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道教和神道教分别是中国和日本的民族宗教,与汉民族和大和民族的形成息息相关."神人关系"是一切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不同宗教对"神"和"人"的不同定位决定了宗教在教义组成、仪式表现等方面的发展.对于道教和神道教这两种极具本土性、原生性特点的宗教来说,对"神人关系"的不同解释通过宗教的创生故事、日常的社会生活和宗教仪式场景三个方面得以表现.同时,"神"和"人"的不同定位也形成了汉民族和大和民族各自历史文化和民族信仰中最本质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2.
游冥故事是中国叙事文学中最常见的情节内容之一,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各个朝代的短篇小说集、笔记以及作为情节构成分布在长篇小说中.游冥故事从汉魏至明清,在文化内涵、表现形态等方面有较明显的时代特点.游冥故事有其独特的类型特征,如篇幅短小、结构完整、宗教色彩、警戒功能等.  相似文献   

3.
长篇史诗《罗摩衍那》是印度古代神话、英雄传说和历史故事的总汇,不仅在印度文学史上地位崇高,也一向被视为勾勒古史轮廓的史学著作和契约民族心魂的宗教圣典。本文通过审视《罗摩衍那》的神话图象,对史诗的情节构架、叙述方式、形象塑造和时空关系等方面的技巧特点在纯粹形式的范畴内进行了探讨,以期说明在该史诗的诸多构成要素中,最能显示个性且最具活力的乃是其形式。  相似文献   

4.
民间传说和宗教都是由民众创造和传播的。民间传说中的宗教故事和宗教神话的某些一致现象,说明它们都反映民众的认识、感情和需求。某些不一致现象为民俗学和宗教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而有价值的材料。民间传说中对于宗教的褒贬态度鲜明地反映了汉民族对待宗教信仰的功利特点。充分利用民间的宗教传说对于发展中国的宗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商羯罗是印度中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吠檀多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吠檀多不二论是吠檀多思想发展的巅峰,对印度的哲学、宗教、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商羯罗被奉为圣人、精神导师,被视为印度民族的自豪和骄傲。近现代印度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如辨喜、奥罗宾多、拉达克里希南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商羯罗学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宗教的快速发展及相关研究将有可能重塑宗教社会学的边界。由于过分强调对排他性宗教的研究,宗教社会学一度被称为“基督宗教社会学”。然而,非排他性宗教主导的中国社会却对此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发展机遇。在微观层面上,非排他性宗教的普遍存在对植根于西方社会的一些核心概念——如“改宗”和“委身”——构成了挑战。在组织层面上,它挑战着“教派-教会”理论,提醒我们要对非科层化的宗教组织给予关注。在市场层面上,社会学家可以考察非排他性宗教何以在中国宗教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阮荣平  郑风田  刘力 《社会》2013,33(4):193-224
本文在回顾归纳国外宗教经济学相关理论和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供给-需求”分析框架。笔者认为,既有宗教经济学理论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来解释信仰选择的作用机制。宗教市场理论从供给出发,认为宗教市场结构是宗教信仰的重要决定因素;宗教社会资本理论、宗教家庭生产模型、宗教人力资本模型和宗教事后保障模型则从需求角度出发,分别强调社会网络的人际依恋、宗教参与的机会成本、宗教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宗教组织的公共物品供给因素等在宗教信仰选择方面发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宗教信仰领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引入宗教经济学视野一方面能为考察分析当今中国宗教信仰现状及推动其理论发展带来相应的契机,另一方面应考虑中国与西方社会之间的差异以及特殊性,对该视野的运用要有所甄别。  相似文献   

