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的部门,是指调整特定社会关系的现行法律规范的总称。法的部门的划分标准是法的调整对象,即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由于法的部门的划分标准是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具有特定的调整对象,因此,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  相似文献   

2.
我国学术界通常认为,涉外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涉外经济关系。将涉外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界定的过于宽泛,导致我们无法对涉外经济法的特殊的调整方式作出科学的、明确的表述,阻碍了涉外经济法理论研究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日趋完善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涉外经济法的地位及其组成范围,将涉外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界定为涉外经济管理关系。这对于加强我国涉外经济立法的科学性并推动涉外经济法理论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族关系是随着社会发展及社会关系变化而发展变化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和价值内涵,中国学界对这一本质内涵的认识也日益丰富和深化.  相似文献   

4.
社会学研究的社会事实是非二元论的社会历史性的关系现象,对这一现象的社会学解释本身也是这样一种社会事实。所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者并不是先于认识关系的先在的事实,而是在认识关系中得以可能的分析要素,这就是彻底的关系主义。因此,社会历史关系既不是绝对主体的自发创造,也不是绝对给定的客观实在,而是一种包含着不确定性的非二元论的时空性建构。这意味着社会学的任务不只是解释世界,同时还要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党政关系的内涵研究党政关系,首先必须对其概念内涵有一个全面科学的把握和明确的界定。关于党政关系的内涵,理论界和学术界近几年的认识逐渐理性、科学,表现在:破除了把党政关系仅仅理解为党委与政府关系的思维定势,开始更加理性地把握党政关系的内涵。(一)关于党政关  相似文献   

6.
社会利益理论与实践十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切社会活动的中心是利益,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是利益关系,一切社会科学的核心归根到底是利益关系问题.对社会利益理论和实践的讨论必须先要厘清十个方面的问题,即:利益概念的界定、社会利益及其内涵、社会利益的量化问题、对我国当前根本利益的认识、对新时期基本利益关系的理解、社会利益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利益与人民内部矛盾的关系、共享利益观和共享利益论、社会利益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社会利益问题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对这十个方面问题的说明有助于人们深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杨合贵 《理论界》2008,(3):20-20,40
本文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辩证、整体有机、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观察和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揭示了它们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关系,以及内涵实质。  相似文献   

8.
论认识客体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客体作为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人们对它的研究从未停息过,近年来的理论兴趣更是有增无减。其中,认识客体的定义、结构和特征问题分歧意见较大,误区也多,因而仍有辨析、讨论的必要。一、关于认识客体的内涵界定问题究竟什么是认识的客体,如何理解它的丰富内涵,这是认识客体的首要问题。对此,有的文章认为:“我们把物质世界中那些被纳入主体对象性活动结构,同主体一起构成现实活动结构的两权并发生相互作用的功能关系的事物叫作客体。”①也有的文章认为:“客体是人所要认识、所要改造的对象,即客观世界,它包括自然界…  相似文献   

9.
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双重维度,对内的文化维度即价值理念,对外的产业维度即产业竞争力。文化产业竞争力倚重于产品中的人文价值内涵,而内涵的提升又仰赖于文化自信的建立。同时,文化产业发展也为文化自信建立提供了广阔平台。看似相互促进的关系却在现实中因为中国文化产业与文化发展的特征而带来三大悖论,同时制约了二者的发展。基于文化自信的文化产业制度创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法律是人类社会中两种主要的行为规范模式。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两者在产生、性质、功能、运行机制、价值目标等方面具有共性,而在人性预设、产生顺序与方式、权利与义务关系、调整对象范围与方式及其力量、社会作用大小等方面却有其个性。道德与法律具有多维互补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这无论是对于我国当前的法制与道德建设,还是治国模式的坚持与贯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田方林 《兰州学刊》2009,(9):145-148
道德与法律是人类社会中两种主要的行为规范模式。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两者在产生、性质、功能、运行机制、价值目标等方面具有其共性,而在人性预设、产生顺序与方式、权利与义务关系、调整对象范围与方式及其力量、社会作用大小等方面却有其个性。道德与法律具有多维互补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这无论是对于我国当前的法制与道德建设。还是治国模式的坚持与贯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洪波 《北方论丛》2011,(5):114-117
"个人"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一定意义上,这一概念是唯物史观建构的基础性概念。然而,学术界多在社会性维度下阐释这一概念,也即把"个人"放在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中进行理解,对"个人"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和不足。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概念应该包含这样两层内涵:其一,社会性的"个人"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中"个人"概念的主要维度;其二,自然性的、社会性的和关系性的"个人"是依次递展的三个维度。只有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揭示出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中"个人"概念的真实历史面向。  相似文献   

