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比较了"豚"字在晋语和部分南方方言中的实例.从"豚"字的引申用法可以看出,北方的晋语多往抽象的比喻义发展,而南方方言则多向实体义和抽象的时空义发展.  相似文献   

2.
据文献记载,“嬲”为“娆”字之异体,有“纠缠、戏弄、扰乱”之义.但《何典》中的“嬲”字并非此义,它是个动词,意为“缠绕”.通过对明清及近代方志中方言材料的考察,结合当时方言的语音特点,并佐以现代汉语方言材料,发现:“嬲”是“绕”的方言记音字,“绕”又可写作“裹”、“掇”等形式,这反映了清代吴方言中存在日母字读为泥母字的语音现象.  相似文献   

3.
说“侃”     
目前主要的工具书对“侃”字的训释与现实生活脱节.《说文解字》对“侃”字的解释属于误训.“侃”字在殷商时期就已出现,其本义为喜乐、愉悦.裘锡圭先生认为“侃”字最初是一个表示“衍”的假借义的分化字.现代汉语口语和方言中把带吹牛意味的闲谈叫作“侃”,这种用法在元代就有,它属于“永”、“衍”和“侃”三字的共同引申.“侃”字的刚直一义很可能是假借义.  相似文献   

4.
释“让”     
“让”字现代汉语基本义与其本意相去甚远 ,实际上是两个词 ,“让”字古汉语本义至今活在方言口语中 ,而现代汉语“让”字基本义是“攘”字的假借字。让与攘、纟襄三字间有复杂的形音义关系 ,本文详析其间脉络及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南充方言“篾”、“鲰”之义逐条进行训释。“篾”是小的意思,字又写成“蔑”或者“”等。“鲰”是脾气古怪固执,心胸狭小的意思。字又写成“邹”、“奏”或者“纣”等。  相似文献   

6.
释子、生     
文章运用语源学方法 ,通过汉文词汇古音义与藏语安多方言中保留的古音义之比较 ,对汉文中“生”、“子”等字的本义进行释说。  相似文献   

7.
从方言语词音义的发展分化的角度,对西南官话方言词“搞”和“垮”的音义源流作了训释,并对它们进入普通话的途径和作用作了考察。本文认为,“搞”是因“搅”字文白异读而且意义有分化而造的方言字,“垮”是因“剐”字音义发展分化而造的方言字  相似文献   

8.
从“好”字的原始义考究出发,探讨其引申义,即从人名到女子,再到抽象的美,进而分析“好”字的文化内涵,从文字发展的视角剖析母权社会的繁荣、父权势力的上升及社会秩序的建立和逐步规范的过程,解读人们审美观念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一钱绎的《方言笺疏》是流传最广的一部关于扬雄《方言》的训诂专著。该书问世之后,时人毛岳生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义沉而体大,识邃而说创”;近人和当代论者对该书的“因声求义”更是推崇备至,如云:“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循声译字,字虽无定而音理可推,是书于展转互异处,寻其音变之原,古人以声释文之旨于是大启”,“王氏之于《广雅》,郝氏之于《尔雅》,钱氏之于《方言》都能因声求义,深得‘声近义通’、‘音义贯串’之妙旨”,等等。对这些看法,我们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0.
近代汉语使役句的句法结构可以表述为“主语+使役动词+兼语+VP”,语义结构可以表述为“致事+使役标记+被使者+结果”。通过对近代汉语“与”和“给”字式使役句句法和语义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勾勒其发展变化过程,即使役动词从动作义到具体使役,再到抽象使役或被动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对近年来支持和反对晋语独立的两派观点综述的基础上肯定了晋语分立的事实,晋语层级的分歧涉及方言分区理论建设,根据目前对晋语的研究程度以及学界对分区理论的认识,认为晋语分立为官话之下的二级方言是比较合理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吴起话音系及内部语音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起方言属于晋语志延片,处于陕北晋语与中原官话的过渡地带,兼具两种方言的音韵特点。某些特征鲜明的音韵特点表明关中方言对吴起方言的影响久远而且异常深刻。由于移民因素的影响,吴起县境内可以分为三个方言小片,各片之间的韵母和声调系统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保唐片方言被《中国语言地图集》归于冀鲁官话,但它古清入字今散归四声的特点其实与北京(东北)官话一致,而与冀鲁官话的石济片和沧惠片扞格不入。从现状看,保唐片方言与北京官话在许多语音特征上相同或相似;从历史看,它们都是燕云十六州割让于辽后在古幽燕方言基础上疏离中原地区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认为,应当将保唐片方言归于北京官话,并将北京官话分为北京片、东北片、保唐片三大片。  相似文献   

14.
汉语南方方言在表达性别标记时,无论用词、语序,还是语法性质上都有很大差异,而北方方言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相似性。本文主要以河东方言作为参考点对南北方言词语中的性别标记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台湾十五音辞典》是一部闽台闽南方言韵书辞典,编著者为台湾省云林县斗六镇的黄有实。其语音系统并不是单一的斗六方言,而是在斗六方言基础上"大量收录他乡别读"的偏漳腔闽南方言综合音系。《台湾十五音辞典》的语音系统极其复杂,既沿袭了闽南传统"十五音"韵书,又有自身独特创新之处;既有韵书编撰原则、目的的原因,也有著者生平经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海南汉语方言姑姨舅类亲属称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上的海南话、儋州话、 话、军话和迈话等汉语主要方言 ,其姑、姨、舅类称谓 ,无论是父母的同胞还是其配偶 ,都同伯叔类一样严格区分长幼 ,而且父方母方共用同一称谓。这不仅与汉语北方类型大相径庭 ,而且与汉语南方类型也差别很大 ,然而却与岛上非汉语系统的黎语、临高语和村话相同。这种情况是由于受岛上非汉语诸语言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7.
海州方言属于江淮方言中的通泰地区海伊小区,其中存在众多的吴方言词语。在《明清吴语词典》里,这些吴方言词语与海州方言词语在词性、词义方面差异不大。这种情况,是明初以来大量江浙人迁至海州地区与当地居民大杂居小聚居后产生的新方言景观。  相似文献   

18.
辽西方言是东北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辽西方言属于东北官话哈阜片;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分别是辽西方言语音与其他方言语音的比较研究、辽西个别方言点的语音描写研究以及基于语言教学的辽西方言语音研究等。从方言归属、语音概貌、形成原因等方面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不但能够对辽西方言的研究现状有整体的把握,而且有助于在此基础上找出研究的不足之处,以便对东北方言做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昆明话和普通话"VV"、"V(一)下"的功能、形式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其他西南官话相比,昆明方言最突出的特点之—就是具有动词重叠式,形成了"VV"与"V一下"表示短暂、尝试意义两种形式共存的局面。表面看,这两种形式及其表意功能与普通话是一致的,但如果着眼于二者在各自语言系统中与相关形式的依存关系,却存在较大差异。通过与各种相关形式的对比分析,可以分析出昆明话这两种形式与普通话的系统差异以及结合历史来源探讨两种形式间的依存关系,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0.
胡三省为《资治通鉴》所作的《音注》反映了宋末元初文献语言的语音特点,该书反映方言的用例虽然不多,但素材好,可析度高,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南方方言音韵发展的阶段性认识,为研究南方方言特征的形成史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