8.
“京师多狐”的记载历来多见,狐仙故事盛行不衰,但以往研究主要从文学和宗教的角度入手,忽略了北京城市景观与中国传统宇宙论的同构性。从田野调查、笔记小说和报纸新闻来看,19世纪以后的北京内城各处城楼,常被认为是狐仙居处而香火鼎盛,这一方面因为城墙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另一方面也因为时人相信动物与人类共享同样的宇宙秩序。经由狐仙故事,角楼成为撑天的山岳,城楼标记出空间等级与界限。动物与人类共享的北京城,是中国神话中“天倾西北”式宇宙观的缩影。“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为有动物信仰及其故事的存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北京城不是仅有人类建筑与文化的城市,更是万物共生共享、山水皆有其灵的神话世界。  相似文献   

9.
东西之差     
<正>西方传统写实油画以酷似自然的"写实性"炫耀于世。姜绍书在《无声史诗》中描述了中国画家遭遇西洋画时,对"眉目衣纹,如明镜涵影,踽踽欲动"的西洋画形象的惊艳。而中国传统工笔画也以其"丹青之妙,有合造化之功"而著称,讲究"应物象形"、"度物象而取其真"。它们之间的比较,是中西两个绘画体系比较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正晚明变形人物画的大幕由吴彬和丁云鹏最先拉开,二人皆以佛像画著称于世。佛像画是中国人物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吴彬和丁云鹏是晚明最重要的佛像画家。吴彬的佛像造型夸张,线条屈曲,并配以虚幻、诡秘的背景,给人以高古逍遥之感;丁云鹏以紧致浑厚的线条表现罗汉菩萨,造型给人的奇异感与吴彬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1.
梁永佳 《社会》2015,35(1):161-183
中国农村宗教复兴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出人意料”的现象之一。对此,学界提出了“传统的发明”、“国家-社会关系”、“宗教市场”三种解释模式。本文认为,解释中国农村宗教复兴,不能将宗教现象还原为“政治”或“经济”等其他范畴,而应将之视为一种自成一类的事实,一种人的基本条件,同时应充分理解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 “宗教”的塑造过程。中国农村的宗教复兴在很大程度上游离于这一塑造过程之外,因此,可能存在着尚不为学界所充分认识的社会机制,有着提供本土理论的潜力。本文认为,在世俗化理论和市场理论之外,应该尝试使用“礼物模式”探索这一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2.
张丽娜 《学术交流》2012,(2):146-150
比较文学领域的类型学研究,既适用于无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也适用于有所接触的文学现象,只要文学现象存在共通点与契合点,便可能蕴含深层次的文化动因。朝鲜许筠所著的汉文小说《南宫先生传》与中国唐传奇《杜子春》及"杜子春故事"系列小说在题材、故事模式、叙事特征上均呈现类同化特征。《南宫先生传》与"杜子春故事"同为历史修炼题材,讲凡人离奇遇仙修炼。中国和朝鲜的修炼小说情节呈现出类似的三大步骤,小说中修炼人形象实为"仙才之难得"等仙道观念的承载者,中朝修炼小说均表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两国作者极力运用想象、虚构和夸张,创造出神奇怪谲的道教世界。《南宫先生传》受到以《杜子春》为代表的一系列中国小说的影响,同时又濡染朝鲜民族的文学特色与许筠个人的宗教修养及创作趣味。《南宫先生传》与中国"杜子春"故事模式的类型学阐释,验证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类型因此构成。  相似文献   

13.
正近来,我画了两幅油画,一幅是《粉红色的回忆》,另一幅是《中国功夫——李小龙》。小学时,我就听邓丽君的歌了,《小城故事》、《甜蜜蜜》等,初中时,邓丽君更是众多女生参加歌会时竞相模仿的对象。每每回忆起这些,心中总会有种甜甜的感觉。邓丽君是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启蒙者,其歌曲在华人社会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正明清两代,画坛风气有了很大改变,山水、花鸟题材兴起,成为绘画主流,而在中国早期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画,则逐渐式微,创作寥寥,更乏佳作。与此同时,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世俗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主要地位,社会上的宗教氛围逐渐淡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佛教艺术进入前所未有的低谷,不再有曾经的地位。然而,虽然宗教题材不被重视,但明清两代  相似文献   

