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刘芳 《理论界》2011,(6):91-93
国内外研究者的一个普遍共识——卢西安.哥德曼只是乔治.卢卡奇的殉道者,他亦步亦趋地追随在卢卡奇身后。笔者想要通过对哥德曼的第一本学术著作——《康德哲学中的人、共同体和世界》的解读,来颠覆这种流俗的偏见,指出哥德曼对卢卡奇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从而还原哥德曼思想的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2.
所谓风格,从语言学的观点上看,主要是通过字词句法篇章结构的巧妙配合而形成的,或者说就是作者遣词造句、表达情感的手法。我们翻译一篇作品,要从“形”到“神”,通过原作品中的字词句法篇章结构的形式去细心体会全篇的风格神韵,然后融会贯通,运用恰当的文学语言将原作品的“形美”与“神美”尽可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做到“形似”“神似”,使译文成为符合原作思想、感情和语言风格的另一件艺术品。正如茅盾先生所说:“文学翻译是用另一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3.
李国政 《理论界》2007,(11):212-213
李渔对我国戏剧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戏剧结构论强调“传奇之设,专为登场”,特别重视戏剧创作的总体构思,并提出结构戏剧作品所要遵循的三条基本原则:一日“立主脑”;二日“减头绪”;三日“密针线”。在李渔的戏剧结构论中,这三个基本原则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4.
李进书 《兰州学刊》2010,(4):195-199
萨特认为作家是一个独立个体,其职责是揭露现实真相,其目的是赢得“身后名”,而读者需要全身心阅读作品,并能够再创造。要想达成作家与读者的对话,作品需要一个“召唤结构”来吸引读者阅读,需要包含真、善等普遍性话题,需要是作家和读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场所。作品所达成的对话有助于:消除东西方文化的隔阂,激发思想自由和现实自由,以及建构一个和谐的人类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常事不书:用“陌生化”原则看《红楼梦》的形式结构●夏荷近年来,许多学者都在谈论文学作品的“陌生化”问题。“陌生化”让读者感到陌生、新颖。这是作品文学化的关键,是推动文学形式不断更新发展的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讨论《红楼梦》的形式结构,也会得到一种“柳暗花...  相似文献   

6.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学术期刊编辑的审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是一种强调读者在作品阅读中的积极能动作用的文艺理论体系。借鉴接受美学中的“阅读期待视野”、“接受动机”、“视野融合”、“召唤结构”、“隐含的读者”、“对话”等理论,来探讨学术期刊编辑的审稿过程,以图认识其中的规律和本质,提高审稿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明清艳情小说结局模式的宗教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艳情小说结局模式的宗教分析潘建国“结构模式化”是大部分明清艳情小说①的艺术通病,因此,不少专业研究者面对一部新读到或者新发现的作品时,每每会发出“似曾相识”的感叹,这无疑大大降低了艳情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过,所谓“模式”,本质上乃某种文化(或...  相似文献   

8.
萨特在戏剧艺术方面提出“境遇剧”理论而区别于“性格剧”,提出主观感受真实性原则而区别于现实主义。他通过寓意、哲理、思辩,表现存在主义思想,因此他的戏剧作品是形象化的哲学,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萨物在戏剧结构上有自己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意蕴析论     
贾明 《北方论丛》2003,1(6):4-7
意蕴是学作品中多种因素的综合而体现出来的意味和情调,主要表现在作品的生命内涵和形式意味上。学意蕴不只是对实际意义的探索。而总是超越了有限的现实意义和个体情感意义。达到对人内在生命感的体验,对人类普遍精神的揭示和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寻求。而且,意蕴通过作品的“形式”如语言和结构等因素得以生发,因而只有感受作品的形式,才能更好地感受意蕴。  相似文献   

10.
人总是生活在“意义”的领域之中。“叙事”是人类探寻“意义”的重要方式之一。以“叙事”这一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叙事学,应该对意义问题作出自己的探讨。本文试图在对叙事作品的意义结构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观照的基础上,建立叙事作品的意义生成模式。  相似文献   

11.
《儿女英雄传》的主题一向以“宣扬封建忠孝节义”著称,本文从作者本身的创作意图、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情节结构的设置等几个方面详加考察,否定了这一传统观点,提出了“借题目写性情”的新主题现,肯定了作品的时代进步性。  相似文献   