13.
一、价值、利益与集体主义价值观   价值是关系范畴。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他们的外界的关系中产生的。”伦理学上所使用的价值,是指调整人们行为的道德价值,它通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出来。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价值由经济基础决定,又通过“利益”这一“中介”而实现。利益是人对周围世界一定对象的需要,它有个人利益 (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要的总和 )和集体利益 (按着一定关系所构成的联合体的共同利益 )之分。所谓集体,不是指任何狭隘的集团、组织和地区,而是指社会、人民和群众。集体主义是…  相似文献   

14.
李爱年 《学术研究》2002,6(6):133-137
对于环境保护法的调整对象,存在着两种观点,即环境保护法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还是不通过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就可以直接调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环境保护法直接调整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观点,有三点不妥:第一,违背了法学的基本原理,混淆了法律规范与技术规范的界限;第二,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三,把人子系统与生态大系统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基于对私营经济的地位和性质的认识,确立了对私营经济进行扶持和利用、限制和引导的基本政策,并通过公私关系的调整,把这一基本政策逐步贯彻、落实到基层社会。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私营经济政策在理论和实践上,为现阶段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的构建与完善,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经济法概念、对象、体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市场经济法制日趋完善的新形势下,必须重新认识我国经济法的概念、对象与体系。基于对传统的经济法基本理论的深刻反思,我国的经济法应以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以宏观调控法、市场管理法、资产资源管理法及涉外经济管理法等为基本框架,从而构成我国经济法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 ,而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一个二重的过程 ,一方面是物质生产活动或人与自然的关系 ,另一方面是社会交往活动或人与人的关系 ,即通常所说的生产关系。新古典经济学放弃了古典经济学从人与人关系方面进行的分析 ,专注于人与物关系的研究 ;新制度经济学或称新政治经济学批评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片面性和失误 ,以生产关系或人与人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各自既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也存在着不足。传统经济学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宣称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但其学术实践却存在着两大悖论 ,即研究生产关系而不研究人 ,研究生产关系而不研究交换关系。本文进而探讨和揭示了悖论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一、社会预测是社会科学认识过程的最终完成阶段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总过程是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但是,就某个单一认识过程而言,我们认为:预测乃是一项科学认识活动的最终完成阶段。因为社会科学研究作为人类对社会现象的一种认识活动,其功能表现为对社会现象的描述、解释、预测三种不同的形态,而这三种形态在认识活动的序列上是不一样的。首先从认识活动的时间序列上看,它们表现为一种在认识上依次而动的继起性过程,即一项科研活动,总是从描述开始,进而解释,再进而预测。其次,从认识活动的空间序列上看,三种形态呈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史记》“异代合传”提供的文献语境考察知行关系这一中国思想史的核心命题的发生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思维特征。在古典文献语境中,知行之间借助言语实践这一媒介建立联系,从而形成了兼容知、言、行三种要素的逻辑结构,因此,知行关系超出认识论而同时成为政治哲学和修辞学命题,其政治哲学内涵即司马迁所谓的发愤言志。知行关系命题在古典时代的逻辑结构和命题内涵对于反省置身于技术体系奴役之中的当代人来说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雇佣关系是特定的劳动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雇佣关系在我国现行法律中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实践中雇佣关系在劳动争议中的经常出现,给我们研究劳动法的调整范围拓展了空间。本文认为,虽然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有所不同,但它们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劳动关系,尤其是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所兼有的隶属性、平等性、人身性和财产性等特性,使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雇佣关系属特定的劳动关系,应列入劳动法的统一调整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