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文章通过构建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实证分析了中国十大城市群城镇化质量与规模之间关系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中国十大城市群均呈现出轻度或中度的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偏离,且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关系的协调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中心城市的城镇化进程较快,且城镇化质量相对超前;中小城市的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关系的协调性较佳,但城镇化水平普遍偏低.  相似文献   

2.
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中国十大城市群国际贸易贡献率质量进行比较分析,能够清晰地反映中国十大城市群及内部各城市的国际贸易贡献率质量。研究认为:地理位置和经济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际贸易贡献率质量水平;大多城市群中各城市国际贸易贡献率质量差异大,城市间发展不均衡;多样的贸易方式及合理的产业结构更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中国十大城市群国际贸易贡献率质量必须要不断调整和发展,以完善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国际贸易整体结构水平。  相似文献   

3.
旅游交通是旅游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对中国十大城市群城市旅游交通可达性、铁路交通流分布情况与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和隶属度进行计算,借助Arcgis10.2对中国十大城市群交通空间流分布情况和旅游经济联系进行空间可视化处理,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高铁使得中国十大城市群城市旅游交通可达性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且交通流分布均衡。中国十大城市群城市可达性的提升给城市旅游经济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高铁网络下中国十大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分布不均衡。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工业集聚水平的提高能够提升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文章通过运用区位商和工业集聚水平增长指数对中国十大城市群工业集聚水平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运用城市群工业集聚空间自相关分析对中国十大城市群工业集聚空间格局合理性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影响中国十大城市群工业集聚水平;且工业集聚水平及发展趋势有明显差别,具有区域差异性;城市群工业集聚空间格局合理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中国十大城市群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鹏  罗艳 《统计与决策》2012,(24):60-63
文章以中国十大城市群一百多个城市1999~2009年的入境旅游人数为基础,运用变差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和赫芬达尔系数等4个指标分析了十大城市群之间旅游规模存在的差异;然后对11年的数据进行位序规模相关系数的回归分析,发现十大城市群的旅游规模基本符合位序规模分布。研究还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十大城市群旅游规模及位序规模分布的重要因子;中国十大城市群之间的旅游规模存在着非均衡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空间计量的方法对中国十大城市群国际平稳度进行比较分析能够清晰的反映中国十大城市群及内部各城市的国际贸易平稳度状况。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十大城市群中沿海城市群比内陆城市群国际贸易平稳度更低,进出口平衡性更好;中国十大城市群进出口贸易不平稳性皆来自于城市群国际贸易中出口大于进口造成的外汇顺差;多核型城市群比单核型城市群国际贸易平稳度更好。  相似文献   

