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1 毫秒
1.
文章研究了低碳环境下,需求受消费者环保偏好和消费水平影响的绿色产品定价问题.针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把消费者划分为绿色消费者和普通消费者,假设消费者对产品的估价是异质的,并服从均匀分布,通过构造效用函数得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分别讨论了市场中存在单一垄断制造商和两个垄断制造商时生产模式的选择,研究表明:单一垄断制造商时,制造商的生产模式的选择取决于绿色消费者的比例;两个垄断制造商时,绿色产品制造商作为主导者,控制着市场中绿色产品和普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相似文献   

2.
准确合理的估算农村碳排放量,能为低碳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参考,从而制定合理的碳减排量.文章通过对我国农村碳排放结构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基于碳源、碳汇两个角度,从农、林、牧、渔4方面的14个碳源以及5个碳汇构建了农村碳排放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计量模型;给出了保定22个县市2005、2010年的碳排放量测算结果.最后,根据测算结果,提出了推进低碳农村建设的农村碳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3.
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而一个国家的碳排放量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这些因素对碳排放量的贡献也不同.文章通过区分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的特征,构建省域GMM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人均GDP、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外贸依存度、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中影响碳减排的因素效果是有差异的.从而,提出了减少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区域层面上因地制宜地构建经济社会低碳发展路径,对于中国实现2020年碳减排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1990-2009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扩展的STIRPAT模型和岭回归模型分析了人口、经济增长、城市化、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对陕西省碳排放的影响,并通过设置9种不同组合情景,预测了2011-2030年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发展变化趋势,提出保持经济社会适度发展,同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并有效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是实现陕西省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有效路径。研究表明,大幅提高各种碳排放抑制因素的减排作用并取得其协同效应,保持碳排放促进因素与抑制因素的均衡是区域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与减排政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寻找在市场化条件下实施碳减排的有效路径。根据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特点和现状,借鉴国内外有关环境问题的理论成果,从人口、财富和技术3个方面选取了6个自变量,并从中筛选出3个显著变量以建立线性对数模型,构造了改进型的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STIRPAT模型,收集和分析了来自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数据,最后提出了我国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将绝对公平偏好行为引入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构成的两级供应链系统中,在市场需求为价格的非线性指数函数形式的假设下,分别研究了只有制造商具有绝对公平偏好和制造商与零售商均具有绝对公平偏好时两部定价契约对供应链渠道的协调性问题.通过模型求解,给出了两部定价契约实现供应链渠道协调的契约参数和利润分配方案.  相似文献   

7.
四川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总量减排面对全球极端气候频发,国际社会要求减少碳排放总量的呼声日益强烈,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近年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持续陕速增长,环境压力和舆论压力不断增大。在这一大背景下,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总量减排,并且有望提前三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碳减排指标。特别是2011年四川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下降了0.8%,预计2012年倒哿进一步下降,呈现快速低碳发展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需求函数模式和公平偏好对供应链两部定价契约的影响,文章首先基于市场需求为价格的非线性幂数函数模式的假设研究了零售商与制造商分别绝对公平偏好的供应链两部定价契约,发现在幂函数需求下,两部定价契约可以协调供应链系统;接着与线性函数需求模式的结果相比较,发现两部定价契约更容易实现幂函数需求下制造商绝对公平偏好时的供应链系统的协调;在公平偏好下,制造商应把两部定价契约中的批发价格设定在其边际成本上.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碳排放强制上限对制造商的生产、库存以及物流服务商的配送、库存和供货延迟等方面的影响.将碳排放参数融入到生产运作优化建模中,为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优,构建了基于整体优化的生产与配送协同运作模型.通过对参数赋值,利用ILOG CPLEX进行模型求解,验证了可以通过供应链协同运作优化实现碳减排.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制上限下调,不会对供应链总成本有明显的影响;在节能减排方面,协同运作能够比技术投资的性价比更高;生产与配送的协同运作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满足碳排放强制上限限制.  相似文献   

10.
营销手段对消费者偏好影响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消费者偏好是在效用最大化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建立了一个动态的消费者和企业关于产品因素的博弈模型,分析了在长期情况下消费者对产品的预期的构成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企业营销手段对消费者的偏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全球贸易隐含碳排放格局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覆盖全球40个主要经济体的全球范围投入产出表(WIOT),本文实证比较了1995年和2008年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获得出口增加值所承担的隐含碳排放情况.在此基础上,采用结构分解方法从时间维度上对各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强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5-2008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单位增加值的隐含碳排放呈现下降趋势,但发展中国家为获得出口单位增加值所承担的隐含碳排放远高于发达国家.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在碳减排技术上的相对差距,因此从全球角度,促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技术”转移是实现全球碳减排的关键且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2004—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生态保护、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流域的碳排放具有空间效应,生态保护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直接效应为负、间接效应为正,且两者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为此,应当坚持优化生态保护措施,持续推动绿色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努力做到低碳减排;严格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协同推进低碳循环。  相似文献   

