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观20世纪阿Q文本的文学解读史,阿Q形象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文化符号,从不同层面昭示着他所携带的文化密码和人格基因.通过阿Q形象,不仅动态地展示出未庄文化的基本内涵,而且隐态地揭示出未庄文化与阿Q精神的历史与现实的联结点.阿Q精神的文化给定性则是我们重新读解阿Q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2.
《阿Q正传》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暴露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国民的弱点,而且也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阿Q的失败不仅是国民性的失败史,也是民族的失败史。通过阿Q这个典型,鲁迅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时也渗透了作者对民族和人民伟大的爱。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形象所具有的阿Q精神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给国民心理上造成不同缺陷的"国民性".然而,"阿Q精神"并不是单一的个人精神性格,也不是仅仅局限于一个时代的现象,而是在任何时代都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分析了阿Q精神的演变及承传历程并初步分析了这一"国民性"的渊源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插图,用以图释文的形式阐释和再现阿Q的形象与情境,对于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传布和经典化历程的推进,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20世纪30-40年代的插图,可以视为插图的尝试阶段,成为小说《阿Q正传》另一种副文本。新中国建立后,插图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趋向,无论是插图的美术类型,还是对于阿Q的造像,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都呈现出各具风采的追求。通过对鲁迅《阿Q正传》插图创作历程的研究,不难发现,认真研读文学文本是插图成功的基础,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是造像的灵感,注重人物造像的神韵是创作个性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一《阿Q正传》中的阿Q,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落后农民的典型.鲁迅通过阿Q贫困的生活境遇和麻木的精神状态的描写,强烈控诉了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然而,阿Q悲剧命运的根本特点不在于他的贫困潦倒,而在于他的精神麻木,即存在于他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如果说封建制度的残酷剥削造成的贫困落后生活给阿Q留下了肉体上的"癞疮疤",那么"精神胜利法"就是封建主义的野蛮思想统治给阿Q  相似文献   

6.
读过《阿Q 正传》的人都会被“阿Q 画圈”这一细节吸引,一般读者只将它作为阿Q 精神胜利法的一个佐证。其实,这个细节的作用还不止于此,其更重要的作用是将阿Q 灵魂被害的深度揭示了出来,使阿Q 的形象更加立体化,成为一个完整的形象。在这个细节中,用词也有点特殊:“魂飞魄散”、“行状上的一个污点”。初读的时候  相似文献   

7.
如果仅仅把阿Q看作是对中华民族劣根性的解剖,把《阿Q正传》的主题看作是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揭示,那么,这只不过是从文化角度和社会角度来看待这部作品,在这种评价过程中,难免会或多或少地染上政治色彩。若从哲学角度和美学角度看,《阿Q正传》实际上是一部娱乐性极强的作品。小说是应《晨报副刊》之邀而创作的,最初发表在该报《星期附刊》的“开心话”版上,可见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是供人们茶余饭后消遣之用。但由于作者思想的深刻性,使得这部小说又不是一部纯娱乐性的作品。在作品那充满幽默和讽刺的轻松笔调下,透露出浓重的现代意识,展现出现代人自身的“存在(being)”问题,揭示出世界的荒诞性。  相似文献   

8.
如何理解《阿 Q 正传》当中阿 Q 的典型,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正如有些同志所说,阿 Q 是一个农民,但阿 Q 精神却是一种消极可耻的现象,这是理解阿 Q 的困难和矛盾.在这个困难和矛盾的问题面前,具有不同的世界观的人作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有的人说,阿 Q是阶级的典型;有的人说是民族的典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 ,鲁迅虽然在仙台时就弃医从文 ,立志于思想革命 ,但并没有将思想革命和社会政治革命对立起来。《阿Q正传》不仅表现了思想革命的主旨 ,而且关注了政治革命诸方面的重大问题 ,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这和他一贯的立场和态度是一致的。鲁迅写阿Q是为了否定阿Q ,写阿Q革命是为了否定阿Q的革命 ;他既没有把阿Q作为农民革命效仿的榜样 ,也没有把阿Q想象得那么凶残 ,比赵太爷还坏。我们不能从鲁迅对阿Q革命的否定而推论到他对所有农民革命的否定 ,对一切革命的否定 ,大可不必将阿Q的革命渲染得那么恐怖 ,把一切罪恶归之于阿Q ,那样“回到鲁迅”恐怕是离开鲁迅更远  相似文献   

10.
阿Q人格的基本特征是帝性与奴性的二重建构,他的精神胜利法以及他个性心理的一系列矛盾均与此有关.其文化根源则在于舜帝孝亲故事中所呈现的孝子形象,发源于舜的儒家仁学思想.鲁迅对阿Q的讽刺与批判,也就是对儒家仁学的讽刺与批判.  相似文献   

