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助于非参数统计分析方法(Bootstrap-DEA方法)和模糊数学隶属度概念,构建以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为二子系统的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中国工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测度所得复合系统状态协调度和动态协调度数值均较大。对状态协调度而言,该复合系统处在高度协调发展模式之中;针对动态协调度,该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程度波动不定,未呈现出明显的提升趋势,该状态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多维创新指数视角下构建京津冀创新链指标体系,结合健康距离模型测度京津冀创新链水平,对京津冀创新活动进行有效评价和监测,优化京津冀创新链发展结构,以实现区域产业升级转型。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各区域创新链水平健康距离值呈现下降态势,实际创新链水平与理想状态创新链水平的距离在不断缩减;京津冀创新链水平相对差异较大,河北和天津健康距离值整体均大于北京,且河北变化幅度较明显,河北和天津创新链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京津冀各区域评估子系统相对距离呈现不同趋势,创新投入和创新环境是创新链发展的主要差距点,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科普图书出版种数、技术市场交易额、R&D人员数量是影响京津冀创新链水平的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一、绿洲城市建设依据 (一)建设绿洲城市是荒漠地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洲城市是完全建立在荒漠戈壁的城市人工生态开放系统,它除了具有常规城市的生态特征外,还面对植被稀少、生态景观单一、水资源贫乏等荒漠化特征,城市边界在时空上承受着周边环境巨大的生态压力,城市生态系统的建立完全有赖于人对本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二)符合生态学的城市发展模式。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自然和社会结合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不同类型的城市,由于它的发展功能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系统耦合理论,对我国31个省市2007—2016年区域经济、城镇化与社会治理三个系统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三大子系统的综合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省际差异明显,但在逐步缩小;就相对发展状态而言,三者并未实现同步发展,绝大多数省份都处于城镇化超前状态。进一步发现,区域经济-城镇化-社会治理耦合协调水平总体不高,大多数省份处于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阶段,总体呈“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阶梯状分布。  相似文献   

5.
“两型社会”协调发展评价—基于武汉城市圈的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理论,构建“两型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选取武汉城市圈作为典型样本,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客观赋权,对各个子系统发展状况,复合系统综合发展状况和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6.
经济地位、主观社会地位与居民自感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2年首次全面调查数据,从经济地位和主观社会地位角度出发,并依次控制人际关系及情感因素、人口学特征和自然因素与特殊嗜好因素,系统考察其对我国居民自感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代表较高经济收入的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对居民自感健康有积极影响;控制客观经济地位因素后,主观社会地位对各年龄层的居民自感健康的影响依然相当显著,当前社会等级和预期未来高的社会等级都能显著提高居民自感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世界经济论坛(WEF)在上海公布其首次开展的“城市竞争力排名”调查评估结果。在全球53个中心城市中,香港次于新加坡,排名第二,奥斯 陆、赫尔辛基和哥本哈根分别第三、四、五位。台北、上海和北京分别排名第11位、25位和35位。 城市竞争力指数来源于国家竞争力指数,但略有 改变。其包括三部分,一是科技指数,包括创新细项指 数、技术转让细项指数、信息技术细项指数;二是宏观 经济环境指数,包括宏观经济稳定性细项指数、国家信 誉度等级、政府浪费;三是公共部门质量指数,包括合 约与法规细项指数、腐败细项指数等。 …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三个子系统出发,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7年浙江省11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发现杭州和宁波在经济和社会这两个子系统中得分最高,得分最低的均是衢州和丽水;在资源与环境子系统中,绍兴、嘉兴、湖州和衢州排名靠前,台州和温州排名靠后;从综合得分上看,得分最高的是杭州和宁波,丽水和台州得分最低。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陕西省的生态经济系统的研究为西部能源富集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文中运用能值分析方法,构建了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指标体系,即从社会、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指数方面评判陕西省2000~2007年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结果显示陕西省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赖当地的不可更新资源;能值自给率达99%以上;人口数量已经超出环境承载量且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指数颇高(指数高说明区域发展水平低),说明陕西省仍处于不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进行测度评价和动态预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水平整体不高,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各省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类型保持不变的可能性较大,类型转移均发生在相邻类型之间,且受到相邻省份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仅有广东、上海等部分省份处在(或回归)安全无警状态,而相当一部分省份仍处在中警、重警和巨警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