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黑龙江省是祖国东北边陲的一个多民族省份。世居于黑龙江的蒙古族,有14万多人口,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状况。全省有1个蒙古族寓治县,5个蒙古族乡(镇),66个蒙古族村。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泰来县和富裕县单设了蒙古族学校,主要采取“汉语授课、加授蒙语文”和“蒙语授课、加授汉语文”的两种形式。共有单设中小学97所,其中小学85所,在校生5734人;中学12所,在校生2823人;中小学教职工649人。非单设校小学蒙古族在校生4830人,初中2513人,高中592人。蒙古族在普通教育阶段学生总数占全省蒙古族人口的17%。全省有1所多民族的师范学校,每年招收1个蒙古族班,蒙古族在校生180人,其中蒙语授课师范生39人。  相似文献   

2.
中国多民族语言文字并存,法律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主要采取了“以少数民族语文授课为主加授汉语文”、“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加授少数民族语文”的授课形式,基本形成了从少数民族幼儿园、小学、初中直到高中的双语教学体系.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学是少数民族发展的必要保障,建议要处理好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言的关系;在课程教学上组织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因材施教;国家在资金、师资上给予倾斜,按照少数民族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分类指导,促进双语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校是一所蒙古族完全中学,现有学生291名,设11个教学班级,教职工47人。其中,汉语责任教师5名。学校除汉语和电脑采用汉语授课外,其余各课程均采用蒙语授课。我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除汉族外,尚有蒙古、藏、回、撒拉等共17个少数民族。主体少数民族是蒙古族,全县总人口3.6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6800人,占全县人口的19.4%。我校是乌兰县惟一一座蒙古族完全中学,生源全部是蒙古族,基本上是从乌兰县各乡镇牧区上来的学生,普通话水平较差。其中赛什克乡卜浪沟来的学生是纯牧区人口,普通话水平极差,学生基本上不能掌握汉语的写作方法。有的学生甚至连汉语拼音都无法掌握。因此,我校在上级主管领导部门的,领导下,始终把“双语”教学做为教育教学的重点来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县与外界的联系与世界的联系将会日趋频繁。所以我校领导始终有一种大局观,因时制宜地提出两点方针:一方面,不断加强蒙语教学、蒙语是蒙古族的母语,要从学生从小使用母语的实际和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角度来学习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要从民族发展、民族利益的高度看问题,想尽方法,创造条件,努力提高学生汉语和普通话水平,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 ,黑龙江省蒙古族按其语言使用状况 ,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 ,以蒙语为主 ,兼用汉语 ;第二种类型 ,以汉语为主 ,兼用蒙语 ;第三种类型 ,完全使用汉语。蒙古族语言作为蒙古族文化的载体 ,应继续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     
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多元融合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北疆。蒙古族的祖先可上溯到公元七世纪的始祖孛儿帖赤那。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建立了统一、强大,稳定的蒙古民族。其族称来源于某古族的自称“mongol”,意为“永恒之火”。蒙古族以游牧...  相似文献   

6.
佟斯琴 《民族论坛》2013,(6X):77-79
蒙古族中小学民族文化建设,是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构建的新型的、全方位的蒙古族中小学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体系。蒙古族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内容也已重点落实在学科课堂教学之中。丰富多彩的蒙古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深化了学生对蒙古民族民俗文化的了解,激发了师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民族文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蒙古族中小学民族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中小学民族文化建设,是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构建的新型的、全方位的蒙古族中小学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体系。蒙古族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内容也已重点落实在学科课堂教学之中。丰富多彩的蒙古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深化了学生对蒙古民族民俗文化的了解,激发了师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民族文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蒙古族中小学民族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1240年用回纥蒙古文撰写的蒙古族历史文献、文学巨著《蒙古秘史》,不仅记载了元太祖成吉思汗及元太宗窝阔台汗的伟大业迹,而且还记述了蒙古民族的起源传说及8—13世纪蒙古社会政治、经济民俗状况。苏联蒙古学家符拉基米尔佐夫说“任何一个游牧民族都未能留存下如《蒙古秘史》那样生动而详细的记述自己历史生活的伟大作品。”的确,《蒙古  相似文献   

9.
加强双语教学 切实提高民族教育质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要把培养、培训“双语”教师作为重点,建设一支合格的“双语型”教师队伍。在民族中小学逐步形成少数民族语和汉语教学的课程体系,有条件的地区应开设一门外语课。国家对“双语”教学的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重点扶持。要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强民族文字教材建设;编译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族文字教材,不断提高教材的编译质量。要把民族文字教材建设所需经费列入教育经费预算,资助民族文字教材的编译、审定和出版,确保民族文字教材的足额供应。——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  相似文献   

