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本世纪的二十年代,宋庆龄作为孙中山的夫人与战友,积极参加孙中山晚年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为国民党改组与三大革命政策的制定、为推动广大妇女的解放斗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在孙中山病逝之后,又坚定地为捍卫和继续贯彻孙中山的革命政纲与政策,进行了不懈的奋斗。宋庆龄在大革命时期所建树的光辉业绩,在她革命和战斗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邓演达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革命家。他追随孙中山先生,积极支持工农运动,为国民革命作出了出色的贡献。武汉政府时期,作为国民党左派领袖之一,邓演达坚决反对蒋介石的军事独裁和汪精卫的动摇叛变,是国民政府的中流砥柱。国内学术界对于邓演达作为“孙中山的助手”,“共产党的挚友”在大革命时期的表现,是充分肯定的。而对于他进行平民革命、决心推翻蒋介石政权的活动,许多人除钦佩其胆魄外,则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不过是空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3.
国民革命时期邓演达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范荣祥1931年11月29日,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勇敢坚强战士,卓越的政治家,出色的军事家,国民党左派领袖人物,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邓演达,惨遭蒋介石杀害,年仅36岁。他生命虽然短暂,但在关...  相似文献   

4.
宋庆龄与蒋介石,都是孙中山所信赖和器重的人物。在大革命初期,他们都为推进国民革命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到了大革命后期,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的思想和事业,而宋庆龄则奋起反击,坚决捍卫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并在严酷的斗争中,实现从旧三民主义者向新三民主义者的根本转变,本文考察宋庆龄与蒋介石从合作至分裂的心路历程,探讨他们各走不同道路的主客观原因,指出他们的决裂并非偶然因素所致,而是他们之间潜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一、邓演达在大革命时期的土地主张 邓演达长期从事军事斗争,他谈土地问题,是从1927年2月他为《汉口民国日报》写的代论《现在大家应该注意的是什么?》这篇文章开始的。他这时开始注意土地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在北伐战争中两湖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广大农民经过减租减息逐步提出了土地要求,国民革命要取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必须逐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共产国际执委会于1926年12月16日通过的《关于中国形势问题的决议》于1927年初传到了中国,这个决议明确主张解决土地问题,这对当时与共产国际有紧密联系的国共两党都是有重要影响的。 在《现在大家应该注意的是什么》,一文中,邓演达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指出了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他说:“中国国民革命成功的重要条  相似文献   

6.
邓演达于1924—1927年关于国民革命的理论,包括对中国国情、革命对象、 革命动力、革命前途的分析,是符合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的.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借 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宋庆龄与孙中山先生的事迹,已经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但是,假如要说这位伟人与陕西的关系,未必会有多少人能够说得清楚。冯在才、徐万发合著的《宋庆龄与陕西》一书,最近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便是对这一空白的突破性研究,可以满足关注这一问题的学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需求。《宋庆龄与陕西》一书以详尽而富于感染力的笔触描述了宋庆龄在陕西近现代革命进程中的历史作用,与陕西近现代重要历史人物之间的交往过程。国民革命时期,她接待过许多陕西籍的革命志士,积极支持陕西的革命活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宋庆龄与进驻陕北的中共中…  相似文献   

8.
学界研究国民革命思想和运动存在模糊与薄弱状况;只有通过考察国民革命思想的由来,明确国民革命思想的基本内涵,才能把握这段历史的真谛;中共三大的中心主题是确立国民革命思想;国民革命思想和新三民主义思想共同构成国共合作的政治纲领;由国民革命思想的准确定位出发,可以确定国民革命运动的起讫时段应为1923年6月至1927年7月;国民革命思想经历了思想流变并直接转化为苏维埃革命思想;国民革命思想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胚胎和雏形。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失败后 ,邓演达在海外度过了三年流亡时光。期间 ,他在全面继承孙中山三民主义 ,并有选择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 ,基本形成了平民革命的理论体系和革命方略 ,本文梳理归纳了邓演达理论思考的基本内容 ,认为他的思想理论为其回国后正式组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开展平民革命 ,准备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条件 ,并基本上奠定了这个政党的思想格局。平民革命理论的本质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 ,革命以工农为基础 ,政权以工农为中心 ,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经济上采取市场原则 ,文化上破旧立新 ,通过平民政权的建设最后达到社会主义 ,这些基本观点在大方向上有益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期,即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时期,以孙中山、黄兴、朱执信、宋教仁、廖仲恺、宋庆龄、何香凝、邓演达等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派在从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看到了欧美日本资本主义国家在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的过程中出现了贫...  相似文献   

11.
《南京钦定的国民会议和我们所要求的国民会议》一文是邓演达有关平民政权理论的代表作。该文最先发表于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机关刊物《革命行动》第4期,该期出版日期是1931年1月10日。但不知为何文未署写稿日期却为“十九年一月五日”。邓演达逝世后,1931年,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编《行动之声》沿袭该写作日期。又30年代初《邓演达先生遗稿》编者仍旧不改。周天度先生编辑的《邓演达文集》和曾宪林、万云两先生所编《邓演达历史资料》亦都持同一观点。但《邓演达历史资料》所附江峡、曾成贵两先生所撰《邓演达年谱简编》“1930…  相似文献   