15.
与社会变迁相对应,近年来,中国社会心态也处于日益变化之中,而社会宗教心态的出现直至显化便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文化表现、情绪表现、行为和活动表现三种。其中,宗教文化表现的影响力最大,宗教情绪表现的涉及面最广,宗教行为活动表现的宗教性最强。  相似文献   

16.
知性时代     
于丽 《青岛画报》2008,(1):10-19
从谈性色变到"性性相吸" 中国,走过了长达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历程,曾经是一个牢牢禁锢着性的国度.性,这一与每个人的生活皆有密切关系的话题,被视为洪水猛兽,凡与性扯上关联的话题也一概受到株连.  相似文献   

17.
从世界的观点透视中国的宗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一种跨文化比较的观点探讨本次会议的主题,提出中国宗教的特征向来是以社会为其重心。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以面向内心为显著特征的印度宗教(印度教和本土佛教),以及与自然界关系极密切的西方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国荒瘠严酷的地理环境和相对同一的种族可能提供了消极和积极的诱因,促其开始走上重视社会的发展方向。无论如何,我们在以下事实中发现了中国注重社会的证据:(1) 儒家学说既是宗教也是一种伦理学。(2) 在中国,家庭具有一种附带的宗教意义,如在祖先崇拜和子女孝顺中表现的那样。(3) 典型的中国人往往把儒教、道教和佛教看作是同伴而不是对手,当他为境况所迫时往往(依次)求助于所有这三教。(4) 中国人的真理概念与其说是针对客观事实,倒不如说是针对人及其情感。建构中国的社会哲学的基本原则似乎是:群体高于个体。按照这一原则,中国进而确认出人际关系中五个最重要的交汇点:五伦,并制定了人们在五伦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教育则被用来把这些模式内在化于所有中国人的内心之中。  相似文献   

18.
黄民兴 《唐都学刊》2006,22(3):78-82
上古中东宗教的发展演变可分四个阶段:(1)以埃及和两河流域为中心的早期原始拜物教、多神教发展时期。(2)多神教文化从两大中心向其他地区传播的时期。(3)二元神教和一神教兴起的时期。(4)世界性一神教兴起和主导的时期。其间,中东宗教表现出五个特征:第一,逐渐形成体现在三大一神教中的、以天堂地狱说和复活说为特征的终极关怀体系,表现出一定的“集体救赎”观念。第二,宗教的社会职能从早期的多功能的不分化状态向后期广泛地指导、规范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内部自治的紧密型宗教社团发展。第三,神灵体系从原始的万物有灵出发,经多神教、二元神教的过渡向一神教发展。第四,在社会观上,从早期的民众宗教,经过精英主义和等级主义的过渡向普世主义和平等主义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春泥  卢云峰 《社会》2018,38(5):126-157
由于西方社会排他性强的聚会性宗教占主导地位,而中国排他性弱的混合宗教更为兴盛,故中国的社会调查运用宗派本位的西方宗教测量工具会遇到遗漏或错分信仰群体等问题。对此,本文从信仰归属、宗教实践、宗教组织成员资格三个维度及这三个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上提出中西宗教之差别对问卷调查的影响。通过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中尝试神灵本位的信仰测量方案,以及将其分别与该调查前后两轮追踪调查的问卷设计和数据相比较,本文检验及展现了既有测量工具在采集中国人宗教信仰数据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宗教信仰社会测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峰 《社会理论》2008,(1):83-104
近些年来,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如果说此前所谓的“宗教热”这一描述性术语还值得商榷的话,那么,视中国当前宗教为一股社会“潜流”应不为过。其中,基督教的发展不仅表现在信徒人数的快速增长上,而且还表现在基督教作为一个社群团体自身组织性格的呈现及社会影响力的扩大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或基督教已经“不仅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