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稳定繁荣,我国民间音乐得以进一步发展。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促使了我国明清民族乐器的快速发展和形成。伴随着我国民族乐器品种的不断增多,中国传统乐器的"八音"分类法早已名不符实。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乐器学家杭博斯特尔和德国音乐家萨赫斯根据乐器发音原理和方法,创立了现代乐器分类法,将乐器分为四大类:弦鸣乐器、体鸣乐器、膜鸣乐器和气鸣乐器。我国也采用了这种乐器分类法。文章通过对明清弦鸣、体鸣、膜鸣、气鸣等四大类民族乐器的发音原理、形制、制作材料等方面的分析研究,阐述了明清乐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民族乐器如笛子、二胡、琵琶、筝等,它们所具有的美妙音色和现今丰富的演奏技巧是不容置疑的,在一些大型体裁的乐曲中,当民族乐器个体作为特色乐器与管弦乐队结合时,乐队的表现力会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而音乐的整体音色既保持了浓厚的民族风格,也会非常丰富动听--这就是民族乐器与管弦乐队合作的优势性.  相似文献   

3.
二胡是中国当代民族乐器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它在今天的音乐创作和音乐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作为一件有着几百年历史的乐器,直到20世纪才得以极其迅速地发展。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五四"文化运动的推进,在刘天华、刘文金等人为代表的音乐家的推动下,二胡在音乐创作、音乐演奏、情感表达、社会地位等方面都获得了全方位的提升。回顾二胡在20世纪中几个阶段的改革,思考其人文内涵,对我们进一步研究二胡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三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弦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重要一员,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经历了多次变革,对于该乐器的研究也一直在持续。就三弦的研究内容而言,主要集中在三弦的历史起源、形制、表演、作品、教学等几方面。尽管三弦研究成果颇丰,但在知识盲点、研究对象和研究视野等方面还亟待反思和解决。  相似文献   

5.
"安铺八音"是流传于中国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古镇安铺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它从中国古代传统的"八音"乐器中选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乐器,与佛家法器清磐、法铃、木鱼相结合,既有丝竹管弦之声,又兼具梵音法乐"净觉之音",带有令人敬畏的神秘宗教色彩,形成了一种民间音乐与佛教文化相交融的"跨界"乐器配置方式。文章通过对"安铺八音"产生的历史背景、独具特色的乐器配置和表演方式等的剖析,论述"安铺八音"是深受"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佛教文化的产物以及二者之间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6.
谈谈扬琴     
扬琴除了被专业人士所熟知外,在社会中熟悉扬琴的人越来越少.其实,扬琴在我国的民族乐器中是一个富于中国传统的乐器.扬琴的演奏方法还是其结构上都有其独特韵味,只有加大对扬琴的推广,才能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扬琴.  相似文献   

7.
民族声乐与传统乐器的结合,无论是对民族声乐的演唱和教学,还是对民族乐器本身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两者之间相互融合与支持、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关系,既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产生了质的飞跃,也为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形式和声乐教学领域开拓出更为宽阔的领域,同时也推进了传统乐器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本文以传统乐器中的吹管类乐器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箫和笛子、唢呐为代表性乐器,通过分析论述,阐明该类乐器与民族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的关系,并力图从中发现和探索出一定的与乐器发展,尤其是与民族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有段的规律性表现或理论质素。  相似文献   

8.
<正> 南阳汉代画像石中有许多珍贵的乐舞百戏画像,它以写实的艺术手法,真切地再现了汉代辉煌的音乐成就。这些形象化的音乐史料,为我们研讨两汉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状况,无疑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本文仅以南阳汉代画像石中已发掘并确认的乐器为基本,拟就汉代民族乐器的种类、乐队组成情况及其特点等,作些初步探索,以求抛砖引玉,把南阳汉代音乐史方面的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一步。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音乐词提到的乐器种类繁多,场面描写生动传神,包含着较为丰富的文学与文化信息.词人善于捕捉各种乐器的音乐特点、演奏者的情感内涵,描写乐器或演奏者之美,刻画听歌赏乐之境,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尽现个人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开拓了词境.苏轼在音乐词中使用通感等多种手法描写音乐,并将诗的用典方法移植到词中,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0.
在华夏神州的中原大地,佛教传统音乐演奏中广泛地使用一种特有乐器——筹。它偶尔也运用于道教音乐和少数民间乐社中。然而在中国音乐史、乐器史及各种文献、典籍中均不见于记载,全国其它地区的石窟浮雕、壁画、碑塔和经幢中亦未曾见到。这种乐器在乐僧中普遍被称作“筹”,  相似文献   

