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番汉合时掌中珠》是西夏文与汉文对照的词典,作者署名为“骨勒茂才”,一般认为这四个字就是作者的人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茂才”二字并未作为正文直书於“勒”字下,而是两个较小的字,旁跨在正行右侧,颇似汉文落款的谦称格式。“骨勒”二字连书,由此可见,肯定是人名。查“茂才”二字,自汉代以来便把具有优异才能的人称为“秀才”,这个称号历代封建王朝常用来作为荐举的科目之一。后汉光武帝名叫刘秀,为了避讳,当时曾改“秀才”为“茂才”。到了唐朝初年仍置秀才科。北宋则设有“茂才异等科”,再改“秀才”为“茂才”。《宋史》卷一五六《选举志》二页三六四七载:“仁宗初,诏曰:‘朕开数路以  相似文献   

2.
朱涛 《成才与就业》2014,(19):28-28
正学习要注重传承,觅传承无以获取知识;学习更要追求超越,无超越无以获得真知灼见,也无法获取实践的成功。春日,一位苦读秀才兴致大发,走出书斋到郊外踏青。漫游间,一条两三尺宽的河沟挡住去路,秀才问农夫:"如何过去?"农夫答:"你一跳不就过去了嘛。"秀才双脚并拢,使劲一蹦,"扑通"一声落在沟中。农夫大笑:"你应该一脚前、一脚后地跳!"秀才答道:"书上说双足并起曰‘跳',一足前一足后起曰‘跃',明明是你让我‘跳'而落水,反而笑我‘跳'得不对,真岂有此理!"这则民间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学习要注重传承,无传承无以获取知识;学习更要追求超越,无超越无以获得真知灼见,也无法获取实践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上周日,奶奶听说叔叔要从外乡回来,一大早便去市场里买了丰盛的菜。因为时间紧,奶奶要到车站接叔叔,所以这洗菜的差事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我头上。  相似文献   

4.
秀才买东西     
从前有个秀才,有一天他走到一个屠夫案板前东瞧瞧,西看看。屠夫问他:"秀才先生,您要什么?"秀才慢条斯理地说:"不要肥不要瘦,  相似文献   

5.
伤到自尊时     
《北方人》2008,(2)
从前,村子里有一个地主。村里人见到地主总是必恭必敬,唯独一个穷秀才总是看也不看他一眼。"一个穷秀才凭什么  相似文献   

6.
瓜农难秀才 有个秀才去赶考,在路上感到口渴。忽见前面有一个菜园子,一个白胡子老人正在看园。秀才上前问道:“老伯,我很口渴,能给我根黄瓜解解渴吗?”看园老人看了看他说:“看样子你是个渎书人,那我考考你,答对了就送你黄瓜解渴。”秀才答应了。老人说:“身穿红袍,头戴绿帽,坐在泥里,呆头呆脑。”  相似文献   

7.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是《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中的一首反映汉末即桓帝和灵帝时用人方面名实不符的童谣,意在鞭挞当时的政治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8.
一先从“秀才识字认半边”谈起。我们使用的方块字有百分之八九十是半边义符和半边声符的“形声字”。“裹”“蜾”“菓”等都包含声符“果”,于是我们可以判断这几个字都读“果”,这样给我们识字带来方便。但是“裸”或“倮”中也包含声符“果”,却不读“果”,而要读“瘰”(luǒ)。如果有人把“赤裸裸”读成“赤果果”,这就闹出笑话来。因此“秀才识字认半边”成了“读别字”的同义语。不过要知道,这只能怪“汉字”,不能完全怪“秀才”。“工”与“空”“红”,在读音上声母虽有差异,但发音部位全一样,都是舌根音,只是发音方法小有变异,所以读为k′-、x-①。这类语音变化现象比较容易解说。可是“果”是k-声母,而“裸”是l-声母这是怎么变来的,便成了古音学中研究的问  相似文献   

9.
秀才巧对     
张功椿 《老友》2013,(9):55
从前,有两个秀才要到南昌城吟诗会友。他们从赣州码头上船后,顺江而下,吟诗作对,十分惬意。当船行至吉安城白鹭洲江面时,秀才甲看到一小木船拴在白鹭洲岸边的一棵柳树上,随波晃动,顿时触景生情,诗兴大发。他对秀才乙说:"我有好句,我出上联,你对下联。我的上联是:‘白鹭洲,舟畔洲,舟动洲不动。’"秀才乙听后,连说"好句",却对不出下联来。一路苦思  相似文献   

10.
我国著名小说《儒林外史》中,描写了一位风流雅谑的穷秀才——季苇萧。据说作者吴敬梓是以清代诗人、画家李勉做原型的。作者对李葂极为熟悉,情谊笃厚,诗文之交甚密。他以十分同情和怜爱的笔墨,再  相似文献   