12.
小说结构的“有机性”,按照茅盾的解释,是指结构的有机联系性,作品的布局虽“包举万象”,却“前呼后应”,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达到“象一个有机体似的断其一指即伤了全体”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古代文学鉴赏理论中的设身处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文学鉴赏家常常以“倩女离魂”式的意念,将自己化身为作者,亲处作者所造之艺境,在对象化的过程中获得深切而丰富的审美体验。这种“设身处地”的类型,可以分为“设想自己为作者”、“设身为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设身处于作品的情境之中”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一些中外名著运用“巧合”法的实例 ,分析了这种方法在结构作品内容、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作品故事性、更好地体现主题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以及运用“巧合”法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程小娟 《兰州学刊》2009,(10):188-190
论及冰心的作品,人们多谈论其“母爱”“自然”,却对其基督教观念颇多争议。事实上,冰心的基督教观念,尤其是其爱的、创造者的上帝观是她“母爱”和“自然”观念的终极依据,忽略了这一点,也就难以深刻领会冰心作品中巨大的激情和力量。  相似文献   

16.
民俗,是古代社会风情的“活化石”。岳阳等地民间茶俗中的川芎茶、椒子茶,与屈原作品有着明显的联系。屈原作品中的香木“江离”,就是“川芎”;而屈原作品中的“椒”,似乎就是“茶椒子”。此茶俗在长江中游两岸,似只有岳阳等地才有。是屈原流放江南期间,晚年寓居此地,喝惯了这些茶,便把它们写入了诗中;还是岳阳一带人民,为纪念屈原而把其喜爱并写入诗中的香木加入茶中,久饮而成习的呢?似都可以作为《离骚》等作品作于此地或其附近的佐证。  相似文献   

17.
何敏敏 《理论界》2007,(5):178-179
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新的文学现象——“网络文学”与“80后”,网络时代作家群体扩大,作品变多了,文学被“祛魅”了,然而当网络文学以及“80后”的作品畅销图书市场时,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又“返魅”了。在这个文学自由被极大伸张的时代,文学仍应承担起启蒙人文精神的重责。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家族的没落衰亡来表现一个时代的变迁和兴衰,这不是福克纳的首创,更不是他的独特的艺术成就。《喧哗与骚动》这部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引起人们注目的是福克纳运用独特的叙事和心理表现手法。人们普遍认为福克纳“尝试各种多角度的手法,以增加作品的层次感和逼真感。他还运用时序颠倒、对位式结构、象征隐喻等等艺术手段,使得他的作品万花筒般繁复、杂乱,同时引人入胜。”①二十世纪的小说批评,最为显著的标志是对小说中的叙事因素的重视.在被认为是“二十世纪分析小说的经典之作”的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中,福斯特对区分故…  相似文献   

19.
伊瑟尔的文学作品“两极说”,从接受美学维度力主“作品大于文本”,而不是文本大于作品,这是同后结构主义文论的“唯文本主义”理念的一种对话.伊瑟尔的文学文本“召唤结构说”,依据现象学原理深入阐发文学文本之开放性的内在依据,既有别于精神分析学对阅读心理对无意识的阐释,又不同于“读者反应批评”文论所宣扬的文本虚无主义与读者至上主义.伊瑟尔这样的作品观与文本观,丰富且深化了当代文论的基础研究与前沿研究.  相似文献   

20.
诗味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结构主义语义学的角度来看,艺术作品的“味”并不是、或主要不是作品所传达的语义内容,而是来自作品“结构”所产生的意义。艺术作品的意义可分成“指称意义”、“逻辑意义”、“结构意义”三个层次,前两者是艺术形象的语义内容,是认识活动的产物,因而它所提供的主要是认识的或道德教化的价值,而非审美价值。只有艺术的“结构意义”才是艺术的审美价值所得以产生的关键,因为它不是艺术形象直接指证出来的语义内容,而是一种“象外之旨”、“言外之意”。从这一意义上讲,任何优秀的文艺作品都具有超越语言逻辑和形象符号的特征。也正是这一特征,才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