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的统计学描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楠 《统计研究》2007,24(7):34-40
本文对"地区金融相关比率"(RIR)指标的设置进行了原因分析,并使用该指标测算了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级行政区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对我国各地区金融业的总量发展规模,扩张程度,内在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各地区金融体系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东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政策性信贷支持对西部地区金融发展贡献最为显著,中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本文从地区金融发展角度支持了国家的"中部崛起"战略.而国家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差异是造成三大地区内部诸省份间金融发展程度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戴玮 《统计与决策》2023,(9):131-135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支撑创新发展的条件不尽相同,这也使得各地区创新发展的优势并不完全一致。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技术比较优势影响地区技术创新活动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并提出了技术创新只有结合地区的技术比较优势,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的命题。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应用2009—201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当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够充分发挥当地的技术比较优势时,将更有助于地区的经济增长;在考虑了不同的技术比较优势和经济增长指标后,这一结果依然稳健;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和中西部地区省份依据技术比较优势进行技术创新,能够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为了更好地发挥创新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作用,技术创新应该在充分考虑本地区技术水平的条件下,遵循地区技术比较优势展开。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了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相结合的新指标--地区差距指数(RDI),对我国各地区(西藏除外)的R&D经费投入的地区差距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分析了经济基础、科技基础、人力资源、结构与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运用panel data模型.对1980~2004年全国25个省市的地方财政支农与地方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截面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方财政支农效率在各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结合各地区的农业区位商值,通过聚类分析将我国各地区分成四类农业竞争力地区.相应的提出三种农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择了各级各类反映教育发展的水平指标:如入学、升学水平、教育结构、教学条件、教育投入、受教育水平,及教育发展的完整性等35个,采用水平计分与排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1987和1988年我国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进行了测评。 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教育发展水平明显偏低,1988年教育发展水平提高程度偏缓,地区间教育发展水平差距偏大,教育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较差。 1988年各地区(海南暂缺)教育水平排序和得分情况如表1:  相似文献   

6.
基于熵值法的区域R&D产出水平差异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不同,我国各地区在R&D产出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对我国区域R&D产出水平差异进行评价,文章引入了主要检索工具收录论文数量、授权专利数量、技术市场规模、新产品产值规模等指标,根据<2008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对反映我国各地区R&D产出水平的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熵值法对我国各省区R&D产出水平差异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比重之差,是反映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偏离程度的指标之一.文章通过面板数据对我国产业结构偏离度进行历史纵向演进分析和国际横向比较,得出我国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发展水平与国际标准基本吻合,但第三产业相对落后的结论.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我国产业结构偏离度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
由于历史问题,导致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经济,城镇化是缩小城乡二元经济差距的主要途径之一.文章在新常态视角下,利用熵权法对我国31个地区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利用综合协调法测度两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在我国城镇化水平—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协调发展度也呈现出地域不平衡,据此提出我国各地区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协调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一、农产品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中国农业总体发展与区域增长格局的变化已经开始并将建立在比较利益选择和区域优势变化的基础上。根据要素禀赋和资源特征立足于比较优势的发挥,充分挖掘各地区的农业增长潜力,在努力提高区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全国农业总体水平的增长,是中国农业发展策略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取向。 1.产量优势比较。一个时期某地区某作物产边比较优势指数,是指这一时期该地区的某种粮食作物平均单产与该地区粮食作物平均单产的比值和同一时期全国同一比值的比率(或某地区某种作物人均产量与全国该种作物人均产量的比率…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地区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技生产力越来越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的背景下,我国各地区都加大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力度.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生产经营、科技投入、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为各省区发展高技术产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省级区域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湖北省的区域内建立一个包含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综合系统相对承载力模型,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到湖北省在1985~2008年期间其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最后,分别选定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作为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参照区,将湖北省与所选参照区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未来湖北省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区产业结构的状况 ,不仅决定了某一地区在区域分工中的相对地位 ,而且对地区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分析比较各地区产业结构的相对优势和劣势 ,以及现有产业结构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于各地区正确调整产业结构 ,改善经济增长质量 ,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本文将运用国际上常用的偏离 -份额分析法对江苏省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与空间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出发,构建我国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得出2005-2014年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并将空间因素引入分析,对新型城镇化进程进行空间动态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4年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基本呈上升趋势,但水平还不够高、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显著的正向的空间自相关,大部分地区之间呈现出正向局域相关和集聚.  相似文献   

14.
针对动态综合评价中的激励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优势度识别的激励评价方法。其特点在于通过识别被评价对象的自身优势度和竞争优势度确定被评价对象各评价指标的激励量以及评价结果的激励量。首先通过计算被评价对象各评价指标的相对优势水平和贡献度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发展水平;其次通过规划求解确定被评价对象各评价指标的自身优势度;然后利用自身优势度计算被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通过被评价对象评价结果间的比较确定各被评价对象的竞争优势度;最后根据优势度结果确定被评价对象的激励量。  相似文献   

15.
一个地区根据区域战略发展的需要进行产业的发展规划并适时进行调整与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一工作必须要有对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正确认识.而这又是建立在对产业的正确分析与评价基础之上的.对行业的评价.可从体现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个方面入手.文章以重庆市为例,对区域内的制造业行业进行了相关分析,同时在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行业的发展给予了评价并对其未来发展规划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四化”融合发展水平的测度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十三五”规划强调“新四化”发展整体性的背景下,研究我国各地区“新四化”融合发展水平,对正确认识我国当前“新四化”发展现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构建基于离差系数最小化的融合度模型,对我国31个地区“新四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新四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且呈依次递减的空间格局;我国“新四化”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上仍然较低,绝大多数地区处于初级融合发展水平以下.  相似文献   

17.
准确把握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强弱差异,可以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本文结合旅游业发展的特点构建旅游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可拓工程法构建旅游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物元模型,对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单指标以及多指标综合测评,对冀中南区域旅游发展差异进行了多方面分析比较,得出了各地区旅游发展水平的不同等级,从而为冀中南地区旅游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运用多元统计分析综合评判江苏省经济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核和评价地区经济效益时,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虽能全面反映经济效益水平,但由于各指标间具有比较复杂的相关性,我们难以直接用各指标值判断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经济效益,这就使评价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困难.本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把各单项指标归纳作为一项综合指标对江苏省各地区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并用聚类分析法根据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把江苏省各地区进行了等级划分.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中国各省2000~2009年碳生产率面板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将我国各省分成四类地区.为能甄别各类地区碳生产率的优劣程度,利用密切值法,对四类地区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每类地区碳生产率发展水平呈等级分布,且不均衡水平明显;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碳生产率水平较高;工业结构不合理碳生产率水平较低.因此,各省在分解节能减排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所处阶段以及碳排放量现状,合理提升碳生产率,为我国实现相对减排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各地区的发展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热.文章通过定量分析,找出各地区发展的共性及差异,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依据不同地区的优势和劣势提出相关建议,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小差距或控制差距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