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从道德发生机理的视角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斌  黄海 《唐都学刊》2006,22(2):40-43
道德是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建立在人自身交往经验基础上的一种理性,它存在于人与人结成的一定关系的社会之中。传统道德理论所坚持的道德的主体应该并且只能是人类自身的观点,伴随着自然、人类社会和伦理认识的演进而趋于泛化,然而道德主体领域是有限度的。生态环境与理想状态的日益悖反,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以往在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以期找到和谐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的支点。人与自然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殊异性决定道德不能简单地外推到自然界,所以,和谐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的支点不是道德直接演绎,而是人类对自然界理性开发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生态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秀娟  尹贵斌 《学术交流》2012,(12):159-161
中国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上与西方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上的差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西方文化中天人是对立的,中国文化中天人是合一的;在自然界与人类的产生顺序上,西方人认为先有人后有自然界,中国文化认为先有自然界后有人;在道德起源上,中国文化中道德源于自然,西方文化中道德源于神的启示。这种差异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从和谐走向冲突的文化根源,从深层次上说来,环境危机属于文化危机,环境污染属于文化污染,要从根源上治理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文化反思入手。  相似文献   

3.
人类中心主义分为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两个范畴,前者盲目强调人的主体价值,片面认识及夸大人的主体能动性,忽视自然对于人类的先在性及其客观规律,奴役与盘剥自然,最终导致人类面临诸多的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后者尊重人类生存及发展权的绝对性,承认自然的先在性及环境承载力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及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时前者的扬弃.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尤其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积极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和文明发展模式的巨大进步.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文明都以人为本,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都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符合科学发展观,它们在本质上具有内在同一性.  相似文献   

4.
林学俊 《探求》2010,(1):22-26
人的生存方式决定着人关于自然的观念以及处理自然的方式。随着人类的生存方式由自然生存转向技术生存,功利主义成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价值导向,自然界不再是一个有生命、灵性的整体,而仅仅是资本获取最大利润的材料和手段,自然生态环境从此遭受严重破坏,人类社会发展陷入困境之中。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主动采取对自然亲和、友善的态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更高水平上重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人服从于自然到自然服从于人的过程。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人的地位因此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以至于人类自己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不能。能否正确地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关系到人类后世子孙的大问题。但是人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矫枉过正,为了避免一种极端反而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一定程度上是取决于人的认识结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为人类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较好的方法,并且它对我们现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可提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6.
张谨 《社科纵横》2008,23(3):12-16
从科学方面来看,人类只是自然有机体的一个基本元素,要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体系,必须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有机而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文化上讲,中国古代的儒家和道家在哲学文化领域探讨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主张天道与人道、天与人是和谐统一的.在后现代时期,只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向人本主义回归,才有可能深刻把握生态文明观的基本旨趣.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的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恩格斯的自然观散见在他的不同著作中.根据对恩格斯不同著作中自然观内容的梳理可见:恩格斯围绕着自然界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分别从自在自然、人化自然、生态自然三个维度阐述了他的自然观.首先,恩格斯提出矛盾决定着自在自然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而且还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变化规律,直至出现了人类.恩格斯的这一思想,启示当代人要树立尊重自然的理念.其次,在继承马克思思辩人化自然思想的基础上,恩格斯具体化了人化自然的思想.他提出,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类脱离了自然,并变得越来越强大,以至于开始支配自然;但不管怎样人类在支配自然的过程中,是绝对不能逆自然而行的.由此提示当代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一定要顺应自然即按自然规律行事.最后,恩格斯提出,要实现“(人)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的生态自然,就要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当前,中国已构建了以生态自然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制度,未来应继续朝着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和方向推进社会发展和体制机制变革.  相似文献   

