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她的《给他》一诗,曾获1981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诗作奖.现任香港文学促进协会副会长等职,出版了《给他》、《诗心不了情》、《林子短诗选》等诗集,被誉为"中国的白朗宁夫人".最近出版的《林子世纪诗选》收移居香港前后诗作60余首,不仅继续是爱的歌者,更反映香港社会及国内改革状况,抒发个人情愫,诗风纯正,感情真挚.  相似文献   

2.
七月诗派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应运而生.它继承并发展了新诗现实主义的传统,一反过去静观欣赏的习惯,停止了牧歌与哀曲,而高唱起抗日的战歌,表明了诗歌发展方向的共同趋势.七月诗派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胡风做了许多组织、引导工作.他积极倡导革命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始终不渝地坚持办刊物、出版诗集,善于发现、培养文学新人.艾青的诗作对七月诗派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是在《七月》上发表诗歌最多的诗人.艾青的诗融象征主义于现实主义之中,追求意象美、散文美,反映时代精神、民族意识,具有凝重阔大的诗风.七月诗派的历史,可划为三个时期,一是《七月》时期,七月诗派业已形成,且呈兴旺发达之势;二是《七月》停刊,进入《七月诗丛》第一辑时期,七月诗派在苦斗中巩固,在困难中韧战;三是《希望》创刊,七月诗派步入变异或,诗作以暴露国统区黑暗与人民的苦难为主,诗风也变得沉郁、冷峭。四十年代末期,胡风及其理论受到了某种误解与曲解,七月诗派的创作逐渐冷落,七月诗人所办的刊物也相继停办.七月诗派具有人数多、活动时间长、覆盖的地域宽广、强调诗作与诗论并重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分析郭沫若的《女神》为主,兼评"五四"时期其他诗作,指出了早期新诗的一些艺术特点,如充满爱国主义的火热情感、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弥漫着全新色彩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以及在艺术形式上大胆创新,并强调早期新诗开启了一代诗风,为现代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当代诗歌创作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二十四诗品》与王维诗风的关系予以了肯定,但具体的分析论证却还是很不够的。《二十四诗品》中的《纤秾》、《绮丽》以及它们与王维诗风的关系是:《纤秾》、《绮丽》较为清楚地反映了王维诗风的一些重要特征,王维诗风是纤秾、绮丽在诗歌实践方面的主要代表,《二十四诗品》的确与王维诗风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穆旦晚年的诗歌创作表现了他对生活的歌颂与向往,展示了人情、人性美好的一面.他晚年的作品突现其坚毅的精神,展示了人情人性的至善至美,较之以往的诗歌创作更注重表达内心的体验与感悟,诗风更加深邃成熟.他晚年的诗作对以往诗作既有继承,更有发展与超越,放射着迷人的光泽,书写着中国新诗的辉煌,并成为永恒的经典.  相似文献   

6.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他仅活了四十二岁,便被武三思为首的一伙罪恶势力迫害而死。但他的诗论和诗作,确给文学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一、《修竹篇》及《修竹篇序》的产生在唐初文坛上,宫体诗风还盛行的时候,陈子昂就举起以复古为革新的旗帜,主动地向浮艳诗风进攻。他在扭转初唐浮艳诗风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于他的这一重要功绩,前人早有肯定。卢藏用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里说他“崛起江汉”、“横制穨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便是指他抨击初唐浮艳诗风,为新诗风开辟道路而言的。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开创了笔记体漫记诗坛轶事、品评诗人诗作的诗评新体 ;其中“领悟式”的批评方法 ,对于后世诗话具有垂范作用。《诗话》所提倡的平易自然诗风、月锻季炼的创作态度和意新语工的诗境 ,更对宋初诗坛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兴间气集》与《诗式》先后出现于京城与江南两个地区 ,两书对江南诗人创作不同的评价正反映大历至贞元初诗风的变化 ,表明地方性诗风已上升为主流诗风。高氏的评论是对大历京城诗风的总结 ,是对王、孟清雅范式的传承。皎然诗论及江南诗风就是对已近于僵化的这一诗歌模式的解脱 ,内容上多奇景怪事 ;在语言风格上 ,以口语素词洗脱前期精丽典雅的“时俗”之调。这一变化对中唐诗歌的发展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全面考察了冯至前后两个时期的诗歌。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生存诗人,个体的生存状况始终是其关注的焦点,且经历了从审美生存到现实生存的转变。早期诗集中,弥漫着浓重的自恋情绪,但却没有完全左右其诗风。诗人的生存状况决定了其诗比同期其他诗作显现出更浓的哲理色彩和深厚的底蕴,诗风呈现出幽婉的格调。40年代《十四行集》的面世是诗人十年沉默后与自己与社会的对话,昭告其已成为一名现实的生存者。《十四行集》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冯至已是一位成熟的现代生存诗人。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一位功业卓著的帝王。他不仅以武功定天下,以文德致太平,还以其诗作揭开了唐诗风流的篇章。唐太宗处在梁陈以来浮艳柔弱的诗风向唐代刚健宏阔的诗风转变的时期,他的诗风,既是对前朝诗风的纠正,也是对唐代诗风的开创。正如《全唐诗》(卷一)所评说,李世民的诗“天文秀发,沈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  相似文献   

