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通过解读“伤痕文学”时期主要以“文革”10年历史作为书写对象的小 说,着重考察和分析它们的历史叙事观念。本文认为,“伤痕” 小说的历史叙事同建国初期 小说的历史叙事一样,显示出了强烈的历史理性信仰:这种历史理性由于是以乐观的历史 唯物主义为核心的,因而它们倾向于将“文革”10年的黑暗历史理解成光明莅临前的暂时 过渡,它们对于历史的叙述也因此总是充满着传奇性和喜剧性。不同的是,因为“伤痕” 小说之于历史的叙述,首先是关于个人痛苦的叙述,所以它们对既定的以集体为历史观照 视角的宏大叙事模式还是有所突破的,尽管这种灾破相当有限;而索解出这种“有限”的 因源,也同样是本文的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2.
在萨特后期的创作中,叙事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象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处境小说"和"处境剧"的出现,是这种叙事模式的文体显现;其次,在萨特的小说<自由之路>中,意识形态叙事采用了复调叙事的多重视角;再次,意识形态叙事在塑造人物、结构模式和情感立场上,都有不同的方法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卢铁澎 《社会科学》2008,4(3):181-187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挪用西方现代主义历史观念,融入"民间文化形态"的叙述立场,疏离唯物史观,以历史相对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为重释和重构历史的工具和归宿,表现为在历史叙事中对历史的泛化和内化的追求,颠覆和瓦解宏大叙事的历史及其历史意识,还原民间叙事的个人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季节系列"小说是王蒙对建国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命运际遇、生命历程、历史意义的一次总结。他以亲历者的身份,经过多年的思索、沉淀,完成了当代知识分子命运的一次自我反思。"季节系列"小说对于历史的认知与体认不同于"伤痕"、"反思"文学的既定模式,王蒙不再将注意力放在历史现象的描摹与再现上,而是力求透过现象追问其背后的内在因缘,其深刻的意义在于因弥合了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缝隙而成功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与历史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新历史小说"的历史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艳艳 《晋阳学刊》2004,(2):101-105
"新历史小说"并非西方新历史主义直接影响下的产物,而正因其历史意识与新历史主义内在精神的一致性而被命名."新历史小说"中折射的新历史主义精神表现为其对"正史"观与"历史进步论"进行的挑战与质疑并通过挖掘被主流意识形态压抑的它异元素、以及主动选择边缘化立场来构造历史的"互文性"来实现;以渗透着鲜明的主体意识的偶然性、非理性消解理性主义的本质论、决定论,从而呈现共时性的历史;最终,解构由策略变为目的,历史的虚无性被合法化.  相似文献   

6.
"伤痕文学"以特定的历史留在人的精神生活之中的"伤痕"为呈现对象,意在揭露政治运动及其意识形态对人的精神生活造成的创伤。进一步讲,"伤痕文学"有着更深刻的历史文化诉求,其普遍诉求是呈现个体—整体、自由意志—历史理性、感性生命-冷酷教条之间的隐微而深邃的张力,以及留在人的心灵上难以愈合的创伤。反思"伤痕文学"历史文化诉求,其目的在于发掘中国当代文学体验结构的整体性,以建构适合现代性征途上的文学典律。  相似文献   

7.
小说的叙述视角决定了读者对视角人物的同情,并进一步由同情而产生认同效果,即读者通过与某种主体立场完全合一而投射自身的身份、建构自身的主体性。叙述视角由此超出了形式技巧的范畴,而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意味。后现代元小说叙述者破坏性介入的全知视角解构了小说的真实性,从而使主体性的投射没有了依托,并进一步揭露了传统小说通过视角运用而对读者实施的意识形态掌控,从而指向了后现代意识形态的运作。  相似文献   

8.
以对传统女性文学"闺怨"模式的戏仿,对婚姻场景中男性视角叙述的反讽,以及对母爱主题的复调观照,凌叔华在其小说集《花之寺》中实现了对五四新女性神话的消解.通过对文本的叙事分析,本文阐述了凌叔华小说以其客观化叙述策略对五四主流意识形态实行的暗中颠覆.  相似文献   

