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7 毫秒
1.
周山著的《易经新论》(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后简称《新论》),是探索《易经》逻辑思想的一部新作。 近年,中国逻辑史界曾经讨论这样的问题: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源头在哪里?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逻辑导源于邓析、老子、孔子和墨子的逻辑思想;另一种  相似文献   

2.
论价值的来源与本质刘敬鲁关于价值的来源与本质问题,目前我国学术界有两种典型的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价值是由实践创造的,价值来源于实践,价值的本质是人通过实践表现在客体上的人的主体性①。另一种观点认为,并非一切价值都是由实践创造的,因为有相当部分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与科学的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是对以往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它认为以人为本是发展的价值目标,以人为本要以发展为基础,以人为本是发展的动力源.体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发展的价值目标与发展的动力源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道德哲学中,如何阐明道德法则的有效性是一个关键问题。很多人认为,道德法则的有效性源于绝对命令:只要是绝对命令所要求的,便是行为者遵照执行的道德义务。但是,绝对命令的合法性又要给予证明,因此如何诠释道德法则的有效性是重大的道德理论问题。一种观点认为,道德法则的有效性源于法则本身;另一种观点主张,道德法则的有效性在于它的建构效用。两种诠释道德法则有效性的观点争论不休,前者的观点通常被称为实在论的,其典型代表为伍德;后者的观点是一种建构主义理论,其典型代表是奥尼尔。然而分析和批评表明,无论是实在论还是建构主义的诠释都启示着我们从新的角度探索与回应道德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5.
最近,中山大学哲学系部分教师和五年級学生就“錯誤思想从那里来?”的問題进行了討論。討論中基本上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錯誤思想来源于实践,另一种意见认为錯誤思想不是来源于实践。主张第一种意见的人认为,“任何认識(当然也包括錯誤思想在內)都是从直接經驗开始  相似文献   

6.
王通生年考     
王通,字仲淹,谥号文中子,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人,是隋朝一位较有影响的思想家。关于王通的生年,学术界分歧较大,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王通生于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另一种观点认为王通生于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二说相差四年之多。大象二年之说和开皇四年之说都源于《文中子世家》。在《文中子世家》中有这样的话:“开皇九年,江东平,铜川府君(王通之父王隆)叹曰:‘王道无叙,天下何为而一乎?’文中子侍侧,十岁矣,有忧色,曰:‘通闻古之为邦,有长久之策,故夏、殷以下数百年四海长一统也;后之为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要不要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在这个问题上,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应该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否则,就是“超越阶段”、“高于现实”。还有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可以宣传共产主义思想,这种宣传同当前的社会现实是完全一致的,同步发展的,不存在任何“高于现实”的因素和成分。上述两种观点都认为,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是绝对不能高于现实、超越现实的。如果这种观点可以成立的话,那就必然产生如下结论:既然先进思想的传播不能  相似文献   

8.
关于王符哲学的思想渊源,学术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他的唯物论思想来源于王充。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本文首先对这个观点进行评议,然后对王符哲学的思想渊源作一初步探讨,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9.
<正> 在我国,还存在某些社会弊病,这是事实。那么,产生社会弊病的根源在哪里呢?有一种影响很大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我认为,关键不在此,而在于不合理的体制。例如,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直接源于一些不合理的干部体制、领导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另外还和不合理的经济体制互相联系、互为因果。譬如,“铁饭碗”和“按酬付劳”的思想,存在的基础就在于“统包统配”的劳动就业体制和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以及歪曲反映按劳分配原则的固定工资制。再如,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严重浪费,直接源于不合理  相似文献   

10.
文学起源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文学起源于生产劳动的传统观点需重新认识。本文认为劳动与文学都源于人类生存发展之需要 ,二者虽有先后关系却无从属关系。与文学密切相关的语言源于交际需要 ,文学则是在此需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级的交际工具 ;做为文学最早形式的诗歌 ,其“摹声又拟形”、反复嗟咏之特征 ,也与人类生存需要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1.
<正> 自东汉以来,学术界通常认为殷周时代的“帝”便是“天”,帝、天混一而不分,它们是殷周思想中至上神的不同称谓。今人一般都承袭此观点。近年出现了两种新的学术观点,对此成说提出质疑。一种观点认为,上帝只是殷代的至上神,周代的至上神是“天”;另一种观点进一步认为,殷代的上帝只是诸神之一,非至上神。对上述两种观点作出客观剖析,同时对殷周思想中的至上神观念作出进一步考察,当属必要。一、天不是周代的至上神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关于"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论性质及其哲学前提和历史观基础的观点分歧和理论争论,归根到底源于并归结为对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实质、理论性质和历史地位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评价。深入探讨和深度理解马克思的价值观与其"实践的人道主义"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是解决上述思想矛盾及其观点分歧和理论争论的关键所在。事实上,对马克思价值观的思想前提和哲学基础的探讨,离不开对马克思在哲学上所实现的研究范式转换、思想前提变革、思维方式转变和历史观念变革的考察与研究,其实质是深刻理解与科学评价马克思之改变世界的哲学范式、实践的人道主义之思想前提、实践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实践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而马克思价值观的哲学思想前提,正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根本、以实践为基础、以实践观点为思维方式、以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历史观的"实践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3.
在俄语中有一种复合名词 ,第一部分为名词词干пол (половина) ,第二部分为名词二格形式。对于这类单词 ,语言学家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是复合名词 ,一种观点认为是不变化的或变化的单词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类词的性与其第二部分单词的性一致或者这类单词的性弱化。本文主要探讨了这类复合名词的性及一些相关用法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我们建党和执政以来在国家发展观上的历史性突破。“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次新的思想解放。坚持“以人为本”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实践图书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5.
韩礼德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源于伦敦学派,并汲取了诸如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等著名语言学派的一些重要观点。该学派的核心思想包括系统思想、层次思想、功能思想、语境思想和语义进化思想等等。这些语言思想均有其深厚的哲学基础,我们可以在自然辩证法的一些观点中清晰地看到它们的身影。  相似文献   

16.
陈刚 《江汉论坛》2005,40(6):45-49
本文首先从思想史角度梳理以人为本思想的三种形态,进而指出马克思人本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价值观的根本原则,但它不单纯是理论,同时还是实践的原则,并与科学观点融合在一起。当前之所以强调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乃是因为与之相悖的物本思想泛滥。本文分析了当代物本主义的表现、根源与危害,进而从三个层面揭示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并指出对市场经济要扬其利而避其弊。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宗教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宗教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近几年来,在总结我国宗教工作的历史经验中,有这样一种着法,即认为我国以往在宗教工作中出现的“左”的错误,是源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一“过时”的论断等等。笔者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一论断并不是我国宗教工作中“左”的错误的根源。为什么?可以作以下一些分析。一、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一论断指出了宗教最基本的作用。这是因为,宗教的社会作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宗教既是一个思想意识形态,又  相似文献   

18.
关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争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体论被认为是哲学的重要内容.目前,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存在相互抵牾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学界对实践本体论又有不同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一种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主张以"实践"去理解人及其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构成一种可称之为实践论的世界观.问题在于马克思哲学能否回避本体论?如果不能回避,那么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确立之后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关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性质,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种认为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第一种是近几年提出的,是一种新认识、新观点。第二种是史学界长期以来的认识,符合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本文仅就第二种观点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要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心理实际。为了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开拓新的思路,把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