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史学功能解释范式必须做到在不丧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立场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哲学与史学对话,不会有研究视角上的反差.历史发展具有二重层次性:逻辑层面与事实层面.在历史长镜头下,事实层面上的历史实际进程呈现出来的演进轨迹像龙卷风一样螺旋式上升运动,逻辑层面上的历史规律则以直线的运动方式在那个虚空的正中部空间内贯穿下去,不可移易,以此展示出对历史实际进程的制约作用;在历史近镜头下,人的实践活动是解释问题的根据,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完全可以像史学研究那样考察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评述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史学界曾就下列理论问题展开过讨论: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如何看待剥削阶级代表人物的作用;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究竟是单线的还是多线的;如何评价历史上各种意识形态(例如儒家、道家、法家等)的社会功能。这些对史学研究有指导意义的理论问题之所以长期难以取得一致的意见,除了在认识论上有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如何理解的问题之外,还有方法论上的问题。由于我们在讨论中习惯于把每个理论问题局限在它所在的特定范围内,孤立地、平面地、直线地加以考察,因此难以求得令人信服的结论。或者以为,认识论与方法论是紧密相关的,要在认识论上有所更新,必须在方法论上有所改造。本文拟从系统论的角度,重新探讨上述几个史学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 人们认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品评成败得失,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往往通过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来实现。什么是历史评价?什么是道德评价?在史学研究中如何运用和处理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对此是如何阐述的呢?本文拟就此并结合史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略陈管见,欢迎争鸣。  相似文献   

4.
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历来为史学界所关注.而有关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则意见颇多歧异,呈现出泛化的趋势,这不利于推进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其实,在如何看待评价历史人物标准问题上,一是要重视民族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积淀,二是要把握基本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从理论认识和具体研究中推进对历史人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刘大年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历史研究的许多领域都有开拓性的贡献,学者们对其史学成就,已进行了不少阐述、总结和探讨,但对其历史人物评价的思想与实践,却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刘大年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主要呈现为四大特点:将历史人物融入历史情势中去分析评价、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和反思,庶几将对历史人物评价方面的研究起到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历史唯物主义只擅长以逻辑视角考察社会,不擅长以史学视角考察社会,这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中获得表征,从人的能动性与历史规律逻辑困境中洞见问题的成因。要使历史唯物主义转向从史学视角考察社会,探讨历史规律实现方式是关键所在。制约历史实际进程的必然性应该是二重的:历史规律在历史实际进程背后贯彻到底,以其抽象的逻辑必然性决定了历史唯物主义能够远景扫描大历史;而在历史发展实际层面上发挥直接制约作用的应该是实践规律,它以其制约作用的有限性决定了历史唯物主义能够近景考察历史;实践规律和历史规律有机整合,共同造就了历史运动的事实层面与逻辑层面辩证统一,从而使历史唯物主义史学功能获得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7.
高希中 《兰州学刊》2011,(3):156-159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历史作用标准与道德标准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历史作用标准被首肯,而道德标准被忽略;在肯定历史作用是首要或根本标准的前提下,有限地主张道德标准;以历史进步标准消除道德标准的独立性;把道德标准附庸于生产力发展标准;以历史作用标准为历史人物翻案。这些观念及其在历史人物评价中的实践,造成了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诸多困境。至于对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文章认为:首先,不一定非得给历史人物做出一个整体性的评价,特别是对历史人物在事功和道德方面各有千秋,难以作出总体评价时;其次,不能因为历史人物在事功方面的贡献而否定、忽略、开脱其道德的不足与问题,反之亦然;最后,评价历史人物,并非以"成王败寇"论英雄。  相似文献   

8.
历史人物研究自古以来即深受中国史学家的重视.陈垣是中国现代史学大师,历史人物研究是其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果卓著.且呈现多种研究和著述形式,形成了以宗教人物为主的多样化人物研究,在人物研究上以坚守文化本位和弘扬民族精神为旨趣,提出了独到的诸多历史人物研究方法.陈垣的历史人物研究既体现了其史学思想和成就,也是其史学思想和成就的开山之基.对此加以深入研究,既有助于深化对陈垣史学思想和成就的认识及评价,也对今天的历史人物研究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史学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如何提出问题?史学的现代化有其特定的含义,就其本质而言,它指的并不是采用现代的史学方法和史学理论去研究历史,也不是用符合现代人口味的新标准去重新评价古人,也不是用时髦的术语、名词、概念去生搬硬套在历史事件上面,对历史事件作出一番毫无新意的重复性解释,更不是按照现代需要去对历史和历史人物进行一种藐似新颖但却缺乏独创性的改头换面式研究。那样做,只是在改铸历史,而不是在批判历史。它与“史学的现代化”毫无任何共同之处。当然,根据现代化的实际进程,不断开辟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和题材,不断发现一些新问题,不…  相似文献   