11.
细致探讨《阿Q正传》中的“未庄”和“阿Q”的命名寓意,并进而探讨在一片鬼域世界里作为“鬼”象征的阿Q的奴隶精神和堕民意识。  相似文献   

12.
关于阿Q性格     
一"阿Q正传"是世界文学史上一篇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阿Q性格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非常光辉的典型.这已经是历史性的定评了.但阿Q性格的特点是什么?它的社会基础又怎样?自"阿Q正传"发表后,三十多年来,我们作了不少的研究和说明,只是至今意见仍难一致.阿Q的性格本来是复杂而又多样的.如爱面子、自高自大、保守、排斥异端以及精神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意识层次和需要层次的角度来谈阿Q的人格构成,以文本为依据进行充分例证,分析说明阿Q意识活动的表现方式、所处状态、运行方向、终极结局和警示意义,这对我们深层次地探索造成阿Q悲剧性的人生结局和我们今天如何调整自己实现自我,将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二一年末到一几二二年初,鲁迅在《晨报副刊》连续发表了他的不朽杰作《阿Q 正传》,立即引起社会的注意,各色各样的人们对鲁迅创作《阿 Q 正传》的本意作了种种分析和猜想。一篇小说能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把这些反映归纳起来,文学界一般认为阿 Q 是各个阶级身上的阿 Q 精神的“寄植者”,或者说他是“一副中国人品性的‘混合照像’”,因而认为《阿 Q 正传》意在暴露“中国人的最大的病根”。这种意见抹煞了阿 Q 形象的阶级属性,把阿 Q 抽象为“阿 Q 精神”的化身,鲁迅对此从未表示过赞同。还有一种意见来自社会上,就是认为鲁迅通过阿 Q 这一人物来揭露某些人的阴私,意在骂人。鲁迅对此无限感慨,他说:“直到  相似文献   

15.
阿Q形象不仅艺术地再现了中国辛亥革命时期贫穷落后、麻木不仁又缺乏起码觉悟意识民众的典型共性 ,而且深刻地体现了作者对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探索和思考。阿Q形象是超时代的、永恒的现实主义文学典型  相似文献   

16.
一 关于阿Q形象的研究。六十多年来一直是现代文学领域讨论的重点。纵观它的整个研究趋向,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研究的中心大都把对阿Q形象的研究作为探寻鲁迅早期思想的突破口;或者通过对阿Q形象的批评达到社会政治、思想批评的效果,注重了阿Q形象的思想价值的分析而忽略了对阿Q形象的审美价值的把握。因此,阿Q形象的阶级来源、阿Q式革命的性质以及“精神胜利法”的阶级归属等问题的讲究,已成为一套固定的研究内容和模  相似文献   

17.
再论阿Q     
肖文 《宿州学院学报》2004,19(3):22-22,59
对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的认识,至今依然众说纷纭,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一、阿Q是一个受了精神奴役创伤的革命农民;二、阿Q是一个愚昧落后的不自觉的农民典型;三、阿Q是一种思想的典型,是阿Q精神的寄植者,是一个集合体形象。笔者坚持认为阿Q是一种精神典型,本文试加论证。  相似文献   

18.
大江对鲁迅文学的接受,集中体现在通过文学的语言、意象,"塑造同时代的国家和国民形象",揭示一个民族的灵魂,展望一个国家的未来命运。本文以鲁迅《阿Q正传》与大江健三郎《十七岁》为个案,经比较分析发现:二者在小说中分别通过现实中"最卑微"的存在,阿Q和少年"我"的悲剧性命运,揭示了不同民族灵魂深处的痼疾,进而发出震耳发聩的一个民族灵魂的自省与呐喊。  相似文献   

19.
《文学评论丛刊》1979年第四期发了支克坚同志的《关于阿Q的“革命”》一文(以下简称“支文”),认为鲁迅在阿Q的“革命”问题上,发现的不是农民的革命性,而是“当时中国一部分农民同革命格格不入乃至背道而驰的思想意识”,阿Q无论在“革命”前或是  相似文献   

20.
<阿Q正传>是世界文学史上一篇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通过对小说主人公阿Q性格特征的阐释,认为阿Q是中国禁欲主义文化模塑出来的典型,一方面,他奉行禁欲主义,扮演着禁欲主义文化的卫道者;另一方面,他的潜意识里又涌动着情欲.进而指出他的人生哲学和行为表明了一个精力充沛的青年在封建伦理道德的"灵"与人性本能的"肉"、超我与本我的激烈冲突中,性本能被严重压抑并发生畸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