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语是缺少形态变化的语言,词序和虚词是汉语里最重要的语法手段.虚词中数量最多的是副词,汉语中大量同义副词、近义副词的存在更为副词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怎样区分同义或近义副词,并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它们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要辨析一对近义副词"立刻和马上",主要从它们的语义差异、语法差异和语用差异三个角度来辨析.希望能够认清二者的差别,为对外汉语教学作参考.  相似文献   

2.
副词“都”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副词“都”是语义所造 ,即由“聚集”义动词“都”语义引申而来。其产生于东汉 ,发展成熟于南宋 ,普遍使用于元明 ,元明时代副词“都”的语法、语义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在语法方面 ,副词“都”一般位于谓词性成分前 ,修饰其后的谓词性成分 ,与其后的谓词性成分构成语法结构关系 ;在语义方面 ,副词“都”均为“全部”义 ,表示对复数或整个人事物以及时间、方位、处所等的总括 ,与其所总括的复数和整个人事物以及时间、方位、处所等构成语义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3.
《儿女英雄传》是《红楼梦》通向现代北京话的中途站,通过它可以了解汉语在19世纪中期的基本面貌。当时,副词"都"已具备表示范围和表示语气等用法,其语气副词用法中有一类兼表已然义。根据《儿女英雄传》中反映的语言事实和语法化的一般规律,副词"都"的语法化路径应该为"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兼表已然义的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4.
“如此”的程度副词用法源于指示代词的语法化,当指代义消失时,发展为程度副词,其演变路径为:跨层结构“如此0”>动宾短语“如此1”>指示代词“如此2”>程度副词“如此3”。“如此3”萌芽于先秦,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在副词化的过程中,“如此”在语义上经历了指代义弱化、感叹义强化的功能扩展,在功能上逐渐由客观指代发展至感叹程度。通过对“如此”语义演变的考察,发现汉语中存在“指代>感叹情态”的语义演变序列,指代范畴和感叹情态范畴存在语义衍生规律,这种演变还具有跨语言的共性。  相似文献   

5.
“流水”在现代汉语中直接位于动词前面做状语(如“流水作业”和“流水生产”)的功能源于明清时期“流水”的副词功能,“流水”作副词表“急忙”或“不断”之义,它是人们对流水从视觉的感知域建立起来的隐喻认知结果。也就是“流水”这个源域,其流逝的状态特征——“迅速、不断”直接映射到相似的动作之上。当这种特征不断突显,“流水”直接置于动词前修饰动词,则副词“流水”形成。但该副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的弱化,说明词汇的演变并不总是一直虚化下去。  相似文献   

6.
南阳方言副词“情”的语义功能有两种:“情1”表“劝勉”,“情2”表“劝诫”;后者是前者在主观化过程中句义规约化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情”在表意上实现了从“消极祈使”到“消极禁止”的转变.“情1”是南阳方言副词“情管1”的缩略形式;“情管1”主要用于“劝勉”,由于语音条件的限制尚未发展出表“劝诫”的用法.南阳方言副词“情管1”与冀鲁官话“保证”义动词“情管2”形同意不同;从来源上看,“情管1”也并非南阳话的特有方言词,它实为汉语共同语“尽管”一词的方音形式.  相似文献   

7.
北京话(1750-1950)“正”类副词主要包括“正”、“正在”、“正然”、“正自”等四个。“正”是“正”类副词中最重要的一个,由“远行、长征”义慢慢虚化而来。同现代汉语相比,近代汉语中的“正”可以用在“正+VP”和“正+VP十之间/间/之时/时/之际”结构中;随着副词双音化的发展,“正在”、“正然”、“正自”相继出现。“正在”在1750——1950年间,与“正”相互竞争,并取得了优势,在现代汉语中成为“正”类副词语法功能的主要承担者;“正然”、“正自”则在这段时期内,慢慢退化,并几近消失。  相似文献   

8.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写的一部笔记体小说。它仿用古语较少,接近当时口语,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文献。《世说》(《世说新语》的简称,下同)中与否定词连用的单音节副词比较丰富,本文只限于对用在“不”和“无”前面的“都”“了”“略”“曾”四个副词的讨论。讨论的基本问题有两个:(一)这四个副词在与“不”“无”连用时,有两种词汇意义:一种是“全然”“丝毫”“一点儿”,是来强调谓语部分所表述的带有否定性质的情况的;另一种是“都”“全部”,是来强调主语所指的人和事物的全部或者主语所指的人和事物在每一次特定条件下都毫无例外地发生了诸语部分所表述的情况。这两种词汇义的区别应引起语言学界的注意。(二)这四个副词在《世说》一书甚至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著作中,虽然可以作为语法功能相近或  相似文献   

