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证据失权制度刚刚建立,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我国应当在给予当事人平等充分程序保障的功能目标下完善举证时限制度,建立答辩失权制度、完善证据交换制度及法官释明权制度,保障证据失权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民事举证时限制度是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对民事举证时限制度做了概述,并介绍了我国的民事举证时限制度,同时考察了国外的规定,提出了对我国举证时限制度完善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民事诉讼在三大诉讼中的受理数量持续增加.民事诉讼的证据问题受到了法学界和司法实践部门的重视,但是证据该如何提交,什么时间提交,如何认定一直是法学界研究的课题.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该规定于2002年4月1日施行,但是该规定毕竟只是最高的司法解释,与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不衔接并且有矛盾之处.虽然该规定在我国首次确立了举证期限制度,目的是实现证据由随时提出主义向适时提出主义转变,但是制度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性,影响了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工作的顺利进行.导致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中产生了很多问题.从司法实践的角度看,解决民事审判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理顺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保障民事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将“举证责任期限”问题进行立法和细化. 举证期限制度本意是为提高诉讼效率、促使当事人尽快的提交证据、保证司法程序的公正.但是由于当事人缺乏基础的法律知识,和相关的配套制度不完善,导致举证期限在民事审判工作中无法发挥其作用.本文引入律师强制代理制度、和法律援助体系对举证期限制度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民事诉讼的起诉与答辩程序是整个民诉程序的基础性阶段,它是开启民事诉讼的钥匙。但是在我国,被告的答辩一直没有引起重视,理论界的研究也很匮乏,这与我国职权主义诉讼模式追求客观真实的理念有很大的关系,被告答辩的缺失导致了举证失权制度虚有其表,当事人双方的争点难以明确,诉讼突袭的情形屡见不鲜,浪费了我国宝贵的司法资源。鉴于此,许多专家学者纷纷提出在借鉴两大法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建立答辩失权制度。笔者也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5.
何晓颖 《经营管理者》2009,(21):254-254
审前程序的改革是民事诉讼修改的重要方面,而强制答辩制度的建立又是审前程序改革的重要内容。构建我国的强制答辩制度,关键在于如何在实现强制答辩制度的科学性与我国司法现状之间寻求平衡。原则上,应确立合理的强制答辩失权标准;具体制度上,应在强制答辩失权的制度框架之下,对实质性及基础性事实进行强制答辩的要求,同时确定相应的强制答辩失权的例外。  相似文献   

6.
证据是整个民事诉讼活动的核心。是法院认定事实,据以裁判的基础。但是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一直对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收集证据问题关注不够。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权利得不到程序性保障,相关的配套制度很不健全,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的证据收集权无从实现。本文将在解析现阶段我国民事诉讼中有关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相关规定和明确保障当事人收集证据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我国完善民事诉讼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自认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事诉讼证据制度,在各国的民事诉讼法律体系中均有体现。我国在制定《民事诉讼法》时没有涉及自认制度。直至2001年1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在该规定中对自认制度有了一个框架性的规定。  相似文献   

8.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证据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证明责任的强化,确立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也就成为必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一般理论,并对两大法系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作了简单的对比;其实对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用“法律真实说”取代“客观真实说”并正确区分证明标准与证明要求地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法律规定以及理论和实践意义;最后针对当前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中存在的不足,笔者提出了建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体系的新看法。  相似文献   

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1条规定了在涉及专门知识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可以申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参与庭审.这一规定是我国的专家辅助人制度,但是法律对专家辅助人尚无系统规定,学界争论不一,也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困难.本文尝试在专家辅助人概念、诉讼地位、专家辅助人制度的立法比较和必要性等方面对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进行分析,指出我国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10.
何鸣 《决策与信息》2011,(12):35-36
亲属拒证权制度作为证人作证原则的例外,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证据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它具有悠久的传统与深刻的现实基础,而我国刑事诉讼法却缺失这一制度。本文试探讨我国传统的亲亲相隐制度和西方国家亲属间拒证特权制度, 在我国将来修改的刑事诉讼制度中确立亲属免证权制度,以期发展、完善我国证据制度。  相似文献   

1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证据制度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强调了司法公正与效率,第一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将医疗纠纷侵权之诉纳入推定过错责任范畴。本文通过对在医疗侵权诉讼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的思考,阐明了笔者对该制度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举证妨碍是民事诉讼中无举证负担的一方当事人实施的妨碍对方正常举证、扰乱诉讼秩序常态的行为。我国现有的相关制度尚不足以有效地排除拳证妨碍行为,由于理论研究的相对匮乏,司法实践中也未能建构起较为完善的制度。本文结合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的相关规定与学说,以期能够对我国举证妨碍制度的构建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主要论述举证贡任与主张贡任、提供证据贡任的联系与区别,举证责任在诉讼当事人之间如何分配,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同时分析推定的法律作用及推定与举证责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已经使对土地上下空间的立体利用成了一个世界性的趋势。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确立了空间权法律制度,我国《物权法》第一百三十六条也确立了我国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立的原则,该条款过于简单,需要构建完整制度。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导致在民事诉讼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同于传统证据的证据,这类证据往往需要专门的人员运用专门的科学技术手段来加以解读。我国的科技证据制度,尤其是民事诉讼方面,相关制度不完善,尚没有单独的科技证据立法,其中民蓼科技证据的取证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概括论述了民事科技证据取证概念,并结合我国民事科技证据取证的现状,针对我国的科技证据取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期促进科技证据取证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如何处理法院(法官)与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证据在民事诉讼中至关重要,如何处理法院与当事人在民事案件取证上的关系关乎到案件是否能得到公正、合理的处理。本文阐述了我国民事诉讼取证制度的改革历程,从中可看到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为了防止滥用法人独立性对于公司制度的侵蚀,更好地发挥公司法人制度的优势,美国最先提出了“揭开法人面纱”制度.我国2005年10月27日通过的新《公司法》也引入了这一制度.本文通过阐述该制度在我国确立的背景、对我国适用这一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对策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4月1日颁布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第六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由一至二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这里“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学界称之为“专家辅助人”。该条文,创设了我国的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  相似文献   

19.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最初主要适用于刑事诉讼领域,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这一规则逐步扩展到民事诉讼领域。虽然我国在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解释中有所规定,但都比较笼统和模糊,不利于操作。为了使该规则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应用,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一,非法证据的含义;第二,我国在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立法中的不足;第三,我国在民诉中建立非法证据规则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刑事诉讼实行二审终审制,诉讼中证据是认定事实的关键。在审判中出现二审新证据的情况在司法实践中屡见不鲜,本文就刑事二审的新证据进行分析并认定为在刑事一审中未举证的证据在二审中进行举证,都应属于刑事二审的新证据。同时本文对刑事二审新证据的价值理念进行梳理,通过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保障人权原则、法律真实原则进行价值分析,并最终提出针对刑事二审期间的新证据的司法解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