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海红 《中文信息》2013,(8):153-153
微博这个新事物在自身发展以及和媒体互动的过程中,为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在新闻工作者在发现、选择和报道中,有了与以往不一样的变化。同时传统媒体的内容也让微博有了更有生命力的话题。相得益彰中,二者无时不刻不在进行着互动,生生不息。一、微博使新闻报道的速度、深度得到极大的提升来自普通知情公众和事件当事人的线索,记者第一时间转发,形成新闻快讯。有人说,打开电视是一个中国,打开微博是另外一个中国。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微博作为一种社会化媒体提供了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信息。有位学者说过,新闻自由就像天空,也许我们不能改变高度,但是如果不试着撑一撑,天空会降到你的头顶甚至会把你压跨。  相似文献   

2.
浅谈如何使新闻专题更具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劲 《南方论刊》2006,(8):41-41
新闻专题是新闻的一种深度报道,与新闻报道不同,它建立于新闻信息之上,又对原信息的内涵进行拓展、延伸、深化。它兼具了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分析性的特点。笔者于1994年加入市广播电台,绝大部分时间均在新闻专题部门工作,对新闻专题的采制收集了些许的见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聚焦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譬如:我国实施了25年之久的个人所得税法调整了起征点,由800元提高到1500元。这条消息对人们日常生活起到什么影响?国家为何要作如此调整?调整的幅度是否适宜?我们的新闻专题记者即可对相关决策部门和市民进行…  相似文献   

3.
李建兰 《兰州学刊》2000,(3):76-76,5
一、要依法进行新闻批评报道舆论监督必须依法进行,不能有悖于法律。这是舆论监督必须遵循的原则,因此,记者、编辑首先必须懂法。新闻报道所面临的社会各个领域,一般都有各自的法律条文。作为记者、编辑不可能十分熟悉各行各业,更不可能对这些法律条文了如指掌,但有一个原则必须清楚,就是要弄清这些地方有哪些法律、法规,以法律为准绳,对批评对象的作为或不作为及批评报道本身作出判断。如果批评报道与法律相抵触或无法律依据,就会惹出事端,引起官司。近年来,兰州市的房地产开发很热,一些投资商看中了城区黄金地段的河、洪道开发。有关地方…  相似文献   

4.
年终总结表发下来了。望着从格式到内容没有任何变化的表格,我感叹:唉,这恐怕是今年我要做的最无趣、最无意义的一件事了。可是你不做还不行,因为它与年终奖挂钩,如果不写,那无异于跟钞票过不去。因此,明知它是一块“鸡肋”——食之无用、弃之可惜,也要强打精神将它“咽”下去。  相似文献   

5.
体育报道现已成为媒介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新闻规律的忽视与体育精神的背叛。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一是体育记者要熟悉新闻规律,使体育报道受到目标受众的喜爱;二是体育记者要掌握足够的体育专业知识,以应付千变万化的比赛过程;三是体育记者要调整好心态,增强服务意识意识;四是要塑造体育记者“求质”、“求真”的职业形象。  相似文献   

6.
林科 《南方论刊》2006,(3):52-53
记者出镜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面对摄像机(观众),以采访者、目击者、参与者或报道者身份出现在屏幕上。电视新闻记者出镜已是当今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形式。它充分发挥了电视传播的现场感和面对面传播的优势。这一最富有电视特点的报道形式,促使出镜记者的队伍在我国电视新闻界不断繁衍壮大。2002年下半年北京广播学院筹办第一期“出镜记者”班,它的目标直指5年后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耐人寻味的是,第一批“出镜记者”尚未“出徒”,就已被北京电视台“订购一空”,其迫切心情可见一斑:“你培养多少,我需要多少”,大有“…  相似文献   

7.
张剑 《兰州学刊》2000,(6):76-77
一、深度报道和系统思维的概念所谓深度报道,是指对某些重大的新闻题材,进行全方位深入报道的一种系统性报道形式。这种报道形式要求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实在全方位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挖掘其深层次的新闻内涵,在新闻信息的深度、广度上做出一定的开拓性剖析,以引起新闻受众对所报道题材进行带有社会性的思考。显然,深度报道的思维方式具有创新性、发散性、动态性、多向性和立体性的特点。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打破传统的平面化、静态化的思维模式。所谓系统思维,就是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从而揭示系统的运动规律和功能…  相似文献   

8.
马国权 《兰州学刊》2003,(4):202-202
一般 ,大家都觉得会议新闻好写 ,又不好写。好写是因为会议都有材料 ,拿份材料回来改编一下 ,发稿不成问题 ;而不好写是因为会议新闻一般都很生硬 ,空话套话多 ,很难写出好稿 ,想要出彩 ,就需要记者多动点脑筋。领导人的活动本身就是新闻 ,而会议是领导人活动的一部分 ,所以 ,会议新闻不仅出在会议上 ,而且会前会后也是新闻源 ,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在认真参加会议的基础上 ,留心会前会后的每一个细节 ,从这些“边角料”中去挖掘新闻。在 2 0 0 2年兰洽会前夕 ,按每年的惯例 ,省市领导都要前往兰洽会展馆视察布展情况。 8月 2 4日下午 6点多 ,编…  相似文献   