9.
文学史编写中的历史本位主义批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赵义山 《学术研究》2001,(1):118-122
本文立足于20世纪文学史编写的历史,对文学史著作编写中所形成的历史本位主义(以朝代为纲的结构模式、从社会文化背景出发的叙述模式和"社会化"的主流话语模式)及其成因作了简要分析,认为文学史编写必须突破这种历史本位主义而回归文学本位主义,才可能真正改观.并就文学编写与教学对文学人才培养的影响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房伟 《东岳论丛》2012,(2):106-110
"革命+恋爱"小说模式,是表现中国革命小说的重要主题。它的几次转型,都表现了中国文学场域中意识形态策略的变迁,而王小波的"革命+恋爱"小说,则以其自由主义立场、世俗理性观念与集体道德之批判,以"复古"的方式,在复杂的文化语境中,彰显出"人性再启蒙"意味,具有重大的文化"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史记》和宋代的“说话”,以人物为核心来叙述历史成为中国叙事文学的一个特色,“说话”中的“讲史”是历史纪录的民间形式,也是历史与民间艺术的结合.以二月河历史小说改编的帝王系列历史剧以及以毛泽东等领袖人物为中心的现代革命历史剧继承了这个传统.从历史的发展线索来看,说话之“讲史”直接导致了历史演义小说的产生,而历史演义小说对于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就发生了比较明显的继承关系.从艺术形式的生存意义上理解,是通俗艺术向主流意识形态文艺靠拢,传统礼乐文化发挥着推动作用.从艺术形式的表现上看,历史题材影视剧的结构章法、叙事视角、语言风格,都在这个传统的延续中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研究中相对中立的立场是存在的,即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没有国家色彩、没有民族色彩、没有阶级色彩、没有意识形态色彩、没有现实色彩的立场,是一种比较中立与客观的立场,是科学的立场。历史研究应倡导坚持人民立场,代表人民写历史,为人民写历史,写给人民看。  相似文献   

13.
《史记》以朴素平实、简洁形象的语言在"本纪"、"世家"、"列传"中不仅以纪实的方法完成了对历史性事件、人物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司马迁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在实中有机地融入了"虚"——合理虚构的成分,以天才的艺术思维和高明的表现技巧创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历史叙事中所表现出的突出的文学色彩,显示了有别于传统史书的历史人物叙述方式,在"史"的叙述中有着浓郁的小说因素,为后来的小说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历史叙事的第一原则是真实,但历史真实性的认定标准从根本上是由社会的意识形态提供的.历史学家看到的历史真实,往往是被意识形态的滤色镜过滤了的历史真实,历史叙事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书写.历史学家通过叙事修辞和话语方式,将孤立事件联系起来,从混乱而不连贯的往事中找出某种意义和道理,从而传达历史学家的历史哲学和意识形态立场.  相似文献   

15.
针对学界"怀旧的后现代主义"的提法,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伴随着文化和理论界的"历史转向",后现代主义文学所呈现出的怀旧特征。进而论述后现代主义对待历史和传统的态度与立场。后现代主义者并非一味鼓吹"历史虚无论",也不是单纯地为怀旧而怀旧。在借用历史和传统时,他们戏拟与反讽并存,历史的救赎意识与反思精神同在。最后以英国当代"新维多利亚小说"的历史叙事为理论模型,探讨后现代主义小说再现历史的政治。  相似文献   

16.
《白鹿原》的文化张力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军 《殷都学刊》2005,(1):85-88
小说的文化张力不仅是一种叙述结构,同时也是一种将文化意义引向纵深的形式。新旧交织的历史文化背景,作者以现代理性反思历史的立场,对形成作品的文化张力起着关键作用。文化张力表现在文化人格与时代错位,实践理性与政治旁观,儒教禁锢与个性解放,宗法文化的规范与消解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格局庞大的三部曲式的“大河小说” ,只要是通过家族的兴亡表现出国家民族的命运 ,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 ,那么“外省作家”表现大陆历史沧桑的作品也应计算在内。“大河小说”今后要得到蓬勃发展 ,就必须改变只重视写台湾史而忽视写两岸三地历史即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偏见。原住民文学大量的是指以汉文为书写工具刻画民族本性、表现其受压迫受欺凌的沉重叫喊的作品。原住民生活已由过去被汉族作家所书写发展到以原住民自己作为“书写的主体”。这种转变解构了汉人中心论及充满意识形态偏见的文学史叙述。  相似文献   

18.
王家新坚守"知识分子"写作立场,以叙事长诗《回答》完成了对历史、生活的回顾和反思。以"个人化"的生存经验折射历史、社会的发展症候,以承担者的姿态对生存状态提出质询。通过对时空的混搭建构、复调叙事等修辞艺术,以私人经验介入历史的叙述,拉近与历史、真理的距离,达到对当代社会的反思,显示出知识分子的对国家、民族的深切担忧。  相似文献   

19.
19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语境,以个体人的成长为题材的新潮成长小说成为一股突出的潮流。与传统成长小说相比,新潮成长小说的特异之处主要体现在其叙事模式上。"失乐园"叙事模式深刻体现了新潮成长小说的精神内涵,它与传统成长小说的教育模式之间的深层差异在于,后者是在以社会为本位的思潮背景下的结果,前者是在以个人为本位的思潮中显现出来的形态。这两种模式递变的思潮原因,是从教育模式背后的人文理想主义转变为"失乐园"模式背后的非理性思潮,尤其是存在主义的思想语境。  相似文献   

20.
198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创作的叙述形式探索引发了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根本性裂变.传统历史小说沿用全知叙述和线性故事时序再现历史真实,体现了作家们的理性历史观念.新历史小说则以叙述形式探索为焦点,导致创作发生根本性裂变及对理性历史观念的质疑和颠覆.叙述形式探索革新了正统历史观念,解放了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但也带来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