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源  傅小龙 《社科纵横》2012,27(12):126-127
随着社会的发展,景观设计中出现了多元化的设计风格.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其长处.本文通过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不同人群的影响,来分析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现状,以及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景观设计中能够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
高建秀 《社会》2009,29(3):197-202
临床社会工作是提供直接服务的专业方法,在5.12汶川大地震的灾后社区的社会重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临床社会工作以促进与维持个人、家庭和团体的社会心理功能为目的,强调治疗、预防及"人在情境中"的概念,协助受灾的个人、家庭和团体,减轻其痛苦,改善其心理和社会功能.那么,从西方的社会文化价值理念和人文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而来的社会工作在中国社会运用时,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取向会对其有哪些积极影响,又会面临哪些困境呢?我们又将如何整合及发展本土化的临床社会工作实务技术呢?  相似文献   

3.
由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深受西方的影响,不少人忽略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现代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助长了"西方文化中心论"和"民族文化虚无论"。在17—19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近代欧洲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在园林、绘画、审美方式上出现了经验主义、自然主义的新趋向,极大地推进了西方文化的现代化步伐。但是,受近代中国在中西文化交往格局中所处被动地位与状态的影响,中国学界长期有人轻视传统文化特色及其现代性价值,对传统艺术不免多一些打压、否定,助长了"西方文化中心论"、"传统文化虚无论"。在今天,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学术视野更加开阔,有必要站在更加开放的文化立场上审视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特色及其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4.
一种和谐文化.不应是一种话语的独白,而应是不同话语的对话.迥异于西方传统文化"自然向人的生成"之独白思维,中国传统文化恰恰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相互文饰而包含着丰富的对话思想.具体来说,中国古代"文化"概念源于对身体的文饰,这种文饰意味着对话,而由身体出发的天人合一思想和儒道阴阳互补思想则是对对话意蕴的最佳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意蕴为我们构建和谐文化、促进人类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了自救运动,先后经历了康有为、谭嗣同的孔教时代,梁启超的儒学时代,章炳麟的国学时代等.这些不同文化形态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反映了当时人们在西方文化的坐标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种反思.儒家文化先后被解释为与基督教类似的宗教、不同于西方物质文化的精神文化、落后于西方文化的文化等.仔细考察这些不同形态对于我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命运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主要是探索培养"英语语言技能+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思想道德修养"的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创新路径.通过使用文献分析法、实践法和调查法等,研究得出,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起着至关重要的育人功能.大学英语教师在教授西方文化知识的同时,应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自觉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等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思想史为背景,考察比较了中国和西方人生哲学发展的逻辑行程,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侧重于人生意义的探讨,西方传统文化侧重于人的本质的探讨,但通过不同途径都在中古社会达到出世与入世相统一的人生理想。由于中国没有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所以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的行动概念没有达到主体性高度,缺乏近代气象。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是西方人生哲学发展的逻辑结果,它出于西方而又超越西方,为中国人生哲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理想之中,社会公平的价值追求是其精神内核,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当今中国社会公平理想是一个十分庞杂的体系,既有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核心价值内核,也有传统社会公平思想观念的"遗存".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提升和转化,要以传统伦理价值为底蕴和支撑,实现对传统社会公平文化心理的接续和超越.  相似文献   

9.
由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和国际审美文化交往的需要所决定,21世纪将是比较美学大力发展和成熟的时期,应当重视比较美学,特别是中西比较美学的研究。中西美学理论建构的原点不同,中国美学的建构原点是人与物(自然)的审美关系,西方美学的建构原点是人与人(社会)的审美关系,所以从根本上说,中西美学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西方传统美学则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而不同的美学理论必然导致中西方在审美的方式、心理和理想上存在种种差异。只有通过比较研究,才能充分认识并总结出中西审美认识的规律,使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本质力量得到全面的确证和升华  相似文献   

10.
中西审美差异溯源赵连元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从根本上说,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它们备有其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不同的独立的发展史,不同的民族特色。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  相似文献   

11.
羞辱的本质在于伤害人的人格与自尊,乃至不把人当人.结合历史与现实来考察,羞辱现象的产生有其制度、文化与心理多重根源.等级制度是羞辱"惯性化"的根源,惩戒制度中的羞辱性惩罚是羞辱"合法化"的根源,分配制度的不公是羞辱"隐性化"的根源.传统的专制文化、面子文化和当代的低俗文化是羞辱的文化根源.立威与区隔、自证与宣泄、报复与补偿是不同群体羞辱行为的心理根源.一个体面的社会是其社会组织不羞辱人的社会,一个文明的社会是人不羞辱人的社会,唯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建设一个好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语境中不同文化的密切交往,使文化心理的差异及相关研究的意义日益凸显。本文梳理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文化与心理研究的知识谱系和学科进展,包括西方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的知识互动与心理人类学的出现、跨文化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的学术旨趣与研究目标、本土心理学的兴起与研究思路等,认为立足于本土社会、文化和历史框架展开具有跨学科意义的文化心理研究,能够更好地把握心理行为的多样化形态,推动心理研究摆脱"欧美中心主义"研究模式,重建全球社会中相关知识体系的秩序与支配关系。  相似文献   

