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经过对恽寿平绘画思想的研究发现,"仰钻先匠,外师造化"是他在绘画理论与实践中始终坚持的原则。在思想意识方面他极为尊古,并坚持师法古人;同时重视师法造化,将写生视为绘事之源泉。在师法造化的过程中要求画家深入自然,自然与画家的灵魂交融,他的没骨花鸟画因而被称为写生正派。当前中国画坛片面追求形式感,忽视绘画基本功及写生训练,针对这一现状,恽寿平的绘画思想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2.
清初画家恽寿平在绘画理论与绘画创作中对于"逸格"的理解,在黄休复"得之自然""笔简形具"的基础上,融入了他的遗民情结。他选择用简淡的笔墨、自然的物象、"摄情"的手法隐性地表达出明清鼎革之际的家仇国恨以及画家内心深处的悲苦与无奈。同时,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恽寿平在绘画中又超越了世俗利害得失,通过简淡的笔墨、荒寒的意境表现他的宇宙情思与对人生的思考,以实现对"道"的观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恽寿平美学理论的研究和提炼,发现并揭示出他思想中所受到的禅宗美学的影响;这种深具禅学慧思的美学思想,不仅成为清代杰出艺术思想的典范,更是深广地影响着后世中国绘画的风尚.为了从本质上来了解中国画的荒寒意境美学观念的形成,恽寿平的艺术思想无疑具有了极高且不容忽视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明清鼎革之际,遗民画家恽寿平将其隐逸特性融入到他的没骨花鸟画中,通过对师法临习对象的选择、绘画题材的表现、古淡清丽色调的追求、点染同用笔法的运用等,表现出其幽淡、闲适、清逸的审美意趣,不仅使得日趋衰微的没骨花鸟艺术重放异彩,而且通过绘画诉说着一位遗民知识分子坚守志节又郁郁寡欢的凄凉,不满现状又无力改变的无奈,强调着画家鄙薄世俗的气节。同时对庄子精神的解读,表现出他的宇宙情思与对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回顾20年来学术界在"一国两制"的含义、影响、实施、意义、特点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学术界对"一国两制"的研究在科研成果和基本立法两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学术界对"一国两制"的研究在学术性、前瞻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四方面仍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为此,今后学术界应加强对"一国两制"在其具体实施、台湾模式、制度创新、国家整合以及港澳地区的政治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清代初期画坛六大家之一的恽寿平,早年抗清,失败后誓不入仕,隐居武进老宅,倾情诗书画,既为谋生,亦是萌志。中年赁居常州城中白云溪畔,先借画室,后扩为家,并终老于此。文章阐述了他与另一书画大师王翚艺术互慕、事业相助的终生友谊,总结了其绘画艺术特色,即独创“没骨花卉”技法,并引领“常州画派”风靡清代早中期神州画坛。  相似文献   