11.
郑板桥身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由于他愤世嫉俗,与流治者取不合作的态度,所以,一生都不得志,只做了个“七品官耳”。他“工诗文,擅书画,长于篆刻”。在艺术上,他不拘前人陈规,勇于创新,独具风格,与当时流行的复古主义“正统”画风迥然不同,因此,又有“怪杰”之名。 那么,郑板桥究竟“怪”在那里?为什么他的“怪作”却能流芳百世,并深为人们所喜爱?这些都是需要认真加以探讨的。我想从美学的角度,对郑板桥的“怪”谈谈自己的看法。 郑板桥的“怪美”风格,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故意标新立异,而是受他生活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2.
一、秀才王安石《伤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秀才”一词,各本或阙焉不注,或注焉不详,有必要补注。“秀才”的含义,因时代而不同。两汉时期是美才、优秀人才的意思。《汉书·贾谊传》:“贾谊,雒(洛)阳人也……。河南守吴公(吴廷尉)闻其秀材(也写作“秀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作“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唐颜师古注:“秀,美也。”汉以后秀才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尚沿用此制,不久废除。于是秀才成为唐宋时应举科考儒生的通称。所以“传一乡秀才观之”的“秀才”,是指当时读书人说的,它与明清  相似文献   

13.
正家住日本横滨的田中是一名在殡仪馆工作多年的殡葬美容化妆师。殡葬美容化妆师的工作就是给死人擦拭身体、穿衣服、脸部化妆等,是为了让死者能够安祥地与亲人和朋友告别。由于孩子的出生,田中辞掉了殡仪馆的工作,因为他想换一份薪水更高的差事。辞掉工作的田中来到各公司求职,可是都被用人单位婉拒了,原因是老板们无法接受他曾经的工作经历。这天,田中求职再次被拒,垂头丧气的他正准备坐公交车回家。此时,候车亭里有位  相似文献   

14.
秀才源流考     
秀才之名由来已久,从它产生的历史背景上来考察,古代的秀才和明清时代秀才的概念却大相迳庭,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秀才,古人是指特立超群优异的人才。从品德上说,完全符合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从能力上来看,则具有超众的才能。  相似文献   

15.
付欣 《新天地》2011,(7):75-76
没有材料的作文最难写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县官,他要一个很有学问的秀才在三天之内完成一篇“命题作文”。秀才急得吃不下饭,睡不安觉。他的老婆见了,不以为然地说:“你做这个文章,难道比我生孩子还难?”秀才谓然长叹:“你生孩子虽难,但毕竟你肚子里还有孩子,我做的这个文章,肚子里啥也没有。”  相似文献   

16.
距今一千多年以前,在我的故乡——浙江省富阳县龙羊区南安乡洞山村,有一位被后代人们称为“龙游秀才”或者“罗衣秀才”的讽刺诗人。据《茶香室丛钞》中说:“今豫章、两越人、蜀人,凡事俗近怪者,皆曰:‘此曾经罗隐秀才说过。’俚语方言,流传委巷,承讹袭误,遂曰‘罗衣秀才’。”则知所谓“龙游秀才”、“罗衣秀才”,实均是“罗隐秀才”的音讹。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科举失利的原因很多,但直接导致其屡试不中的原因却缘自于考中秀才时清代大文学家施闰章的赏识,而正是这"赏识"导致了几十年的科举路上蒲松龄科举文章写作的"偏离"。  相似文献   

18.
捐官受讽     
明代嘉靖年间,江南有一富家子弟,求官心切,但由于胸无点墨,只得巴结官府,挥金如土,三日一小饮,七日一大宴,终于弄了个七品官衔,乐得终日摇头晃脑。自认为这是名正言顺的"捐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一日,他对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炫耀起来:"弄个一官半职,本公子易如反掌。何需寒窗苦读·"秀才意欲顶撞他几句,  相似文献   

19.
1837年,洪秀全第三次考秀才落第后,曾大病40余日.生病期间,他做了许多奇怪的梦,时常胡言乱语.这就是太平天国历史上著名的“异梦”.据洪仁玕的记述和太平天国的文献记载,洪秀全在梦中被上帝召上天堂,授以“除妖”大任.此说是否真由梦境而来,史界有不同的看  相似文献   

20.
秀才与儿子     
有一个秀才,不懂得勤劳致富的道理,好吃懒做,一贫如洗。有一天,秀才在院子里散步,无意中看见院中间那棵大槐树,长得十分茂盛。秀才大悟道:“哎呀,四四方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