13.
传统"无讼"观与移植法律在当代中国的碰撞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无讼"观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其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法律意识.中国现行的法律主要移植于西方,因此传统"无讼"观与移植法律的冲突在本质上是中西法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诉讼观念上的反映.应该深入发掘"无讼"观与现代法治精神相符合的合理内核,使其能够促进移植法律在中国的适用,以实现法的现实功效.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现阶段的治国方略,是社会主义时期的理想社会.在文化"轴心时期"中西方的政治哲学史中,理想社会也是哲学家们所重点关注的问题.中国的先秦时期和同时期的古希腊作为中西方两大文明的起源,根据各自不同的经济政治条件,分别建构了不同类型的理想社会理论.将这些理论汇总、整理和比较后,汲取其中有益的部分,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已有的网络空间研究较多集中于后现代主义或制度主义的视角之中.而从比较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网络社区及其人际互动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建构,本质上与西方社会"个人主义"文化之"自我本位"的"团体格局"有着内在契合性,即是对自由主义亲密关系与社群主义组织模式的进一步放大,这就与中国社会"人缘取向"文化之"关系本位"的"差序格局"存在着相当的紧张断裂性.因此,网络空间的兴起对不同社会文化而言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16.
朱林 《社科纵横》2014,(6):128-132
无神论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建设中西方社会价值观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不同,无神论在建设社会价值观中的作用亦存在差异。表现在理论旨趣上,西方无神论以关注世界本体追寻奠定了西方人本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中国无神论则以着眼现实社会政治生活奠立了中国传统社会群体本位价值观的基础;价值本位上,西方无神论推动个人本位价值观的确立,中国无神论促进群体本位价值观的形成;作用方式上,西方无神论以批判宗教神学促进个人本位价值观的确立,中国无神论以驳斥世俗迷信推动人本主义价值观的形成。考察比较无神论在建设中西方社会价值观中的作用,对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五四”精神是西方现代文化的自由民主精神,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叛,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生长点。“五四”救亡运动与启蒙运动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这造成了以东方文化为背景的、属于传统社会领域的社会革命与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属于现代社会领域的文化革命的错位。这种错位的结果是社会革命的成功,“五四”精神的衰退。当前的改革将消除社会革命与文化革命的错位,复兴“五四”精神,全面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心理文化的视角,探讨了作为日本人基本人际状态(缘人)一个维度的"感情模式"的文化特征."缘人"的感情配置模式的特点是,比西方的"个人"更容易得到心理一社会均衡,却不像中国人那样在以亲属集团为核心的小范围自动保持均衡.感情的控制机制虽也是"抑制型",但更趋于承认和评价自然感情,感情控制更趋于参考多种情境因素.同时,还阐述了日本人作为感情控制机制表征的"耻感意识"和"情境型行为"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学从对西方社会理论的引进、消化、吸收逐渐走向自主创新。中国作为拥有独特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以及庞大人口的东方大国,其所发生的巨大变迁给中国社会学界的自主创新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营养与资源。近年来学界所热议的关于中国发展模式与道路的"中国经验"问题便是在这个基础上生发出来的。然而,相对于"中国经验"讨论的热闹状况而言,"中国体验"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其所蕴涵的独特内涵、分析路径以及方法论意义还不为学界所知。有鉴于此,本刊组织了四篇笔谈文章,分别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中国体验"的社会学意义,以飨读者。其中,周晓虹教授提出,我们可以将"中国经验"和"中国体验"视为理解中国社会变迁或转型的双重视角,单单研究或重视宏观的"中国经验"是不完整的,"中国体验"起码在精神层面赋予了中国经验以完整的意义和价值。王浩斌博士指出,将"中国体验"界定为"中国人民在宏观变迁的背景下发生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方面的微观变化",是欲求为时代精神找到一种社会学的表述。使用价值观而不使用哲学、意识形态等概念,使用社会心态而不使用传统的社会心理概念,是社会学对中国人文化与心理嬗变的独特把握,是时代精神的社会学表达。王小章教授以中国社会在制度(体制)层面、结构层面和社会心理层面的巨大变化为分析背景,对中国社会科学必须关注"中国体验"的深层根据进行了剖析。成伯清教授提出,关注"中国体验"就是要确立中国人的时代精神的内在价值,走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心态世界和情感世界,即关注中国人自身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学从对西方社会理论的引进、消化、吸收逐渐走向自主创新。中国作为拥有独特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以及庞大人口的东方大国,其所发生的巨大变迁给中国社会学界的自主创新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营养与资源。近年来学界所热议的关于中国发展模式与道路的"中国经验"问题便是在这个基础上生发出来的。然而,相对于"中国经验"讨论的热闹状况而言,"中国体验"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其所蕴涵的独特内涵、分析路径以及方法论意义还不为学界所知。有鉴于此,本刊组织了四篇笔谈文章,分别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中国体验"的社会学意义,以飨读者。其中,周晓虹教授提出,我们可以将"中国经验"和"中国体验"视为理解中国社会变迁或转型的双重视角,单单研究或重视宏观的"中国经验"是不完整的,"中国体验"起码在精神层面赋予了中国经验以完整的意义和价值。王浩斌博士指出,将"中国体验"界定为"中国人民在宏观变迁的背景下发生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方面的微观变化",是欲求为时代精神找到一种社会学的表述。使用价值观而不使用哲学、意识形态等概念,使用社会心态而不使用传统的社会心理概念,是社会学对中国人文化与心理嬗变的独特把握,是时代精神的社会学表达。王小章教授以中国社会在制度(体制)层面、结构层面和社会心理层面的巨大变化为分析背景,对中国社会科学必须关注"中国体验"的深层根据进行了剖析。成伯清教授提出,关注"中国体验"就是要确立中国人的时代精神的内在价值,走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心态世界和情感世界,即关注中国人自身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