9.
<百喻经>中的"都"全为范围副词.按其语义指向,可分为四类.拿它与现代汉语范围副词"都"的用法相比较,有两点不同<百喻经>"都"语义指向谓语时,句子主语一般是表示个体概念的单数名词,"都"强调动作本身的彻底性、周遍性.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百喻经>"都"语义指向宾语时,总括宾语表示的全体对象,不受条件限制.而现代汉语范围副词"都"总括宾语时受限.<百喻经>中的副词"相"主要有三种用法"互相"、"递相"和"偏指",与现代汉语副词"相"的意义差不多,都主要表示"互相","递相"义和偏指用法很少.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中对副词“还”语义考察通常放在“还”字句进行,借此推论出副词“还”在句子中的准确义项、语用功能和句法功能.副词“还”的义项分布广泛而复杂,各义项之间存在交叉现象.针对现代汉语的词汇概括性和模糊性的特点,本文拟从视域图式角度,对副词“还”进行语义焦点分析,进而探讨相关“还”字句式中语用和句法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1.
副词“乃”在战国简牍中存在多个义项并用的现象,借助甲骨文、金文、战国简牍等出土文献材料展示副词“乃”的顺承义的变化。从词义衍化的路线看,既有顺承义之间的衍化,即时间顺承义向情理顺承义的衍化,又有顺承义向非顺承义的衍化。  相似文献   

12.
近代汉语时期有7个"不X"结构的副词,按照语法和语义可分为三类:不免类、不成类和不必类。这三类副词语法化后显得并不整齐,不是全部变为否定副词,也不是全部变为语气副词。"不成类"在语义同于"不必类",最后的发展却同于"不免类"。造成这种参差局面的原因是语法化后"不X"结构的否定义是否存在。如果"不X"在发展过程中本身能消除结构中的否定义或者能将否定义转化到句子层面,它就可以变为语气副词;否则,只能是否定副词。  相似文献   

13.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很多程度副词虽然基本语义和语法功能有很多共性,但在句法语义语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必要针对留学生习得汉语程度副词的情况,对程度副词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句法语义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果不然”是在加强料定语气的作用下,由“果不出所料”和“果然”叠加组合并进一步缩略而来的.在现代汉语中,“果然”与“果不然”的意义基本相同,后者的使用范围和出现频率都不如前者,但它比前者具备更鲜明的主观色彩.“果不然”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包含了汉语悖义结构的一般形成机制,其使用上的特殊效果也体现了悖义结构在语言中得以存在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after all”和“毕竟”在最初皆可表示“完毕”,它们都由时间义演化为让步义、转折义和认证义等。Traugott(2004)认为“after all”的语义经历了从邀约含义到一般邀约含义和规约含义的语法化过程。本文在Traugott等研究的基础上论证“after all”和“毕竟”的语义演化是信息复合的结果,信息复合是促使这两个词语最终由时间副词演化为语气副词的共同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范围副词的语法功能和语义特点都比较复杂,范围副词的习得对越南留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文章采用语料库语料的考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越南留学生习得汉语范围副词都、全、只、就的偏误情况,分析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提出教学建议,以期提高对越南留学生汉语范围副词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汉语中产生了一批“~则”类副词,如“都则”、“多则”、“敢则”、“总则”等.其中的“则”是副词词尾,约产生于元代,是中古副词词尾“自”的同音替代字.词尾“则”在明清时期并没有得到发展,在元代昙花一现后便渐趋衰亡.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有些词语带有浓厚的方言色彩,较难索解,一些辞书也解释不确。运用现代汉语方言资料及其他典籍文献、参考有关辞书考察其中的9个词语,并探索词义的来源,可知:“抖露”有“揭示”义,“方便”有“设法”义,“拐”有“捎回来、带回来”义,“尽”是表极限的程度副词,有“最”义,“话”有“事”义,“口舌”有“发议论、说闲话”义,“能”有“将就”义,“清楚”有“完毕”义,“歪”有“躺”义。  相似文献   

19.
从上古同源词看上古汉语四声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声别义是同源词的一类,它跟写成不同汉字的声调有别的同源词在语源上同质。如果上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之间存在着写成不同汉字的意义相关而不相同的同源词,那么一定能证明上古汉语存在着四声别义。通过对上古反映声调的材料的考察,这类跟四声别义同质的同源词在“平:上”“平:去”“上:去”“去:入”之间都存在着通转关系,所以上古汉语一定存在着四声别义现象。清儒段玉裁、王念孙等人既承认上古汉语存在着这种类型的同源词,又反对上古汉语有四声别义,这两种主张是矛盾的。  相似文献   

20.
频度副词“好不好”产生于明末清初,清代有零星用例,到现代汉语基本消失.其来源是“好不好1”、“好不好2”的持续虚化、词汇化,其中也伴随着主观化的历程.其消亡后,原有功能由“动不动、动辄”替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