7.
明代岭南地区经济繁荣,文风昌盛,群英辈出。陈献章及其弟子为代表的白沙之学对整个明代思想界产生深刻的影响。李孔修继承陈献章的衣钵,践行不慕富贵,不厌贫贱的道德修为,在诗歌、绘画方面取得杰出成就,奠定了在岭南理学史、文学史和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目前学术界对李孔修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根据明清文献对李孔修生平事迹,以及诗歌、绘画成就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失地农民的概念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梳理了失地农民的概念,构造了失地农民的类型,界定了失地农民的概念.认为目前学术界主要从一般意义上、社会学意义上和法学意义上来界定失地农民的概念,但学术界对失地农民这一概念并没有形成统一明晰的认识;失地农民的类型大体上可以根据失地的意愿和程度进行构造;学术界应当承认在界定失地农民概念时存在分歧的合理性并且可根据各自研究的需要从广义或中义或狭义的角度灵活地对其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9.
意象油画的提法近年来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的争鸣,主要集中在"民族性"与"本土化"视角以及意象与具象、抽象之间的关系这两方面展开。对意象绘画阙值的探讨恰恰有利于提高意象绘画的辨识程度,意象概念本身的清晰度以及适用的普适性,是避免概念泛化以及局限性的关键。同时,研究意象概念,要多运用形而上哲学思辨;探索意象绘画,则应多采取可实证的形而下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0.
以往学术界对顾恺之的研究,总是侧重于其绘画方面的杰出成就,而对其在书法、艺术理论及文学创作诸多方面的成就未加以深入研究。顾恺之能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画家之一,拥有“画绝”这一美誉,就是由其“痴绝”和“才绝”的高深画外之功所决定的。因此,要想成为一代大师,就必须将自身的品格修养和文化修养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11.
12.
现代没骨的实验水墨与重彩重构是在传统没骨技法的撞水撞粉1中获得必要的养分与新的肌理语言。水一方面联系着传统笔墨语言,另一方面开拓着肌理语言。撞水主要为实验水墨培养墨渖肌理,撞粉更多地是为重彩重构提供构成肌理。笔限是传统笔墨概念之内的总称,非笔限是越出笔限的统称。笔墨所产生的形迹是笔限,越出笔限的形迹无法被笔限内的笔墨所定义,因之用"肌理"统称之。技不仅仅在工具运用上产生,在材料制作应用中同样存在。材料非笔限之技,并非否定工具笔限之技。相反,非笔限之技是笔限之技的跨越。当造型语言在笔墨之外出现肌理时,是不是笔墨,就只能看是否是笔墨之道了。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绘画从工具到材料,或从材料到工具,是一种必然发展阶段,都需要技的支持;第二,不同发展阶段看似否定,实是角度问题,是新角度的增加与面对。  相似文献   

13.
笔者透过一个对印象派知之甚少的观者的视角,看到和感受到了陌生而又似曾相识的印象派绘画,并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和印象派绘画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的传统与传统的中国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画的传统与传统的中国画在理念上有鲜明的区别,前者着重于中国画精神理念的继承与发展,人文的因素比较多。而后者则侧重于中国画的变迁过程及对未来发展思路的预示。此二者之文化精神,就是人生智慧、政治传统与艺术境界的结合,它们相互结合、相互表现,是最地道的中国文化哲学“和之以天倪”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现代派纷繁复杂的绘画艺术让我们眼花缭乱.面对这些难以理解的绘画艺术,人们选择了逃避或沉默,绘画艺术成了神秘的代名词.这种态度对绘画艺术而言无疑是致命的.其实,纵观西方近代美术史,我们可以发现,只有真诚的批评才能使美术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地理环境对艺术创作发生作用。对水的自然景象的观察与对水的细致感悟,产生了中国独特的水墨写意画,在西方绘画中则产生了意大利的威尼斯画派、法国的巴比松画派与印象派、英国的水彩画。  相似文献   

17.
音乐与绘画     
本文简要叙述了音乐与绘画两种不同艺术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绘画艺术中的线条、色彩、造型与音乐艺术中的旋律、音响色彩、音响造型的联系;音乐中的标题音乐、交响音画等音乐作品与绘画作品的联系;音乐表现画面和视觉形象的几种手段之间的联系等.  相似文献   

18.
浅谈中国水墨画与西方水彩画的若干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四个方面剖析了中国水墨画与西方水彩画的差异 ,认为只有把握好水墨画与水彩画的异同点 ,才能更好地继承优秀文化传统 ,深入开展中国水墨画与水彩画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艺术形态,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偏重一种类似"笔记式"的构图,讲究"写心论"和"畅神说";西方风景画的焦点透视侧重一种类似"照相式"的构图,讲究一种可视性的描绘.从社会文化背景、观察方法、空间观念比较分析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构图,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和理解中西方绘画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20.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北方尼德兰艺术革命之前 ,湿壁画和坦培拉绘画这两种技法是主要的绘画形式。油画在油性多层罩染的蛋彩画基础上结合调色油和颜料的改进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