9.
办一张上乘的报纸,笔者认为编采人员应该具备和强化以下四种意识。1.新闻意识。衡量一个记者、编辑优秀与否,要看抓到了和在版面上编发了多少重大新闻、独家新闻、热点新闻,一般来说, 新闻含量越多,新闻价值越大越好。有了这种意识,记者就会用新闻的眼光观察周围发生的一切,编辑就会用新闻的眼光审视所有的稿件,不至于漏发有价值的新闻。同样新闻龄的记者、编辑,其新闻素养、新闻感觉截然不同,面对同一新闻、同一采访对象,有的会满载而归,有的则空空而回。有的编辑可以把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吃干榨尽,把最有价值的、读者还不知道或非常想知道的新闻展示给读者。由此看来,新闻意识的强弱,决定了记者、编辑新闻生命的长短。新闻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是一个艰苦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闲谈     
正怜悯容易,因为它让你具有优越感;宽容不易,因为你实际承认了被伤害。——且行且珍惜。不适合的鞋子,就不要硬塞了,磨的是自己的脚;打电话对方不接,就不要一次又一次重拨了,珍惜你的人会第一时间打来。——不是你的别强求。  相似文献   

11.
新闻发现力是衡量新闻采编人员能力的试金石,一名新闻工作者有没有新闻发现力,关键看他能不能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发现新闻线索、挖掘新闻素材、捕捉新闻价值、提炼新闻主题,满足新老读者的信息需求。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答案:一、从个性化上找定位彰显个性是媒体竞争的核心。任何一家媒体,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自己的鲜明个性。而媒体个性化的形成则以新闻采编人员的个性化为基础,取决于采编人员能不能向受众提供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个性的新闻作品。应该说,这与许多因素有关,但归根到底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新闻发现力。…  相似文献   

12.
没规划不行一部分老年人对于退休后的理财很不关注,认为老年以后就没必要理财了,这是错误的想法。退休前,要做好理财规划。退休后,如有一套合适的理财计划,会助你更合理地应付各类生活开销,给你财务上轻松的夕阳时光。  相似文献   

13.
吴永胜 《南方论刊》2005,(12):50-50
茂名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镇宏到茂名报社考察时,明确提出新闻报道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深化报道内容和创新报道形式,要善于将一般性的新闻提炼为观念性新闻,不断加强对观念性、述评性新闻的报道,以提高报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随后,报社领导就新闻记者如何加强述评新闻写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组织记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根据报社和部里的安排,并得到市委政策研究室等部门的指导和帮助,本人采写了《临港工业大有可为》、《电力工业从“幕后”走向“台前”》两篇述评新闻。茂名是全国有名的石油化工城市,具有多年发…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的新闻实践中,体验报道这种形式很早就出现了。1899年,25岁的丘吉尔,以记者身份去前线采访,不料在战斗中被俘,他历经磨难终于回到自己人身边,根据个人经历写出了《我身体虚弱,但我终于自由了》的报道,成了早期个人体验报道的代表作。二次大战期间,体验报道在西方大量涌现,然而,从理论上对这种报道形式加以研究和概括则相当滞后。在我国新闻史上,长期以来名副其实的个人体验报道较为罕见,目前国内出版的新闻类辞典中,“体验报道”这一辞条仍是空白。那么,什么是体验报道呢?笔者认为,所谓体验报道是记者在客观因…  相似文献   

15.
新闻事业是一种严肃的社会性很强的事业,担当着传播信息、沟通人群、引导舆论、灌输价值的重要社会职能。因此,新闻机构的诚实公正非常重要。要做到诚实公正,一是要珍视"把关人"的社会角色;二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三是要全面看问题,防止主观性和片面性;四是新闻从业人员要做到清正廉洁。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牵动全国,震惊世界.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危机,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飞抵灾区,政府第一时问发布权威信息,大灾当前,这两个"第一时间"是何其重要.在第一时间做到行政透明,在第一时间实行政府信息公开,这不仅是勇气、胆略和责任的表现,实际上也是一种法律义务.本文从行政法的角度,以汶川地震为时政分析背景,分析了在公共危机背景下政府信息公开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可能性从政府法治环境、公民权利意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必要性从理论基础、权力诉求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并从主体、制度、法律三个层面为保障政府信息公开提出了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记者和编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二者之间能否实现良性互动,直接影响着传播的顺利完成。编辑是记者和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记者采写的新闻作品只有通过了编辑这一关,才能与传播对象——读者见面。因此,记者要想提高稿件的见报率,使自己的作品不被或少被“枪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记者应有“编辑观点”。《人民日报》资深记者林钢曾在一篇心得文章中说:“要知道,记者工作永远要受到版面和时间的制约。越早认识到这一点,就越能获得自由。”这确是深刻的经验之谈。但版面掌握在谁手里呢?众所…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要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空前提高。这就要求传播者为大众提供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丰富、更加专业的新闻内容,真正打造出老百姓自己的电视新闻。  相似文献   

19.
从信息传播与价值提炼的角度分析,经济新闻标题的首要功能是提示经济新闻内容。与一切诉诸感性层面的新闻类别不同,经济新闻往往诉诸理性,它不能以直接的形象要概念去表迭,这种失去形象概念和感性元素的新闻在信息传播上常常比拥有形象概念和感性元素的新闻要难很多。所以,经济新闻要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就必须在第一时间通过新闻标题向读者传递新闻的精华与核心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受众的注意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受众接收信息的欲望,实现经济新闻价值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20.
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之间总有落差。客观报道不仅是一种新闻报道手段,更是一种新闻报道的职业理念和思维方式。记者和媒体的思维惯性造成新闻偏见十分普遍,从而影响了客观报道。记者和媒介组织应通过认识和掌握客观报道原则,避免新闻偏见,实现新闻报道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