.古代印度宗教首先提出了"梵我同一"等思想.佛教不同意这些思想,提出了"五蕴缘起"的理论.论证人的灵魂(我)不具有实在性,强调其"无"的一面.随着问题的深入,佛教进一步阐述灵魂的"我"是"有"与"无"的统一,提出"中道"及"二谛"说.最后由大乘唯识宗通过对"识"的论述,侧重于"有"的一面,完成了"无我"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家"是社会的缩影,是育人的摇篮.根据"家"的不同,产生的思想和观念也不同.中国的"家"和日本的"家"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无论是作为房屋建筑的"家"还是作为"家庭"的"家",其构造及家庭观念也有共同点和不同点.正确认识和理解中日文化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相互承认不同点,才是今后两国人民相互交流最需要的姿态.  相似文献   

4.
"忠实"似乎已成为译者的天职.然而,现代翻译理论对"忠实"这一翻译标准提出了质疑,翻译研究中的解构学派试图解构这一标准,传统"忠实"翻译标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伽达默尔提出了"理解的历史性"的哲学解释学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对传统"忠实"翻译标准的理解也应具有历史性.传统"忠实"翻译标准有可供解释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仁政"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天下为公"是"仁政"的最高价值追求."仁者无敌"是推行"仁政"的坚定信念.领导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实现"仁政"的关键.选贤任能、讲信修睦,使人各尽其材,是实现"仁政"的重要条件.体察民情、顺应民意,是实现仁政的根本途径.构建和谐社会思想为传统政治哲学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董仲舒对策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记董仲舒对策在元光元年,然后出任江都相,明确无误,但说自汉文帝前15年举贤良已有了统一的"策试"、"对策"、"评比"、"选拔"等一套措施则是误解和误记.汉武帝建元初对推举出来的贤良有"征"和"待诏"一类的安置措施,但尚无统一的策试.直到元光五年举贤良才规范了一些.<汉书>把"对策"中迎合汉武帝的一些建议描绘成董仲舒的创见,被汉武帝一一采纳.其实,汉武帝先已实行了"尊儒"、"举孝廉"等.董仲舒的"对策"只供武帝"亲览",当时并未公开,也不存在是否采纳其建议的问题.汉武帝"尊儒"是事实,但并不曾颁布过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法令.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朝圣者的心理生活经常处于"我"与"无我"的两极转化之中.在朝圣启动与朝圣过程中,呈现出的是"我"的种种问题,但追求的却是"无我"境界.在"我"与"无我"的转换过程中.呈现出的是朝圣者通过实践"应该自我"而力图实现"理想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博弈可以看成两人在对日对共政策上的较量,是"攘外后安内"政策与"安内后攘外"政策的博弈.张学良认为先"攘外"后"安内",主张"息内战,御外辱"、"息内争,求和平",停止"剿共"内战,一致抗日.这种主张可视为对蒋介石"安内"政策的反驳.当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安内"政策失败后,意识到解国难须另觅新路.当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三位一体"局面形成时,蒋介石继续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激化了双方的矛盾.自此,两人的博弈拉开帷幕,而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是对蒋"安内攘外"政策的一种正面反抗.  相似文献   

9.
《论语》释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书名中的"论"字作"伦理"解、"讨论"解、"杂陈"解、"选择"解都是不正确的,只有"编纂"义是正解.这牵涉到词汇上的本义后见现象:即引申义使用在前,本义大量使用在后.《论语》的"语"字取对话义.此外,《论语》的定名时间在西汉,属于书名的定名在后,成书在前.  相似文献   

10.
广告"送"字句,具有实惠认知心理基础上的"赠送"义.其间接宾语空范畴特色,实现了非广告双宾句不能实现的句法象似.无标记广告"VN送O2"紧缩句是一个完形结构.广告"送"字句通常具有二重信息结构,并传递双向互惠信息.广告"送"字句的生命力极强.  相似文献   