8.
自从劳动把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之后,产生了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关系。那么这种矛盾关系对于其他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恩格斯曾把人类同其他动物作了一个全面的对比,得出这样的结论,“动物仅仅利用外面的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以他所引起的改变来迫使自然界服务于他自己的目的,来支配自然界”。这一本质特征就是人类的自然观,特别是打上人类印记的人工自然和人工自然观;而动物却淹没于自然界的“海洋”中。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我们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一个特色,就是说我们不但注意研究天然的自然、研究自然界的客观过程,而且注意研究人类如何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本文拟就对人工自然的产生、特点及其辩证发展过程,提出些粗浅看法以期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的灾荒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岚 《北京社会科学》2002,(4):133-139,155
灾荒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社会繁荣与进步的巨大障碍,它的发生是任何时代都难以避免的.马克思、恩格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方面着手,强调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人类必须摆正自身在自然界所处的位置,正确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依靠自然,改造自然,调节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①建立先进的共产主义制度,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供有利的社会保障,逐渐解决灾荒问题,使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实现成为可能.在今天,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灾荒观仍然有着很强的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生成论的视角来看,自然、历史与人的存在是统一的,都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历史理性就其本质而言,既不是人的先天本质,也不是神的意志,更不是客观的自然必然性,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生成的、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人的理性和社会理性。因此,历史理性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存在,只能是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的程度不同,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不同,就会形成对历史理性的不同理解。历史理性内涵的发展与人自身的发展是一致的,同样经历了一个从原始的丰富性到近代理性齐一再到现实的丰富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学把伦理学知识领域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类共同体扩大到“人-自然”共同体。这就是说,不仅存在把人当作目的的伦理学,而且存在把“人-自然”系统当作目的伦理学。这一伦理学不仅以人为尺度,即以人的利益作为伦理标准,而且以“人-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为尺度,承认生物物种的生存权利,尊重和维护地球上的基本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因而应该制订生态伦理学的道德原则。我们认为,生态伦理学有如下的基本原则。 一、爱护从而尊重生命和自然界 这是生态伦理学的命令性原则,是它的最高行为原则。从伦…  相似文献   

12.
环境问题和由此引发的生存困境是人类面临的时代问题,环境伦理是以深层文化的现实性去关切人类的存在,规范人类的思想与行为,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不但体现了人类为自身的存在寻求安身立命之本,而且表达了人类期望伦理或道德能够成为解决这一时代问题现实力量的理论设想.作为一种生存关切,环境伦理是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形上关怀;是实现人之为人的理论域义,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路向.其所蕴涵的人文情怀并不是由某种逻辑规定性确定的,而是由一种更为直接和感性的生存论承担起来的,并内涵于由环境伦理所启发的生活实践和人类自身的精神建构中.环境伦理理论品格的当代彰显必将对人类协调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发生潜在的和持续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自然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马克思实践哲学认为,人与自然不仅存在着工具性价值关系,而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蕴涵着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人的社会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4.
民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从其核心本质看,民主一定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一种国家形态或者结构。同时,民主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它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发展过程中,甚至在与自然、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7,(11):1-4
绿色发展的要义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共生发展、人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之中。人来自于自然,依赖于自然因此必须呵护自然。人又不同于自然,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形成了"人化的自然",不当的改造自然的方式会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只有和谐发展,地球才是我们美丽的家园。人因自然而生,自然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遵循自然规律,对自然取之以时,取之有度,当作人类生存的伙伴。推进绿色发展,以生态环境促经济发展,让人们在宜居的环境之中过上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6.
以自然主义精神为价值取向的道家是以“自然的和谐”为基础,继而推展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这四个层面具有一种历时性递进式层次关系.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与之相反,是基于个体道德人格的完善,以求“自我身心的和谐”,由此出发而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再推至“自然的和谐”.儒道两种不同路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环环相扣.从横向空间上看,恰成首尾相连的回环结构,构成了作为传统和谐社会观集中体现的“普遍和谐观念”.追求“普遍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用现代系统论对之加以重新诠释,是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中三个方面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⑴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⑵人通过劳动与人周围的自然发生关系,并且在对劳动的占有中人与人之间又发生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实现两种和解: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⑶围绕着这一最高价值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思想和结论,为当今人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摆脱全球性危机,走出生存的困境,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与"绿色生态自然观"的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新自然观认为,自然界不是孤悬于人类社会之外的被动的客观存在,而是被人类社会历史所中介过的现实的自然,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与人类历史上不同的自然观是相互影响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大大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成为可能,一种新的自然观,即"绿色生态自然观"将在知识经济时代确立.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思想与"生态环境再生产"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本兴 《学术交流》2006,42(6):64-67
马克思“再生产自然界”思想是建立在科学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基础上的,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本质上是双向依赖、双重建构的物质变换关系,“人化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正和表现,“再生产整个自然界”是“人和自然的统一性”历史发展的必然。生态环境既是消费的对象又是生产的对象。生态环境再生产是人类全面生产活动中一种重要的生产形式。研究并建构生态环境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于社会再生产理论和生态环境理论的完备,对规范生态环境的治理、开发、改造等工程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类从自然界发展而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即没有自然界便没有人类本身及其发展。人与动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人对自然界表现了一种能动性,——人在劳动实践中,能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动物只是被动地适应于自然界。还有一点,人类在同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不但通过生产劳动摄取自然界的无尽财富,为自身提供生存的物质材料,而且还把自然界作为精神活动的背景,作为艺术的描写对象,作为审美的对象。懂得美、追求美,是人性的重要内容之一。日月星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