10.
<正>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中营镇的三家台蒙古族村是湖北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落。相传,以部姓为主的蒙古族祖先发源于呼伦贝尔草原。元朝末年部氏族人避居湖北松滋,乾隆年间改土归流后,迁居三家台神仙茶园繁衍生息,至今已有29代。蒙古族后裔在荆楚土地上落地生根,以勤劳为笔,以勇敢为墨,绘制着三家台蒙古族村的“富村山居图”。2012年,该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阡陌交通,往来种作一条弯弯绕绕的盘山路,是三家台蒙古族村五组至六组的必经之路。在过去路面还未硬化时,  相似文献   

11.
西藏和其它边疆省区一样,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自治区。就现在的人口而论,当地民族以藏族为主,而外来民族以汉族居多;就西藏现在所使用的交际语言看,也是以藏语和汉语为主要语言。如何搞好西藏藏语文和汉语文的两语教学工作,当是藏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试图谈谈西藏藏汉两语教学的历史沿革、现今的学习状况,并在此  相似文献   

12.
《蒙古佛教史》是蒙古族学者固始噶居巴·洛桑泽培用蒙藏两种文字撰写的一部蒙古佛教史.自藏文本以《霍尔却穹》为名刊行后,先后有德文译本、日文译本问世,国内则有陈庆英、乌力吉的汉译本.《蒙古佛教史》是记述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早期著作,其史学价值:一是开启了蒙古族学者以藏文撰写蒙古族史的先河;二是承袭了藏族史学传统,以藏传佛教史为主线记录蒙古族历史,续补部分增入的则是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业绩及蒙古高僧大德的弘法活动,由此可见蒙藏文化交流的基础在于共同信仰.  相似文献   

13.
安代舞蒙古族舞蹈的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的父辈那一代开始,在科尔沁,无论是什么民族,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可以说找不出一个不知道安代舞的人,机关、学校甚至找不出一个没有跳过安代舞的人。这一切,充分说明了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蒙古族传统舞蹈“安代舞”在科尔沁地区的传播就已经远远超出蒙古民族了——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是流传内蒙古通辽市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蹈。在蒙古语中“安达”是“朋友”,或双方结为“盟友”之意。《蒙古秘史》在描写铁木真与札木哈二人以互赠拐骨、互换腰带的形式结成“安达”的记载时说:他们在结为“安达”之后,其部下随即“绕蓬…  相似文献   

14.
青海蒙古又叫德都蒙古,是指居住于青海的蒙古族,青海蒙古人称自己为“库库诺尔蒙古勒(青海湖蒙古)”或“德都蒙古勒(上蒙古)”,是由历史上的卫拉特和硕特部众为主,以卫拉特其他部众、东蒙古部众的后裔组成,这些蒙古族入居青海在不同的时间,并从不同的地区迁居青海,与各民族长期杂居,过着古老的游牧生活,形成了德都蒙古现在的布局,他们在传承蒙古族古老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他民族的交流接触和地域环境的间接或直接影响,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习俗,成为整个蒙古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民族论坛》2007,(6):I0008-I0008
<正>蒙古族,现有人口4806849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此外在东北、西北地区也有分布。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米,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党政部门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在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协作小组的指导下,党的少数民族语文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蒙古族人民享有了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学习使用蒙古语文的范围越来越广、人数越来越多、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发展民族经济,改善民族关系,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罗艳飞 《民族论坛》2003,(12):50-51
多年来,苗族地区小学生的语文能力较差、口语交际能力不强,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障碍,成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一大难题。分析其中原因,可归纳为:苗族地区学校主要采用汉语单语教学但苗族学生入学前绝大多数是在本民族语言环境中生活,到了入学年龄,仍只会讲苗语;入学以后立即学汉语,语言障碍使得学习汉语的难度增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与厌学情绪,从而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俗话说:教无定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苗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我大胆地进行了苗语辅助教学的尝试,初…  相似文献   

18.
从普通教育的结构来看,我省的民族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从小学到大学都有了相应的民族学校和专业设施。然而,作为汉语文课的教学,在民族高校至今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在民族高校里如何处理好民族语文、汉语文和外语的教学问题,已成为民族高校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现在。大家的认识比较一致的是:民族中、小学以民族语文教学为主,从小学适当年级增设汉语文课是符合实际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扩大,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也开始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不少民族学  相似文献   

19.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新疆现有47个民族,其中人数较多的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13个民族。新疆民族众多,其文字也丰富多彩。 首先,从文字类型上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音节文字,主要是汉文;二是音素文字。使用汉文的主要有汉、回、满、东乡等民族。除此之外,其他民族大都使用音素文字,也就是拼音文字。 其次,从文字来源上看,除了汉文外,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源于阿拉伯文,使用的民族有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和塔吉克,除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外,其余都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二是源于回鹘文,使用的民族主要有蒙古、锡伯等;三是源于斯拉夫文,使用的民族主要是俄罗斯。  相似文献   

20.
聚居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倒淌河乡蒙古村的蒙古族 ,在这一藏族聚居区域内的蒙古族村落呈现出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本文试从民族学、历史学角度对该村蒙古族族源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