7.
曾鹏  陈芬 《统计与决策》2012,(14):115-118
文章通过对中国十大城市群1994~2008年的人均GDP进行收敛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十大城市群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的特征和趋势不具有一致性;从σ-收敛的角度来看,中国十大城市群的人均GDP的变化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β-收敛的角度看,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人均GDP增长率的增长势头要高于东部地区城市;从俱乐部收敛的角度看,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城市之间城市一体化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8.
中国十大城市群目前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地区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城镇化质量问题一直是国家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而就业结构、文化教育和城市规模又将对城镇化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基于1993—2012年中国十大城市群面板数据,选取城镇化质量为因变量、第三产业产值等为自变量构建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自变量大部分对城镇化质量起着正向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曾鹏  张凡 《统计与决策》2017,(10):94-98
研究我国十大城市群产业、人口与空间的协调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以我国十大城市群作为研究样本,采用熵权法、耦和协调度模型评价方法等对数据进行充分的挖掘与计算分析,分别对十大城市群以及所包含城市的“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十大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总体上较为理想,但是各个城市群包含城市的“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轴心问题.文章以我国十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比重增量分析法、绝对增量加权指数、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对我国十大城市群2006-2015年间的“人口-经济”空间集聚均衡性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十大城市群人口聚集水平表现为“东高西低”,经济集聚水平表现出两极分化;欠发达城市在逐步缩小与发达城市的差距;经济的不稳定性会直接造成人口结构失衡;人口与经济比重增减耦合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
建立城市统计学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成瑞 《统计研究》1999,16(6):60-64
当前,我国乃至全人类的历史正在进入城市化的关键时期。我提议建立城市统计学,以适应这一历史潮流。本文打算对建立城市统计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谈一些意见。一、关于建立城市统计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城市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十大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城市流强度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国十大城市群99座城市的外向型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和城市流倾向度进行计算,并汇总求出各城市群的上述指标,进而对城市群间城市流强度、各城市群核心城市及各城市群内部城市的城市流强度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群问外向型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存在巨大差距,并存在从东南沿海到西部地区逐渐减小的态势,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为三大高城市流强度的辐射中心;东部地区城市群从业人员中为城市区域以外的地区服务的人员比例普遍较低,其中长三角最低仅为11%;核心城市的外向型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变化趋势与城市群一致,对城市群影响巨大,北京、深圳和上海三座城市综合实力和外向型服务能力最强,北京服务型产业在全国也有着超强的辐射功能;城市群内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差巨大,核心城市的总体实力、城市流强度均较高,但元一例外的其GDP’i值大于其K’i,表明进一步提升其综合服务能力十分必要,非核心城市则更应着眼于综合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我国城市现行的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城市管理体制和社会结构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仍处在起步阶段 ,尤其在组织、体制、机制、政策、法规以及社区服务水平等方面亟需进一步改革与加强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研究了1988-2013年间我国城镇居民的贫困问题。以利用“马丁法”计算的各省历年贫困线作为贫困识别标准,发现25年间城镇地区的贫困率下降明显,尤其暂时性贫困和持久性贫困的贫困率已经很低,贫困人口以选择性贫困为主,即消费不足成为我国城镇人口贫困的主要特征。家庭人口多、有未成年子女会有更大概率陷入贫困,而教育和稳定的就业则可以有效缓解贫困。当前我国城镇地区的贫困人口认定和救助主要以收入为标准,本文认为应充分重视贫困人口消费不足的问题,拓展专项救助的范围,同时增大对教育、卫生、住房等基本民生保障的投入,减少低收入群体的过度储蓄,并特别关注贫困青少年的精神和物质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居民家庭财产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主要指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体制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生产力得到了长足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完成了“生存型——温饱型——小康型”的三级过渡,居民家庭财产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与此同时,社会经济资源重新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分配。在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发展及调查环境的变化,城镇住户调查工作开展的难度不断增大,住户调查的改革和完善越趋重要。本文立足于广州市城镇住户调查现状,分析了在开展住户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及问题,并结合国际住户调查先进经验,提出改革城镇住户调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杭斌  余峰 《统计研究》2018,35(7):102-114
笔者认为,收入不平等与家庭消费的关系与信贷约束程度以及家庭社会地位偏好有关。住房是典型的地位性商品,收入差距扩大时,人们为了维持或提高现有的相对地位会努力改善居住条件,住房攀比最终会导致全社会住房面积标准提高和房价上涨。在信贷缺乏的环境中,购房标准提高和房价上涨意味着家庭未来遭遇流动性约束的风险加大,为此,家庭在增加购房预算的同时会抑制日常消费。利用2010年、2012年和2014年的微观跟踪调查数据所做的实证分析支持了我们的观点:(1)周围人群的住房面积的扩大,会促使家庭选择购买更大的房子。并且,攀比效应对住房需求的刺激作用明显大于房价上涨对住房需求的抑制作用。(2)家庭平均住房面积扩大和房价上涨都与收入不平等引发的住房攀比有关。(3)收入不平等对城镇家庭消费皆有拉动作用和抑制作用。(4)潜在流动性约束对家庭消费的抑制作用与家庭地位等级的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与工资不平等:中国城镇地区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泽云 《统计研究》2009,26(4):53-59
 本文在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生成省级层面的数据,以此分析教育与我国城镇职工工资不平等的关系。研究发现职工教育水平的分布和教育收益率的分布都对工资不平等产生显著影响:一方面,职工平均受教育水平越高和职工受教育水平分布越平等的省市工资差距越小;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上的教育收益率越高、不同群体之间教育收益率的差异越大,则工资不平等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20.
城市生产率的提高与城市规模的集聚效应密切相关。文章基于夜间灯光、全球人口分布等遥感影像数据重新测算了中国地级市的城市规模,通过建立城市生产率与城市规模的非线性模型,验证了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根据遥感影像数据测算所得的城市规模数据,已达到最优规模的城市数量明显增加。分时段、分地区的实证结果表明,城市集聚经济效应呈现增强趋势,东南半壁城市发展的规模效应优于西北半壁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