11.
“怀柔远人”的思想基础及清朝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天下中国观"与"夷夏之辨"是"怀柔远人"的思想基础.怀柔须建立在"德治"与"自治"的前提上.作为历代帝王的治术之一.怀柔的手段不外赐予、和亲、通商、教化等形式,以彰声威.最终目的是以"礼"来"定君臣之分,严夷夏之防".作为儒家思想的表征,"怀柔"在很大程度上是理想的象征,但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美术课程总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具体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领域,各有不同的方向和要求。  相似文献   

13.
江西诗派的"活法"美学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最早苏东坡已提出了"活法"美学思想.黄庭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心法".到吕本中提出"活法悟入"的思想,标志着江西诗派"活法"美学思想的完成.江西诗派"活法"美学思想的确立,是宋代禅宗美学转型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重建文艺社会学是必要的--文艺学学科发展的一种构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化研究是在"社会-文学"关系的考察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诗学作为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研究,其阐释重心在于"文本"和"语境"的关系.而这,其实也就是一种具有现代形态的文艺社会学.就方法论而言,文化研究、文化诗学和文艺社会学,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将文化诗学定位于"文学文本"研究虽然有助于遏制文化研究的"泛文本化"倾向,但也遗漏了文学研究的某些重要方面.因此,在"走向文化诗学"的同时,有必要"重建文艺社会学".文艺社会学可以有"技术的"、"批判的"、"实践的"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大学本科段"外国文学史"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一种"对话"与"选择"的施教方式.主要讨论"文学思潮"和"语词概念"两个层面上的对话与选择.即沿文学思潮发展的线索,在诸种"二元对立"的关系中整理文学现象.重视辨析一些重要的语词、概念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讨论船山诗论与乐论的关联.船山诗学理论注重音乐性的重要原因,是以为"音"比"言"具有更高的表现能力和表现范围.王夫之认为,乐教的功能须由诗来担当,故诗就只以"言"为载体,而以"永"、"声"、"律"为审美追求.其诗论中"简"、"敛纵"、"柔缓"的追求,与其乐论有明显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7.
关于宗教的"出世"与"入世"问题是研究各种宗教不可回避的问题.从宗教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言,其实各种宗教往往兼具"出世"与"入世"的特征.只不过道教更着眼于现世,而强调"出世"与"入世"的统一;基督教则更着眼于来世,而强调"出世"与"入世"的关联.宗教的终极关切只有与现实关切结合起来,才可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王统照的诗论特别强调"感情"、"理致"、"音乐化"问题,实质是要求情感与理致合二为一,音乐化形式与思想内容合二为一.他解释风骨是风华、情感与骨力、气魄合二为一.他认为新旧体诗难于一刀两断.诗非"做"不成,不是"写"出的.体现了他的"爱与美"的文艺观与和谐美学观.  相似文献   

19.
布莱希特与西方戏剧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莱希特"史诗剧"对"叙述法"的强调,颠覆了亚里士多德以来戏剧的摹仿论传统,并由此奠定了现代戏剧的表现主义传统.布莱希特的"陌生化"颠覆了摹仿戏剧和现实主义戏剧强大的写实主义传统.由此开创了注重主体创新的现代戏剧.布莱希特的"距离说"虽然借鉴自狄德罗等人的理性控制理论.但它确立了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论"相并举的演艺表演体系.在探讨布莱希特戏剧思想时,需要防止将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简化为"表现派"、"社会行动戏剧"、"回归西方传统"等简单化做法.  相似文献   

20.
"厥词"近年来使用频率非常高."厥词"主要从成语"大放厥词"中分离出来,其原义为"其词",是一个短语.但随着历时的发展,"厥词"已很难用"其词"来解释了,其语义有了新的发展且更具整合性,可理解为"谬论"、"狂言"等.因此,我们认为,"厥词"已经词化,其语法归属应该是词,而不再是短语.为此,我们从"厥词"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特点及其语法归属三部分来论述这一观点.这一过程符合许多现汉双音词形成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