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科学和宗教代表了人类思想的两大体系.科学与宗教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在人类历史上,宗教与科学曾长期混存,宗教为科学家提供信仰和研究的动力,宗教需要理性为信仰服务.科学发展一旦超越了宗教教义所允许的范围,就会遭到宗教的制裁.现在科学和宗教的地位和影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科学还无法证伪宗教的一切命题.在科学时代,宗教需要接受科学的挑战,科学需要不断证明自身存在的意义.宗教与科学从对抗转向对话.  相似文献   

2.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传统中国的风水批评是天道信仰内部的正统批判异端,是宗教对巫术的批判。与此类似,晚清基督徒对风水信仰的批判也基于宗教对巫术的立场,但其批判资源包含大量的现代科学知识,不仅颠覆了风水信仰的理论基础即阴阳五行的宇宙秩序,并且殃及同样建立在这一宇宙观念之上的天道信仰。然而,科学虽否弃了宗教和巫术,但它对人类命运的解释与巫术却甚为接近。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宗教势不两立这个传统的观点已为大多数人接受。然而在爱因斯坦看来,历史上的宗教与科学所以产生这种不可调和的冲突甚至引起残酷的争斗完全应当归咎于人们对二者可悲的误解或无知,只要我们从宗教的和科学的领域本身彼此界线分明中把握它们之间所存在着的依存性和统一性,那末认为宗教与科学不共戴天的看法只能得出否定的答案。什么是宗教?爱因斯坦认为,要了解这个问题毋宁先要了解一个信仰真正宗教的人的志  相似文献   

5.
文明与宗教     
宗教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对世界认识、对自我认识的哲学思考。随着科学的发展,宗教并没有消失,反而在不断的增长。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各承担着不同的任务;科学信仰取代宗教信仰的过程可能会出现反复;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和平共处"的现象令人迷惑。宗教到底是鸦片吗?这个问题是否有新的阐述?中国的宗教观是什么?这些都是对宗教深入探索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严复一面强调宗教与道德相倚而立,肯定宗教存在的意义和作用;一面指出宗教由于起于信仰,不仅与科学背道而驰,而且禁锢民智,有悖自由,这奠定了他对宗教的否定评价。严复对待宗教的态度是矛盾的,这一矛盾而复杂的心态通过宗教的作用、存在、去留等问题集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信仰的问题一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人离不开信仰,因为信仰具有道德的功能。我们在认识科学与信仰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迷误,常常把宗教与信仰等同看待,或者把信仰的外在表现看成是其全部外在形式或必然形式,这是影响我们认识二者关系的主要障碍。科学与信仰都是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信仰与科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李维建 《文史哲》2004,(1):100-104
巴哈伊信仰是一种新兴的现代性宗教,现代性特征几乎浸透到巴哈伊信仰的各个方面。它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宗教灵性的弱化和世俗性的增强、宗教仪式简化、宗教组织的民主化等方面。但是巴哈伊信仰本质上的宗教性特征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它只是涂上了一层比传统宗教更为浓厚的现代性色彩。所以巴哈伊信仰的现代性又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它的现代性是不彻底的。这表现在它所提倡的宗教与科学有限度的和谐、妥协性的现代政治观、宗教经济制度的空想色彩等方面。巴哈伊信仰现代性的矛盾恰恰说明它是一种宗教而不是其他。它的现代性和宗教性二者之间存在着在量的选择上如何适当把握的问题。这种选择将决定着巴哈伊信仰未来的发展。从巴哈伊信仰的现代性所得到的启示是,现存的宗教要想发展,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增强自身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及其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表现为多神崇拜和末世信仰。这一模式对中国民间宗教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说中国传统宗教与中国民间多神崇拜的信仰模式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在中国传统宗教中,其信仰的对象毕竟是属于自身体系内的神灵,而中国民间宗教信奉的对象杂糅了不同宗教体系中的各种神灵。传统佛道二教特别是佛教的末世信仰是以精神解脱为终的,而以白莲教为代表的中国民间宗教的末世信仰则是以反抗和推翻现实社会为终的。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济与中国宗教的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的迅速发展必将使宗教失去往日的巨大影响 ,但科学与宗教并非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当今宗教在不少地区和国家的影响有所扩大 ,而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 ,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会引发大面积长时间的宗教升温。我国宗教将进一步向世俗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其信仰的功能有所减弱 ,文化的功能明显加强 ;各宗教之间出现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趋势。今后对中国宗教的最大威胁主要来自境外的宗教渗透和邪教组织的破坏  相似文献   

