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通向人性复苏之路——《朗读者》中汉娜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获得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的电影《生死朗读》,是根据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说《朗读者》改编而成的。《朗读者》表现了人性、尊严、爱情、罪、忏悔等,具有多重意义。文章对女主人公汉娜形象进行了解读可知,她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硬朗、坦承、愚昧、坚定,善良而忠于职守,但自私冷漠。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死朗读》电影版搬上大银幕并在本届奥斯卡大放异彩,本哈德.施林克的《生死朗读》的社会关注度又迎来了一轮新高。在这部独特的作品中,作者将自己的审美精神观照聚焦于战后无罪一代的情感维度上,通过对人物在历史背景下本性与生存意义的嬗变,创造了一个个超越二元对立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纳粹罪行"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3.
德国小说《生死朗读》以其富有争议的思想内涵和作者施林克深厚的文学造诣成为当代文坛独树一帜的一枝奇葩。本文试图选取其主要关键词:反思、成长、朗读和尊严来揭示作品深刻的主题及其不可比拟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曾获 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中有许多关于终极问题的思考 ,帕斯捷尔纳克力图从基督教角度来理解生死 ,对一切战争都予以否定 ,表现出一种泛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出版以后,各路评论家纷纷摇旗呐喊对其民间写作立场大加褒扬。细读文本不难发现,《生死疲劳》充溢着知识分子的启蒙意识、庙堂意识和国家观念,作品中的六道轮回与民间轮回观存在较大矛盾,其叙事语言与民间语言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错位,这几个方面不同程度呈现出《生死疲劳》对于民间立场的偏离。  相似文献   

6.
现代女作家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呼兰河传》与《生死场》有着主题意蕴上的对应关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其实是一以贯之的,由揭示苦难到寻求解脱之道,从观照现实到回归自我.荒原的苍凉、幽径的深邃中都积淀着作者对生死两极之间"人"的思索.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于莫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代表性小说文本的细读分析,文章认为,莫言的小说创作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与他在写作过程中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和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自觉传承存在着内在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齐物论》是实现逍遥游的方法的话,那么《养生主》就是生命个体在现实中如何达到齐万物和齐生死的途径。在《庄子·养生主》中,作者对于生的把握主要在于虚心以游世,对死的态度则是顺应自然,坦然面对,正所谓生是时机死是顺化,全真保性自由自在地享受生命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试析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创作中的生死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欧美小说发展史上一名重要的开拓者,她关注社会,关注灵魂,从精神的高度重复远古时代人类“生与死”的主题。其小说创作中对生死问题的思考颇具特色、发人深省。她的主要小说《达洛维太太》和《海浪》表征了她独特的生死观———向死而生,超越死亡。  相似文献   

10.
《庄子·齐物论》主旨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界所言《齐物论》是表达大小、是非、生死、贵贱、彼我混同为一没有分别的思想,这个认识是不准确的。《齐物论》实际是说万事万物的是非好坏、美丑善恶是不能判断和确定的,世上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和固定不变的标准,不能用某一个标准去要求和规范万事万物。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朗读者》没有所谓调侃和诙谐,有的是严肃的思辨、庄重的叙事甚至古典的氛围,却能"让人一夜读完"。以贯穿小说的米夏.伯格为汉娜"朗读"的书目为例,就出现了"《奥德赛》之西塞禄反击卡提林纳的演讲"、《爱米丽亚.迦洛蒂》、《阴谋与爱情》、《战争与和平》等名著的标题,这种庄重的文风让当今中国读者有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而其中反映出的普世人类共性最本质的声音,在民族文学一味追求所谓思想深刻的当下,是值得作一番思考的。笔者以小说《朗读者》为个案探寻  相似文献   

12.
作为魏晋时期的作品,《列子·杨朱篇》对于生死问题的见解截然不同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看法,而拥有独属于魏晋时代的精神特质。通过对生死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该篇作者认为死亡具有必然性、虚无性与随机性等特点,所以人生在世,就应该在遵循"逸身"与"乐生"的前提下,恣情纵欲,放意所为,集中于当下的现实享受追求之上。在关于生死问题的看法基础上,该篇作者否定了伪名、虚名的价值与意义,指出伪名对生命之实的损害,批评那种汲汲于名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翻译《生死疲劳》为莫言在2012年成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效助力。目前视《生死疲劳》为葛浩文翻译策略转向期的研究对象并运用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进行分析的研究较罕见。运用布迪厄场域理论的三大核心概念“惯习、资本、场域”分析《生死疲劳》英译本中体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并深入阐释译者选取这些翻译策略及方法的原因和动机。研究发现,译者的动态惯习、葛浩文逐步积累的文化资本以及翻译场域整体态势都与《生死疲劳》翻译策略的选取有着不可忽视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即出声地、响亮地读,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的基本训练之一。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可是,我们的阅读课堂上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纳为信《元咸阳王赛典赤·瞻思丁世家》提出"赛、阿同人论"观点,从元明文献中难寻找到确凿证据,无论是两人的生死年限、历滇、仕途、墓葬遗址等各有差异,两人不是同一个人,应均为元朝在云南的回回人重臣。  相似文献   

16.
《生死疲劳》是莫言在艺术创作中向民间文化和民间资源的一次自觉的撤退和回归。小说通过章回体的运用,进行了一次整体的艺术突围。由此,民间的声音打破了历史的沉默,以往宏大叙事遮蔽之下的历史的另一面得以浮现出来。小说不仅展示了民间的生存状态,而且带来了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历史的"黑手高悬",一场场以历史的名义发动的无理性运动骚扰着人们,使得人们在与历史的较量中"生死疲劳"。这样,小说以轮回传说的书写形式,在消解现代性历史强力的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深切怜悯情怀。这或许就是莫言在《生死疲劳》中书写民间历史的真正情怀。  相似文献   

17.
学界以孝道作为曾子思想的核心,统率诸德,构建曾子的思想体系,却忽视了《曾子》十篇不同篇章之间内在的思想歧异,我们从思想核心、对待生死的态度、人生境界、道德修养内容及目标等方面分析了《曾子》十篇的内在思想矛盾,主张《曾子》十篇应划分为内外杂篇,《曾子立事》、《曾子制言》(包括上中下三篇)、《曾子疾病》五篇为内篇,《曾子大孝》、《曾子立孝》、《曾子本孝》、《曾子事父母》四篇为外篇,《曾子天圆》为杂篇。《曾子》十篇不同篇章之间内在的思想矛盾,可能是成书于不同弟子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国家语委编撰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包括“朗读”内容。为了达到朗读的最佳效果 ,朗读者必须做好一系列的朗读技巧准备工作。轻音是朗读技巧之一 ,它在朗读中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也是其他朗读技巧无法取代的。研究轻音在朗读中的作用 ,必须分清轻音、轻声、重音的概念及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生死观贯穿《庄子》全书,是其核心理论之一.身死心不死、齐万物与等生死、天人合一与县解、人间世与不枉死是构成《庄子》生死观的四个有机命题.这四个命题不仅澄清了《庄子》生死观的内在理路,也显示了《庄子》生死观的社会成因.  相似文献   

20.
朗读既是一种读书解意的有效方式,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和艺术体验方式,历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都把朗读当作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新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更是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