13.
既有研究注意到了碳转移,但未能充分关注区域间贸易是否具有碳减排作用。基于比较优势分工视角构建了区域间贸易对碳排放影响的综合性核算框架,借助MRIO、贸易情景假设及SDA分析法,利用2012年和201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估计了区域间贸易通过不同机制对全国及各省份碳排放的影响,并对贸易类型进行了区分。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区域间贸易大幅降低了中国碳排放总量,多数省份实现了碳减排,符合比较优势原理推论。第二,区域间贸易通过碳替代和碳转移两种机制影响地区碳排放,碳替代机制发挥了碳减排主要作用,碳转移机制增排和减排的影响相当。第三,从贸易类型看,中间品和最终品两类贸易都产生了积极减排贡献,中间品贸易的碳减排贡献较大。第四,从变化趋势看,中间品贸易结构低碳化发展已成为驱动全国及各省份碳减排的重要因素,而最终品贸易结构未呈现出低碳化趋势。据此提出了政策建议,期望为推动贸易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经济批量订货的思想,对冷链产品的制造商订货模型进一步深化,构建了不存在碳排放上限且不考虑碳交易机制、存在碳排放上限但不考虑交易机制、考虑碳交易机制订货模型,并主要通过数值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结论表明:在不同的碳交易规制的环境下,需要对采购的策略(订货批量,订货周期)做出较大的调整来重新达到订货总成本最优,基于碳交易规制的订货模型具有更低的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碳交易机制的方式实现有效的碳减排效果是有条件的,在不同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应该采用不同的碳规制措施和方法才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VAR模型研究了河南省出口商品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结果发现:河南省碳排放除受到自身惯性因素的显著影响外,各出口贸易结构性因素也是影响主因,特别地,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波动对碳排放量的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实现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出口贸易政策包括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强化低碳技术研究、提高环境标准、完善财税制度以及开展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6.
基于连续性动态分布方法的中国碳排放收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连续性动态分布方法结合2002-2011年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的动态演进和长期趋势。研究发现,虽然所研究时期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均为单峰分布,但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二者都将出现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且这种俱乐部收敛并不由地域因素决定。为了避免出现俱乐部收敛的极化现象,政府需要重点加强碳排放强度约为4.05、4.7倍均值和人均碳排放约为3.9、5.0倍均值城市的碳减排。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Var(2)模型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正向影响碳排放,而资本投入负向影响碳排放。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依次为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资本投入;(2)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间接影响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是经由能源消费而对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二是经由资本投入而对碳排放产生负向影响。前者的影响大于后者,因此,经济增长间接对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文章认为,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费、强化资本对能源的替代是实现碳减排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8.
董直庆  王辉 《统计研究》2021,38(10):48-61
本文基于我国2005—2017年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为准自然试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计量方法,检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有效性、影响机制和“两难问题”。结果发现:市场型环境政策有效且存在跨界减排效应,即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可以降低本地碳排放,其碳减排效应逐年增强,而且同期本地碳交易政策实施可以形成邻地示范效应,推动相邻地区碳减排。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主要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提高地区技术水平,推动地区绿色技术发展,实现地区碳减排,且当前阶段能源结构调整的碳减排效应最强,约占总体减排效应的36.9%,而绿色技术进步的贡献仅为11.6%。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可以有效克服环境与经济的“两难问题”,同步实现碳减排和提高经济效率的双重目标,实现经济与环境相容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依据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构建了由低碳发展、低碳环境、低碳技术与政策三个方面构成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从驱动机制出发,将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为需求角度的经济结构、供给角度的能源消费结构和技术角度的科技创新效率;接着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06~009年的数据,经过正向化、无量纲化处理之后以均方差法进行线性加权计算了各省2006~009年的综合评价得分;并以此得分为基础,用面板数据对本文的三个影响因素进行线性回归;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原制造商与第三方再制造商再制造成本大小对原制造商再制造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在考虑再制造成本和新产品与再制造产品支付意愿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分别构建了原制造商再制造和许可第三方再制造商再制造两种不同策略模型.通过对模型求解与分析得出了不同策略下新产品与再制造产品最优定价、双方进入再制造的边界条件以及再制造成本大小对原制造商策略选择的影响.最后,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消费者支付意愿和再制造成本大小对原制造商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