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保留至今的回族家谱、墓志、清真寺碑文、正史、地方志及教内外学者有关伊斯兰教的研究资料看,元明时期回回社会内部的文化变迁及礼俗之变,是明代中后期汉文伊斯兰教著译即"汉克塔布"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明清时期穆斯林精英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下用汉文阐释伊斯兰教义、教法以及伊斯兰哲学思想和苏非思想,旨在构建中国伊斯兰思想体系,促进伊斯兰教与儒学在哲学层面上更好地相互理解。应当说,"汉克塔布"既是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产物,又是中国穆斯林应对本土社会文化挑战的思想回应和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2.
回族作为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与伊斯兰教的关系密不可分。伊斯兰教的教义教法与礼仪规范,深深影响着广大回族穆斯林的观念和行为。回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又赋予了伊斯兰教新的时代特色。本文试就大厂回族自治县的回族经济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教是一种律法型的宗教,具有宗教、伦理、法律三位一体的特征,伊斯兰教法不仅约束着教民的内心理念,也约束着他们的外部行为。对于回族穆斯林来说,坚守宗教信仰必须面对另一个问题:如何协调伊斯兰教规教律与中国传统法律及行为规范的关系。正统的伊斯兰社会是政教合一,被视为真主法度的伊斯兰教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对中国内地的穆斯林来说,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则是封建国家的世俗法律,成熟于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法律文化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的冲突,给虔诚的教民遵行教法  相似文献   

4.
李光 《世界民族》2012,(4):57-63
伊斯兰教作为德国的第二大宗教,在德国的穆斯林社区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除了为穆斯林们提供宗教需求之外,伊斯兰教组织还承担了社会保障的责任,这使得穆斯林移民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日益依赖伊斯兰教组织。伊斯兰教组织大多与穆斯林移民的母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使得穆斯林社区与德国主流社会相隔离。德国社会的世俗主义倾向与穆斯林社区不断强化的宗教信仰之间产生了诸多矛盾,主要体现在宗教仪式、教育、着装以及清真寺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对伊斯兰文化精神的探求──读《伊斯兰教与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一书孙明媚学术研究的意义,在于继承、总结与创新。继承与总结固然艰难,而创新更是不易。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南文渊副教授的《伊斯兰教与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一书,正是作者对伊斯兰文化精神的一次新的...  相似文献   

6.
苏联解体与民族宗教问题密切相关。在苏联改革时期,戈尔巴乔夫重视东正教,忽视伊斯兰教,厚此薄彼的做法激活了穆斯林民族对于伊斯兰宗教与文化的向往,导致宗教和民族热情高涨,民族间流血冲突不断,东正教徒和穆斯林矛盾加剧。苏联穆斯林的行为表明,伊斯兰教是穆斯林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希望国家保护信仰伊斯兰教的权利,并非要反对国家政权和谋求分离。因此,重新认识苏维埃国家和穆斯林民族的互动关系,对于多民族国家处理好穆斯林民族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17世纪中国伊斯兰汉文著述的兴起和代表学者  伊斯兰教自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一直在穆斯林中祖辈相传,从不向非穆斯林的汉族宣教,也不参与中国历代儒、释、道为代表的三教论辩。因此,形成占中国人口绝对多数的汉族对伊斯兰教义、礼仪很不了解,他们更多地把伊斯兰教看作是一种民风民俗。如何用汉文著述向广大的汉族人民宣讲伊斯兰教,使他们能较全面准确的了解伊斯兰教,消除误解,有利于回族等族穆斯林的生存发展,这个问题突出地摆在了中国伊斯兰教的面前。还有一点,自唐、宋,特别是元代,大批中亚、波斯、阿拉伯穆斯林迁徙到中国内地。一开始…  相似文献   