11.
当代爱尔兰女诗人努拉.尼.古诺尔的诗作《达芙妮与阿波罗》取材于希腊神话。作者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对达芙妮与阿波罗这对神话原形进行了剖析,解读了其中的男性至上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周敦颐是历史上一位重要的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据《周元公集》载,周敦颐存待二十八首,赋一篇,文四篇。诗作虽不多,但诗如其人,全面地反映了这位理学开山大师的政治理想、人格追求和审美情趣,有相当鲜明的艺术特色,并与宋初诗风相呼应。不仅如此,又以其诗作风格影响宋代理学诗派,成为理学诗派的开风气者。近年来,对于周敦颐的哲学、教育学思想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对其散文名篇《爱莲说》也有不少文章涉及,然而对其诗歌却无专文论述。为此,笔者愿作粗线探讨。纵观周浪漫几十首诗作,内容大都是抒发性情,吟咏风月,可以说首…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以其极高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其中咏昭君诗对清代女性诗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红楼梦》咏昭君诗的悲怨主题和批判精神为女性诗人所继承,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真挚的情感;女性诗人也有不少歌颂昭君和亲之功的诗作,这是对《红楼梦》和历代昭君诗悲怨主题的反拨,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肯定.在诗歌的呈现形式方面,女性诗人对《红楼梦》亦有借鉴.其系列咏史诗如《红楼梦》组诗一样,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明显增强,应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而诗歌与其它艺术形式的结合,提高了诗歌的生动性和可接受性.清代女性诗人的咏昭君诗接受现象,是《红楼梦》广泛传播与阅读下的产物,应该纳入《红楼梦》文化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以其极高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其中咏昭君诗对清代女性诗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红楼梦》咏昭君诗的悲怨主题和批判精神为女性诗人所继承,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真挚的情感;女性诗人也有不少歌颂昭君和亲之功的诗作,这是对《红楼梦》和历代昭君诗悲怨主题的反拨,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肯定.在诗歌的呈现形式方面,女性诗人对《红楼梦》亦有借鉴.其系列咏史诗如《红楼梦》组诗一样,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明显增强,应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而诗歌与其它艺术形式的结合,提高了诗歌的生动性和可接受性.清代女性诗人的咏昭君诗接受现象,是《红楼梦》广泛传播与阅读下的产物,应该纳入《红楼梦》文化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再阅《文神》50余首诗作,重返文本诞生的年代,同时体味最初及以后70余年人们对文本的种种评述。固然,《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匪徒颂》等诗篇,具有代表性地反映了诗集思想与艺术的价值。可是,《女神》作为一颗璀灿的慧星出现在中国诗坛,并一代诗风,卷一股异域的浪漫主义狂澜。决不仅仅是某一篇申发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因素的,这主要表现于对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及工农  相似文献   

16.
虞集在诗歌创作上,主张宗唐学杜,以李白、杜甫为正宗,也特别欣赏陶渊明、王维、韦应物和柳宗元等人。其送别诗在语言上深得杜甫诗风,并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诗作的基础上,多能适景融情,舒适而淡泊,稳健雅致,别情之真,发乎自然。如五律《送鲁子廉使汉中》:封上颂台礼,轻车入汉中。  相似文献   

17.
严嵩为明嘉靖朝要臣,然囿于"奸臣"之名,学林对其诗名诸多贬斥。《南还稿》为其晚年最后一部诗集,然学界目前对此关涉不足。通观《南还稿》诸诗,较之严嵩此前诗作,诗风转为自然朴实,诗作多抒真情实感。除此,于《南还稿》诗中,可观得其作品中景情交融之纯熟、修辞手法之停当、意境烘托之洗练的作诗技巧,于诗歌创作而言,诸般技巧实则已至圆融。《南还稿》不仅显示严嵩晚年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亦可反映其晚年心态,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穆旦晚年的诗歌创作表现了他对生活的歌颂与向往,展示了人情、人性美好的一面。他晚年的作品突现其坚毅的精神,展示了人情人性的至善至美,较之以往的诗歌创作更注重表达内心的体验与感悟,诗风更加深邃成熟。他晚年的诗作对以往诗作既有继承,更有发展与超越,放射着迷人的光泽,书写着中国新诗的辉煌,并成为永恒的经典。  相似文献   

19.
林逋与许浑皆好佛学,崇陶诗。相近的思想性情使林逋与许浑诗作有趋同倾向。林逋对许浑诗歌的接受表现为两点,一是在字词的选择上承袭许浑;二是诗风同宗平淡闲适,在艺术上相近却不相犯。  相似文献   

20.
罗长铭的诗作可分为南通、上海、歙县与合肥四个时期,诗人随着处境与心情的变化,诗风亦有所不同:解放前抚时感事,寄托深远,诗风沉郁;解放后承平气象,建设之功,去故取新,包孕愈深,才华益复横溢,诗风清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