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
两个相似的爱情文本阐释了两种不同的现代爱情观。池莉在无情地解构爱情,“不谈爱情”是她的旗帜;王安忆则在热情地重建爱情的本质,“乌托邦诗篇”是她爱情观的象喻。不论是解构还是重建都是对传统爱情文本的颠覆,显示了走出传统泥沼的现代知识女性的成熟与自信  相似文献   

2.
贞节观萌生于春秋时期,是由女性所提出。它的产生是个人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女性“人尽夫”而无婚姻自主权的现实,人与人之间的忠德和明确的性道德,是贞节观产生的社会环境因素。女性对爱情的执著、自尊意识以及对“屈辱和难堪”的婚姻环境的不满所形成的逆反心理,是贞节观产生的个人内在因素。萌芽时期的贞节观是妇女自我保护的工具,是以人为目的的。贞节观不是父权制私有财产的直接产物,一夫多妻的婚姻家庭关系和男尊女卑的两性关系才是贞节观产生的社会前提。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中,学术界或盛赞其自主的婚恋观念,或肯定其对女性才情的重视。但是,倘若用社会性别理论去解读这些小说,就会发现,这些男性作者笔下的女性有关爱情婚姻的诸多观念,仍是出于“菲勒斯中心”的男性理念。于是,在男性话语统摄之下,女性成为一个没有主体的“他者”,一个“失语”的存在。小说作者们虽然在特定的时代文化氛围中极力显扬、夸饰女性“才情”,由于缺少新的思想资源作为支持体系,其理想女性观仍然未能脱出男性中心的价值关怀,充其量只不过是男性作者怀才不遇之情的一种外化,显示了男性对女性的全面凝视和文化书写。  相似文献   

4.
“色”、“才”、“情”三者的合一,构成了才子佳人小说理想的女性观,这种理想女性观有别于前代文学。受明清时代文化氛围与社会风尚的影响,才子佳人小说“色”、“才”、“情”三者合一的理想女性观体现的是时代的呼声和个性解放的要求,有其深层的“至情人性”的人文亮色;尤其是小说赋予了女性形象新的质素———才情,在女性观上较以往文学有所超越。同时,此类小说又是从男性视角出发进行创作的,其理想女性观仍是男性话语的产物,显示了男性文人在欲望、文化、情感和道德上对理想女性的全面诉求与文化书写,女性由此再一次被异化,沦为被“凝视”的对象和“他者”。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倩女离魂》一剧,认为该剧具有两大亮点:独一无二的女性形象塑造和细腻入微的心理刻画。其中,独一无二的女性形象塑造主要从追求爱情的方式、情爱观等方面与杜丽娘这个人物形象作对比分析;细腻入微的心理刻画主要从“一切景语皆情语”和“雅俗浑然一体的语言结合模式”两方面来进行细致地论述。  相似文献   

6.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男性话语的叙事作品,小说中一些女性人物形象,在叙述者菲勒斯中心主义倾向的影响下,成为满足男性欲望的工具或祭品。而以往的评论者却忽视了作者这一价值观对女性人物所造成的戕害.小说中的女性人物面临着三大问题:“性”与“爱”的分离、身份缺失以及“阴茎羡慕”。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从哈代的三部小说《还乡》、《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中的女主人公游苔莎、苔丝、淑所遭遇的爱情悲剧来反观作者的女性观:作为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对于女性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强烈愿望及所遭受到的社会和环境的压制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而另一方面,哈代的女性观虽具有超越时代性,但依旧未能从本质上揭露造成女性悲剧的社会原因,也尚未指出明确的改造道路。哈代笔下的女性大都难逃悲惨的命运,常给读者留下“幻灭”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英国17世纪存在“知”“行”分裂的爱情域。以玄学派代表诗人约翰·多恩的爱情体验为例,分析崇尚至真至美爱情的他为何在爱情诗歌中认同社会上爱情交易的存在、提出爱情多元占有和质疑女性的不贞洁。通过分析多恩的非理性行为,剖析他“知”与“行”不统一的原因,从而认识其所处的伊丽莎白时代婚姻制度的劣根性。关键词:多恩;“知”“行”;分裂  相似文献   

9.
波伏瓦以哲学理性反思和批判女性的生存状态,探求女性解放的道路。她认为,不存在“永恒的女性气质”,女性的“内在性”是历史的产物,也能够历史性地加以克服。实现经济独立、摆脱爱情依附是女性克服内在性的重要条件,实现自由是女性解放的目标。解放了的女性应当在平等中求差别,与男性建立情同手足的兄弟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不少古代爱情戏张扬了女人的性欲,而已有的文学研究中却常常忽视古代妇女的身体生理状况。古代医学文献有“花癫”的记载和对女人生理状况的分析。文学与历史互相印证传统文化中非人性的冰冷。性梦和离魂这些个体经历折射出古代妇女总体生存形态中某些长期被漠视的性状况。爱情文学研究可吸收科学研究方法,对女性性欲给予理性解剖。  相似文献   