8.
一刘智的《天方性理》是18世纪和19世纪期间中国穆斯林最为广泛阅读的书之一,但该书后来逐渐为某些穆斯林学者所批评。批评此书的穆斯林学者认为,它从真正的伊斯兰教那里走岔了道。即便在今天,那些读此书的穆斯林或非穆斯林们都为这样的事实所触动,即它与通常描述的伊斯兰教义不完全相像。他们多半会问:这本书如何谈论伊斯兰教的呢?哪些地方被认为是穆斯林的内容呢?比如从《古兰经》、先知穆罕默德和大权威作家那里引用的内容在哪里?礼仪的教导、教规和制度、穆斯林信仰的认主学阐述又在哪里呢?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新儒家专用术语?从笔者这方…  相似文献   

9.
基于游牧文化与商贸社会的伊斯兰教与基于农耕文明和家族社会的儒家文化存在宗教本位和伦理本位、超越取向和现实取向、一神崇拜和多神崇拜等根本差异,但形而上层面及社会功能的互补性,使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和谐共存千余年。穆斯林精英成功化解了政治认同与宗教认同以及伊斯兰教法与国法之间的张力。伊斯兰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和谐与共的历史经验对当代世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以和平手段解决地区争端及民族宗教冲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大多都有“善经商”的特点,这与伊斯兰教注重商业经济、提倡经营商业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伊斯兰商业道德有密切联系。长期以来,穆斯林商人严格遵循伊斯兰商业道德。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伊斯兰商业道德法中某些具体规定已无法适应现实需要,使广大穆斯林的商业活动陷入困境。因此,研究伊斯兰商业道德是目前穆斯林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笔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高度,面对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世界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现状与动态,提出了一个广受世人关注的时代主题:怎样理解穆斯林文明?穆斯林文明在当代怎样重建?作者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研究,从伊斯兰的世界观、伊斯兰认识论和伊斯兰教法、伊斯兰的政治、社会结构、经济、科学技术、环境等七个方面,对穆斯林文明的重建进行了独到的阐释和论述.作者深刻而敏锐地指出:"穆斯林文明是一个历史的、连续的统一体;它已经存在于过去,并存在于现在,也必将存在于未来.迈向未来的每一步都要求我们对于伊斯兰世界观有更进一步的新的阐释;迈向未来的每一步都祈求能产生使穆斯林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同步的富有生机的创制(igitihad).穆斯林文明是兴,是衰,是停滞不前,取决于穆斯林社会对于伊斯兰的阐释,只有重建穆斯林文明,才能迎接新的挑战."作者的阐述,对于我们认识穆斯林文明的时代性重大课题具有积极的学术文化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的国家或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道德规范,用以制约人们的道德行为。穆斯林社会的道德规范,充满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它从属于伊斯兰教的信仰。通常情况下,穆斯林社会十分重视伊斯兰信仰,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它是一种道德召唤,它来自穆斯林内在的义务和职责感。 (一) 穆斯林个人道德与伊斯兰教道德的关系是怎样的?有的学者认为,个人道德产生于个人的需要,是个人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伊斯兰教在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党的宗教政策的指引下中国伊斯兰教基本上得到了健康、顺利的发展,各地穆斯林群体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伊斯兰教的优良精神传统在各族穆斯林群众中不断深化,并且,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加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穆斯林群众的爱国热情进一步高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新观念新思想的不断涌现冲击着人们固有的思想,穆斯林群众中出现一些涉及伊斯兰教教义释疑方面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权普遍性问题是伊斯兰人权理论缘起的原因之一,安纳伊姆认为人权普遍性的真正获得需要内部话语的转化和跨文化对话。内部话语的转化意味着伊斯兰教法的现代变革,以期获得人权发展所需的伦理基础。在重新解释教法和改变旧的习惯法方面,国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其中,穆斯林人权的实现需要世俗主义的支撑。在任何社会发展中,宗教与世俗并不是截然分离的。安纳伊姆主张的世俗主义,并非是推动整个伊斯兰社会的世俗化,而是强调国家的世俗性。只有实现宗教、世俗主义和人权的相同协同和相互依赖,才能促进和保障穆斯林人权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5.
明代是伊斯兰教发展的重要阶段,明政府对伊斯兰教实行优容与约束并行的宗教政策.相比于之前穆斯林多以“藩客”形式生活,明代的穆斯林更加本土化,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分布格局基本形成.从地 域角度来看,明代伊斯兰教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遍布三级政区的格局;从民族角度来看,以维吾尔族为代表的新疆地区信仰伊斯兰教居民和以回族为代表的内地信仰伊斯兰教居民两大系统形成.  相似文献   