12.
美国作家斯诺夫人在回忆宋庆龄的文章中写道,宋庆龄作为孙中山夫人“照她的性格来说,她是应该受到孙中山保护和爱怜,而不是要投身去为孙中山战斗的”。但严酷的斗争现实,却使得宋庆龄成了捍卫孙中山的坚强战士。民主革命时期宋庆龄几十年的斗争生涯正是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宋庆龄是孙中山革命思想最忠实的继承者,继承和捍卫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宋庆龄民主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之一。本文试图从实践与理论两个方面论述一下宋庆龄为捍卫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与国民党右派的斗争。  相似文献   

13.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李公馆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当30日晚上举行第六次会议时,不料有一陌生人突然闯进会场,随之一批巡捕搜查了会场,会议被迫中断,后在嘉兴南湖完成了最后的议程.经过叶永烈先生的寻访,经资深的老上海、前法租界巡捕房警官薛畊莘确认,这个闯入者就是法租界密探程子卿,这是程亲口对薛所言.程子卿是黄金荣的把兄弟,后来担任过巡捕房的政治处主任、督察长,为巡捕房的得力干将.但他也曾参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活动,保护宋庆龄、邓演达和共产党员等.上海解放后,在宋庆龄等的关心下,程子卿免于逮捕,安享晚年,直到1961年去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民革命探微》,刘曼容著。29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责任编辑:何祖敏。 新近出版的《中国国民革命探微》(收入广东省中青年社会科学家文库)一书,辑录了作者近二十年来对国民革命史研究的22篇论文,根据其相应的专题编为四组,即“国民革命的特殊性”、“国民革命与工农群众运动”、“国民革命与冯玉祥国民军”、“国民革命与孙中山”。该书对学术研究的主要贡献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开拓了国民革命史的研究领域。这种开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行总论性的研究。国民革命史的研究成果虽然繁多,但专题性的研究多,而总…  相似文献   

15.
大革命初期的商民协会与商民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乔兆红 《文史哲》2005,1(6):77-84
在1920年代的国民革命中,广大中小商人参加商民协会,开展商民运动,与工人农民一道为北伐的胜利和国民革命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商民运动以广州为嚆矢,1926年前主要发生在广东。初创时期的商民运动巩固了广东革命政权,使广东成为国民革命的大本营与北伐的根据地。国民党“二大”通过的《商民运动决议案》,是商民运动的纲领和指导方略,确定了商民在国民革命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后,广东商民协会和商民运动蓬勃发展,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向全国蔓延。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举世闻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宋庆龄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盛永华同志的新著《宋庆龄论》。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宋庆龄逝世以后,中国大陆出版了十多本宋庆龄的传记、年谱、纪念集,详细记述宋庆龄的生平事迹和丰功伟绩。对于宋庆龄思想的研究,似嫌不足。盛永华同志这本新著着重探讨的是宋庆龄的思想、理论,弥补了这个方面的不足。本书的问世,将会对宋庆龄思想研究起促进作用。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评价宋庆龄,是本书的重要特点和优点。由于本书作者在探讨宋庆龄的思想活动时“力图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进行分析”(本  相似文献   

17.
"国民革命"概念演变考论——以1897-1927年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学中的称谓,绝不单纯是语汇使用问题,而是具有深刻的思想含义。1897-1927年,"国民革命"称谓演变的背后,浓缩着众多历史事件与社会思潮的集合:诸如传统的王朝鼎革的革命观念被近代西方民族民主革命观念取代的来由;国民革命接连不断的挫折与国民党的联俄容共;国共合作后国民革命与阶级革命的竞夺;国共分裂后国民革命概念的兴衰隆替。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察了国民革命思想的由来,明确了国民革命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的地位;北出中共三大的中心主题是国民革命而不是其他国民革命运动起于1923年6月中共三大,讫于1927年7月国民革命的失败;论证了国民革命思想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早期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国民革命思想和孙中山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三民主义思想共同构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纲领中国共产党是国民革命思想的忠实实践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会有波澜壮阔的国民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19.
<正> 宋庆龄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然而建国以来比较系统地概括和研究宋庆龄的专著并不多见。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吕明灼教授的新著《宋庆龄传》,无疑是中国现代史研究和中国现代人物研究的一项重要收获。《宋庆龄传》的第一个特点是比较成功地从宋庆龄的思想及其发展过程的探讨上把握宋庆龄  相似文献   

20.
历史学中的称谓,绝不单纯是语汇使用问题,而是具有深刻的思想含义.1897~1927年,"国民革命"称谓演变的背后,浓缩着众多历史事件与社会思潮的集合:诸如传统的王朝鼎革的革命观念被近代西方民族民主革命观念取代的来由;国民革命接连不断的挫折与国民党的联俄容共;国共合作后国民革命与阶级革命的竞夺;国共分裂后国民革命概念的兴衰隆替.厘清"国民革命"这一中坚概念的演变,对加深认识跌宕起伏、纷繁复杂的历史真实面貌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