11.
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知识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啸霆 《河北学刊》2007,27(3):43-48
对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历史上曾发生过争论。从历史上看,科学与宗教是接续关系,从结构上看是转换关系。前者主要表现在西方数学源于宗教;在基督教的传统中分娩出了现代科学;以及中国道教的自然哲学是古典科学等三个方面。而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在现代,基督教由中心沦为边缘,而科学则成为新宗教,但科学与宗教仍将长期共处。另外,在对待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上的“中国现象”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从科学的知识、活动、建制和文化等四个基本维度看它与宗教的对应关系,可知在文化多样性的时代,宗教对科学仍有多方面互补的意义,从前提性知识到价值目标,从方法论补充到社会规约等,双方形成了新的对话格局。新时代的科学应更加独立、民主和理性,并积极寻求与宗教及其他文化的多方面合作。  相似文献   

12.
吴雁飞 《阴山学刊》2012,(4):96-100
对于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怀特海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他认为,宗教与科学是互补的,科学的实质是一种"抽象误置为具体的谬误",而"宗教是人性寻求上帝的反应",是个人针对自身的孤独性而进行的活动。宗教和科学都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演化。当科学方法与宗教智慧相辅相成、协同并进时,它们就能为建立和谐、公平的社会体制提供必要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孙锐 《学术探索》2003,(6):16-18
宗教对人生价值的看法规定其信仰的内容。宗教从有神论的立场和角度 ,论述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现实人生的不完美和苦难 ,认为要寻找完满的人生 ,就只能到宗教信仰中去获取。宗教的这种观点适合人类的信仰需要 ,有其积极的一面 ,但是从自然科学及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来看 ,则是根本错误的。  相似文献   

14.
卢梭的宗教观在其政治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针对西方思想家对于宗教与政治关系相对绝对化的评判,卢梭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只有当一种宗教作为个人情感行为、自由地确立上帝的至上权威,并且又能够激发人们出于对公民职责和社会道德的遵从形成对政治体的整体向心力的前提下,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宗教"才得以达成。卢梭的宗教观,在政治哲学的框架内为宗教重新找回了位置,是其政治哲学理论在宗教领域的延伸。  相似文献   

15.
Much of the immigration lit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points toward a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religious activity and immigrant economic adaptation. Immigrant congregations serve as informal job fairs, build social capital for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and provide a locale for leadership skill development. Using the New Immigrant Survey, this hypothesis of religion as economic resource is tested among immigrants receiving permanent residency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03. Somewhat surprisingly, most findings indicate a nul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economic outcomes (i.e. employment, occupation status, and earnings). However, in instances where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does exist, non-Protestant immigrants suffer the greatest economic penalty, particularly among non-Protestants who are not regularly participating in a religious organization. In contrast, non-Protestants who regularly participate have a higher likelihood of employment and higher earnings than their non-participating counterparts. Therefore, this paper extends previous literature in specifying that the religion as resource hypothesis operates best for non-Protestant immigrants who are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ir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实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以往一切宗教观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它从理论上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客观规律,分析了宗教的社会作用,论述了宗教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我们当今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事务,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前,民间信仰已成为多学科的研究对象。相比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而言,社会学较少涉入民间信仰研究。本文提出有关民间信仰的一套比较系统的社会学研究论纲,即从社会学的现实研究取向、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理论运用和道德责任五个不同层面来分别阐释对民间信仰开展的五个方面研究:现状研究、实证研究、关系论研究、理论解释和批判研究。本论纲乃希望达到三个目的:其一是呼吁社会学学者能更多地关注民间信仰现象、参与到民间信仰现象的研究队伍中来;其二是提供一套民间信仰的社会学研究取向、研究方法、研究视角、解释路径和研究立场,供其他学科批判或借鉴;其三是希望能摆脱以基督教为主要研究对象发展而成的宗教社会学理论在解释中国经验时的尴尬处境,推动中国本土宗教的社会学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8.
现代科学与佛教之间存在多维度、多层次的对话通道,可以实现彼此间“互容”、“互补”的关系。20世纪著名佛学家太虚对佛学与科学的融通,正是这样肇示了佛教与科学新联系的建立。由于佛教特有的理论资源和宗教传统,佛教与科学的关系在文化性质上具有不同于其他宗教与科学关系的特殊性。佛教与科学关系的特殊性说明,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不但与宗教与科学各自的演化阶段以及整体的社会文化格局有关,而且还有赖于对特定宗教的文化蕴涵及其与科学特殊关系的洞察与诠释,这其中亦包括宗教思想家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19.
宗教信仰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给予深刻影响。宗教对语言也有极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宗教与语言的相互关系,探讨宗教对英语的影响,以及英语语言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20.
宗教与道德的关系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与道德的关系是一个由来已久、争论不休的话题。由于共同关注人类的行为 ,并且都指向社会共同体的稳定、和谐 ,所以两者在历史发展的大部分时段结合得非常紧密 ,但谈论道德而避开宗教并非不可能。本文从两者的基本关系入手 ,着重探讨宗教对道德意识可能具有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