16.
人们一般认为,伊斯兰教清真寺是穆斯林的象征,是伊斯兰文化的一个缩影。本文将就清真寺在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和整个社会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谈一些看法。 伊斯兰教清真寺,阿拉伯语音译为“麦斯吉德”,意思是“礼拜场所”,后来逐渐成为穆斯林进行宗教及整个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圣训》写道:“谁若在早上或晚上去清真寺,在赴清真寺途中,真主就已在天国为他准备了席位。”穆斯林的每日五课(五时)、七日一聚(主麻日)、一年两会(开斋节和尔德节)的各种礼拜仪式必须在清真寺举行。—切婚姻丧葬都是由阿訇作证致词,颂经祈祷始得成功。穆斯林犯了教法,或彼此间发生了什么纠纷,也得到清真寺里由阿訇论“蒿空”(审理),或调解。所以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及其他许多社会活动几乎都离不开清真寺。  相似文献   

17.
王宇洁 《回族研究》2006,11(1):33-37
在世界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中,宗教信仰、民族归属、国家认同三者之间的巨大不相容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成为许多国家现代化道路上的巨大障碍。尤其是对许多伊斯兰国家来说,如何处理这三者之间关系,并协调由此引发的伊斯兰教与国家政治、伊斯兰教法与国家法律的矛盾和冲突,往往成为现代化道路上最大的难题。但是在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与中国社会的法律、政治、文化等等互相磨合、融通以至共存的过程中,这些难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因此,今天的中国穆斯林与所有中国人面临着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步入现代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穆斯林所背负的要比其他穆斯林更轻。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全国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阿洪作为伊斯兰教的教职人员及伊斯兰精神的体现者,其特殊身份在和谐社会的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阿洪是政府和穆斯林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主要通过解读伊斯兰教的经典、教义、教法的方式,帮助群众树立爱国守法、服务社会的思想意识,调动穆斯林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为和谐社会的建构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9.
穆斯林社会中的非穆斯林主要包括犹太教徒、基督教徒、祆教徒、印度教徒和佛教徒等。他们尽管属于少数族群,但却是整个穆斯林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他们为穆斯林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现代以来穆斯林社会的非穆斯林与穆斯林也大多能够和睦相处。非穆斯林享有信仰自由和宗教独立、不受外敌侵略和内部黑暗势力的侵害、自由择业等方面的权利。同时,非穆斯林必须遵守伊斯兰教法,缴纳人丁税、土地税和商税。穆斯林与非穆斯林关系和睦的深层原因在于伊斯兰教的宽容性。  相似文献   

20.
继《伊斯兰教历史百问》、《伊斯兰教文化百问》、《伊斯兰教思想历程》、《伊斯兰教艺术百问》、《伊斯兰教典籍百问》、《伊斯兰教礼仪百问》、《伊斯兰教哲学百问》由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之后,我们又欣获冯今源先生与陈广元、铁国玺两位阿匐合著的《古兰经百问》。至此,伊斯兰教系列丛书全部出齐,可谓华章泉涌,佳著连部。捧读之余,几生感慨。《古兰经》是伊斯兰教信仰和教义的最高纲领、伊斯兰教法的源泉和立法的根本原则、穆斯林社会生活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伊斯兰文化的理论依据。她“把一盘散沙似的阿拉伯人鼓铸成一个坚强的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