10.
由于多年来我从事近代史研究和史学理论的研究.使我接触到许多历史人物的史料,并对许多历史人物,至少有几十个历史人物作过评价.微观评价和宏观评价的都有。我对洪承畴这个人物也曾从宏观上发表过一些议论.’‘’尽管后来王宏志《洪承畴传》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史料和问题.可以深入地引为思考,但这个起初的宏观的看法却至今没有改变。由于我还缺乏对洪承畴某一历史阶段或事件进行微观分析的条件,在许多专家面前我不能班门弄斧,只能从宏观角度就洪承畴评价问题再谈几点看法:其一,洪承畴评价问题是个学术问题.应该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1.
历史唯物主义史学功能存在单面性问题--只擅长宏大叙事的一面,不擅长近景考察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历史事件的演变情节的一面。这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点中找到问题的表征,从人与历史规律关系困境中洞见问题的成因。制约历史实际进程的必然性具有二重性:历史规律所具有的必然性在历史实际进程背后贯彻下去,决定了历史唯物主义擅长宏大叙事;而在历史发展现实层面上直接发挥实质性制约作用的应该是实践规律,决定了历史唯物主义能够近景考察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历史事件的演变情节。这是破解历史唯物主义史学功能单面性问题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术话语和非学术话语的混杂。本文以“琦善评价”为例,打破史学与非史学的界限,提供一个不同于以往历史人物评价的文本——“审判琦善”。通过审讯琦善,收集旁证材料,最终做出判决,这一审判过程建构了一个完整的“语境、事实和评判”结构。我们重建这一结构,希望能为历史人物评价及其解读提供一个基本的分析模式。以此为基础,将各类“琦善评价”的语境作比较,构成一个“琦善评价史”序列,从而为“琦善评价”搭建一个可以相互理解和对话的平台。希望这一研究对其他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评价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3.
如何看待气节(包括晚节),是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对于那些活动在朝代更替、敌国(异族)入侵或社会变革时期的历史人物,气节表现往往是论定他们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准。钟文典同志发表在今年《学术论坛》第1期上的《论李秀成》(以下简称文章)一文,原是为了对李秀成的一生“试作评论”的,却不得不以超过全文十分之七的篇幅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不仅将攻击的矛头指向了传统哲学,也指向了逻辑。应当如何看待逻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逻辑形式”是一个基本概念,澄清这个概念对于确定人们应当如何看待逻辑以及逻辑在哲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逻辑形式是思想的形式,而“逻辑形式”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这个概念对于逻辑来说不是必需的。对逻辑与哲学的关系应当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5.
清代乾嘉史家的"实事求是"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史家对传统史学作了一次全面考察和重新诠释,开创出以“实事求是”为治史观念的史学思潮。它不仅表现在考史特征和具体方法层面,更重要的是规范其治史的指导思想,体现在史家撰史品德、史学求真性质、史书编纂原则和历史评价标准各方面,应当属于史学理论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曹刚华 《中州学刊》2015,(4):112-119
唐僧神清佛教史学批评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佛教发展史及佛教宗派、文献撰述、高僧大德的总结与批评;另一方面,则是对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历史人物、史事的评价与反思。他的佛教史学批评既具有佛教文化因子,又具有传统史学的要素。而形成其独特史学批评风格的思想因素是唐代三教融汇的大环境以及魏晋、唐代佛教史学进一步发展的小环境的影响以及其自身儒释思想的融汇。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史学》等著述,高呼"史界革命",随即兴起"新史学"思潮,推动中国史学向近代化转型,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新史学"思潮形成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背景下,以历史进化论为思想基础,以批判传统史学而破旧立新,不可避免地带有理念上的局限性,对传统旧史学的批判也有偏激的一面,但不应据此加以全盘否定,更不能因此一味攻击《新史学》的理论基础——历史进化论,从而否定近代新史学取得的超越古代的进步成就。评析梁启超及其《新史学》,是关系到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学的大问题,应当引起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具体地分析了史学概论的学科性质、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历史科学的总体结构及史学概论的逻辑起点诸问题,强调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历史科学中的“灵魂”意义,提议将历史学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形态学的意义上认识史学概论的教学结构,完善史学概论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张剑平 《河北学刊》2007,27(1):109-110
本组笔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取得的理论成就进行了探讨。李根蟠认为,中国的“封建地主制”理论的提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一个丰硕成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封建观的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陈其泰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关于民族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表现为:关于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对中国史范围的处理和历史上民族统一的不同阶段问题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念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张越认为,在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探讨过程中,唯物史观所起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王志刚认为,“五四”时期形成的唯物史观传播热潮具有三个显著的时代特点:即力求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介绍和全面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创建工作。张利认为,范文澜在历史评价问题方面贡献良多,主要体现在:以历史主义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从加强各民族团结友好的高度评价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一种中国史与世界史联系的眼光对历史演进的一些重要问题加以评析,揭示其本质。张剑平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界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一得之见。许殿才从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如何运用与发展唯物史观以及史学与现实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进行了阐述。邹兆辰则认为,在中国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过程中,善于分析与借鉴,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0.
本组笔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取得的理论成就进行了探讨。李根蟠认为,中国的“封建地主制”理论的提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一个丰硕成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封建观的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陈其泰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关于民族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表现为:关于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对中国史范围的处理和历史上民族统一的不同阶段问题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念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张越认为,在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探讨过程中,唯物史观所起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王志刚认为,“五四”时期形成的唯物史观传播热潮具有三个显著的时代特点:即力求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介绍和全面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创建工作。张利认为,范文澜在历史评价问题方面贡献良多,主要体现在:以历史主义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从加强各民族团结友好的高度评价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一种中国史与世界史联系的眼光对历史演进的一些重要问题加以评析,揭示其本质。张剑平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界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一得之见。许殿才从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如何运用与发展唯物史观以及史学与现实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进行了阐述。邹兆辰则认为,在中国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过程中,善于分析与借鉴,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