11.
古代乐器文物是我国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古代音乐文明发展的实物见证。文章回顾了乐器研究和文物领域的传统乐器分类方式,检视国内外博物馆当前的乐器文物检索结果与呈现;进一步分析盖蒂研究所艺术与建筑叙词表中乐器分类方式的参考性,讨论基于乐器文物工具书和相关权威文献构建我国古代乐器文物主题词表的思路与方法,以利乐器文物信息的发现、检索与利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文化生成的角度分析、比较了中西音乐生成的文化背景,指出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态特点、精神内涵是中华文化自由生成的必然结果,重点探析了中国传统音乐缺少低音乐器的深层原因是中国人的哲学与思维习惯、礼仪观、审美观、语言与文字特点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与西方音乐的立体化、交响化相比较,它们各有特点,不是“不及的不同”,而是“不同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与文化背景的熏陶,深深扎根在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使中国民间音乐的内容和基本形态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这种带有浓厚文化气息的艺术形态又以其独特的功能与精神内涵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使传统文化的各种艺术形式更具有音乐的线条、音乐的精神与音乐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西夏音乐的发展演变,既受党项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音乐自身内在因素的制约.西夏音乐有民间乐、宫廷乐,形式多样,作用不同;乐器种类繁多,充分反映出西夏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点,在西夏社会生活中有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国歌的音色     
用铜管乐器演奏国歌已经成为世界通例。19世纪以来,集欧洲国家铜管乐器之大成的军乐队,成为代表整个"西方形象"的经典之一,挑战了各国传统的文化品味,模糊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界限。铜管乐队的风行很大程度上不是赖于这种乐队音响本体的功能,而是多半来自对强大的西方的效仿。在这一效仿下,国歌的地域意义和民族意义被消解,民族特征被淡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对西方乐器和民族乐器的讨论,已经转化为以交响乐队为代表的"普世价值"与以民族乐器为代表的"文化记忆"问题的讨论,这是民族意识崛起在另一层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民族学、音乐学、乐器学的视角,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笙制及其音乐文化意义,论述笙在改革发展中的民族文化价值.并根据笙的传统形状形制、管簧音数、音域、音列、音位排列及和音运用等,研究设计出一种普及型规范化二十四簧义管笙,以就笙的普及与规范化研究提出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7.
琶是中国一种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民族乐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声音铿锵美妙.富有金石之声,演奏指法丰富多彩,是表现力极强的一种乐器,深受演奏家的喜爱。随着琵琶乐器的改革和乐曲的不断创新,使琵琶的演奏技法更加丰富。本文阐述了摭分在乐曲中的运用及摭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中国的传统生产方式、儒家思想、音乐思维方式、乐器与乐人及其他艺术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中国音乐史上,众多音乐作品都是单旋律的,形成了一种"线性"现象,与西方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9.
韩璐 《南都学坛》2014,(3):119-121
改革开放近现代30年间(1979年至今)是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钢琴音乐作品创作大多坚持调性,坚持标题性、可听性的创作原则。在音乐语言方面,注重旋律的表情功能。在和声语言则打破传统功能和声的框架,较多地使用一些非常规的和弦,追求和声的色彩对比。在音响效果方面,力求表现出我国民族乐器的独特个性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在演奏技巧的提高和拓展方面,均有很大的突破,使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极大的提高了艺术格调,并建立起多元多样的创作理念,完成了从探索到实践的积极转变。  相似文献   

20.
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之首,历史悠久的古琴艺术,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人文品质,对中国传统思想精神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文化的兴盛、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古琴艺术如今却受到重大打击,并遭受冷落成为边缘文化。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之首的古琴艺术,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挑战,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为保护古琴艺术、推动古琴艺术发展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