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仅交流渠道、交流方式和交流舞台逐渐增多扩大,而且传播手段也不断地推陈出新.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主阵地之一,对外汉语教学在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如何把握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中国文化的基本原则,促进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国内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对于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长久屹立于世界强国系列以及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无疑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其所包含的一系列理念、政策、主张为中国文化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论述了如何把握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揭示了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以及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要多措并举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国家文化形象并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3.
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使我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必须构建、实施一整套文化培植、复兴、发展与对外交流的文化传播战略,其核心是选择恰当的对外文化交流战略,以实现繁荣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4.
王晨蕾 《国际公关》2023,(20):182-184
越剧具有革故鼎新、兼容并包的属性,集中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接,展现出独有的中国精神、中国创造、中国气魄,蕴含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将越剧融入国际中文课堂,对于创新中国价值观的国际表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国家文化、助推汉语推广、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和而不同"作为中国哲学思想核心之一,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中国面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过程中也蕴含着民族间的认同与冲突。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认为只有在文化差异和冲突的过程中,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和整合,才能使文化有可能打破原有的范式,实现创新。以小麦为代表的中国面食文化从古埃及向全球传播并发展的哲学基础正是文化的认同与和谐。保持民族的文化特性,坚守本土的文化自信,才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争取到话语权,保持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6.
在跨国文化交流与传播中,一定时期的文化主潮流向是由强势文化地区流向弱势文化地区。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主潮流向是从西方流向中国。但是,文化交流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单向流动,在西学东渐大潮下,中国文化也向西方逆向传播。同时,在对待西学和对待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上,中国与西方国家有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跨国文化交流与传播中,一定时期的文化主潮流向是由强势文化地区流向弱势文化地区。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四十年时间,中西文化交流的主潮是从西方流向中国。但是,文化交流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单向流动,在西学东渐大潮下,中国文化向西方的逆向传播,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在本土文化对外传播英语翻译及其教学中,我们应以翻译和教学的目的论为基础,重视本土文化英语翻译和教学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的交际功能特征,采用恰当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翻译和教学,确保中国本土文化英语翻译及教学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目的的顺利实现.以湘西地区为例,从功能目的论视角对我国本土文化对外传播英语翻译及其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探讨,以期达到该类翻译及教学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理想目的,促进世界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是对外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目前讲好中国故事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为了更好地应对讲好中国故事中面临的困境,应采取选择具有共鸣主题和情感元素的故事,创新传播方式,融合现代传播技术与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利用现有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同时还要加强媒体自身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对于传递积极的中国形象,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互鉴,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以及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让世界了解中国,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多种途径。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的柔性塑造通过文化传播方式得以实现。但中国目前的文化传播仍处于“文化逆差”状态,如何加快对外文化交流,有效传播中国的声音和形象成为当务之急。需要构建文化传播的完整战略体系,注重互动交流;整合文化资源,推介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新貌;积极利用各种媒介工具,将一个发展、开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全新中国展示给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