11.
程青的小说《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是一幅当代爱情的经典画卷。作者以女性的视角扫描了文化女人的情感世界,以略带嘲讽的语言揭示了“后爱情”的变幻无常和情不由己。轻松的笔调既解构了当代人带有游戏色彩的爱情生活,又从本质上剖析了“后爱情”忽略女性智慧、拆除责任心的客观效果,使读者对当世的爱情故事有了形象与理性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冯梦龙“三言”中的爱情小说之所以家喻户晓 ,深受民众的喜爱 ,是与其小说中所体现的当时民众的思想和情绪密不可分的。通过小说中所描绘的一幅幅男女悲欢离合的爱情画面 ,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 ,庶民的情感世界、生活愿望和理想追求。同时 ,这些小说在“情爱观”的认识上、表现手法的灵活上以及描写层面的多样上都有它接近庶民意识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罗密欧与朱丽叶》——现代爱情悲剧的价值论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密欧与朱丽叶宁愿过一种短暂但充盈的生活,反映出他们拥有的是基督教的线性时间观。两人的爱情悲剧反映出女性还处于封建家长制的男权中心压制下,但同时也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已经有了主动追求爱情的勇气和自我决断的能力。两人爱情虽然换来了两大家族的和解,但这恰恰是爱情的悲剧性所在,即爱情在本不该取胜的地方获得了胜利。  相似文献   

14.
在将多神教的“女神”、“索菲亚”、“圣灵—圣母”、“大地母亲”、“俄罗斯祖国”等概念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俄罗斯文化孕育出对女性和母性的广泛崇拜。这成为俄罗斯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导致文学中对尘世爱情的圣化:女性形象蕴涵了更多的圣洁、神秘和深沉。俄国象征主义文学以及后来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对“永恒女性”都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情感认同,很多女性形象都是对这一原型的改写和翻新。  相似文献   

15.
从情性角度看,电视剧《后宫·甄嬛传》是以“爱的葬歌,情的颂歌”为主题的.“爱的葬歌”从女性爱情层面分析,认同女性性别角色的妃子为追求皇帝的真爱,爱情以悲剧告终;进行女性性别反抗的妃子因缺乏女性解放的场城,为生之担当,爱情也以悲剧告终.“情的颂歌”从情感呈现方面剖析,妃子的率性任情、皇帝的怀旧情愫、侍婢的忠诚不二,在后宫尔虞我诈、虚情假意的映衬下,其真、善因子大放光彩,值得称颂.  相似文献   

16.
清代文学家李渔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反映出他对女性的欣赏是基于性和利的目的,即欣赏女性的美貌和才华是由于性,重视女性传宗接代功能和当家理财本领是出于利。爱情在李渔的笔下是“肉”的结合而绝没有达到“灵”的层次。李渔笔下的女性无论官宦小姐还是市井民妇,大多生活得极其蒙昧可悲。  相似文献   

17.
罗密欧与朱丽叶宁愿过一种短暂但充盈的生活,反映出他们拥有的是基督教的线性时间观。两人的爱情悲剧反映出女性还处于封建家长制的男权中心压制下,但同时也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已经有了主动追求爱情的勇气和自我决断的能力。两人爱情虽然换来了两大家族的和解,但这恰恰是爱情的悲剧性所在,即爱情在本不该取胜的地方获得了胜利。  相似文献   

18.
《百年孤独》是一部反映拉丁美洲孤独落后与封闭现实的伟大长篇小说。小说中 ,作家马尔克斯描写了马孔多小镇上布恩蒂亚家族整整六代人的生活与爱情。马尔克斯认为 ,“布恩蒂亚家族之所以孤独 ,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爱情。”[1 ] 但是 ,当“百年孤独”这四个字随着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名字逐渐成为一个固定词组时 ,当人们在津津乐道百年的魔幻与百年纠缠不清的爱情时 ,甚至包括马尔克斯本人却都忽视了另外一段也许是很不起眼的故事 :那就是布恩蒂亚家族第四代奥雷连诺第二和其情妇佩特娜·柯特以及妻子菲兰达·德卡皮奥之间的纷扰爱情。而实际上 ,这段爱情虽不起眼 ,但却偏偏延续得历史最久 ,而作者马尔克斯也正是在对这段纠葛爱情的描写中表现出了他思想的独到和深刻。对这段爱情的描写 ,马尔克斯是通过三个层面来进行的 :那就是爱情的功利性、爱情的爱情性、爱情的亲情性  相似文献   

19.
冯沅君的作品生动鲜活地表达了“五四”时期青年男女的思想、情感和心理,通过对爱情理想和爱情认知这一辛苦历程的展现,表现了知识女性主体的真实存在和觉醒,是反映当时女性处境的宝贵文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主题呈现不同风格的同时,表现出大体相同的文化趋向,主要在爱情、家庭以及人文关怀三个方面,表现出女性作家的文化趣味和人生关怀。“五四”以来女性作家以父子对立模式表现青年一代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其目的并不在于爱情本身,而更在于通过爱情叙述一个社会化的故事,达到批判封建主义礼教的目的;不同的家庭观念也表现出作家的文化差异和审美趋向;女性文学的人文关怀,是对题材领域的超越,也是对女性意识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