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阿拉伯文转写的蒙古语语音研究布特格奇一、阿拉伯文转写的蒙古语文献主要是词典之类文献,如:(1)穆卡玛特·阿拉·阿塔布词典(简称MA),共有三千多词条蒙古语词;(2)莱顿词典(简称Lei)共有六百多词条蒙古语词;(3)伊板词典(简称ib)共有八百多词条...  相似文献   

2.
英语习语的两个特征,即语义的统一性(semanticuni-ty)和结构的固定性(structuralstability)决定了习语各个组成部分是固定的,不可任意拆开或替换、但在实际运用中,为了突出要点,表达感情,或是谋略达到某种意想不到的效果,作者又往往对某些习语作一定的更改,加以灵活运用,这种现象在英语中是屡见不鲜的。如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就将习语talkshop(说行话)扩充为talkuniversity shop①(谈论大学里的事)。而《观察家》一位记者曾将downandout(穷困潦倒)…  相似文献   

3.
对普通逻辑有关推理的四个概念的辨正沈长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在“推理”词条下,从现代形式逻辑的视角,界定了推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哲学大辞典·逻辑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以“推理的正确性与真实性”为条目,其中涉及了‘”推理...  相似文献   

4.
义项精准与例证恰当是编著字典辞书的基本原则,但因编著者和词义特性及相关文献的不足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历代辞书皆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照不同辞书,不难发现各家对某些词语的义项关系及其例证的认识存在不少分歧,甚至互相矛盾的现象。以"眇"为典型,通过对不同辞书中"眇"例证问题的解析和借助认知语言学对其义项关系的厘清,探讨辞书中此类问题的形成原因:对义项的关系认识不明;将据形分析的结果直接植入语境;词义的历史性及模糊性的影响以及占有文献不够充分等。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告已日渐普遍。中文广告虽然良分不齐,但不乏醒目悦耳、琅琅上口的优秀之作。而在对外宣传的刊物中,如ChinaToday,BeijingReview,ChinaDaily等报刊上,很难发现令人满意的宣传中国产品的英文广告。这些广告有的动辄五六百字的长篇大论,充斥着生僻、深奥的专业术语或空泛抽象的浮夸之词;有的各种信息面面俱到,不分主次地堆积在一起,令人无法卒读。笔者不揣线陋,试对此路作分析。一、汉译英广告的三种典型病症1.专业术语过多。请看“505神功保健枕”(505VitalHerbPillow)广告中的一段:“Thepillowsaresafe…  相似文献   

6.
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选取了所收录的所有"目"部字共26个,以内向型《现代汉语词典》和外向型《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作为工具书,对其中的释义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讨论了某些义项的去留问题、释义模式、释义词语,印证了《学汉语》释词模式的进步意义,其创举在于不惜牺牲大篇幅使释词难度降低,达到"易查、易懂、易学"的目的,在义项去留问题上,生活中常用的义项、引申义义项应该保留在词典中反映生活、反映词义演变顺序。在释词和顺序、释词和限定成分的进一步完善和考究上值得引起充分重视和学习。然而也有不足,释词中出现了被释词,循环释义都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相似文献   

7.
副词“只”在句法中的作用.似乎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现代汉语词典》说“表示限于某个范围①.《现代汉语八百词》说“表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②.表述不同而已.这二种著作.其一是普及性的.规范性的词典.另一种是学术专著.都是权威的.应当有代表性。在这个意义上.“只”的作用(语义)和“仅仅”相当。如:(1)我去晚了.只看了最后的两幕。(2)屋子里只老王一个人。(3)他只会讲汉语.不会讲英语。(4)他只到过广州。(5)我只喜欢听语文课。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副词“只”在句法中的作用不止于斯.它还可以表示程度深,相当…  相似文献   

8.
一、院士的由来和含义 院士,英语、俄语、日语分别为academician,академик ,力于三一台具。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某些国家科学院、工程院部分高级研究人员的称号。17世纪中叶出现了法兰西研究院、英国皇家学会等近代意义上的科学院研究院学会.有了最初的近代意义上的院士、会员(academicians,也可译为会员)。1863年美国全国科学院成立。  相似文献   

9.
义项划分是释义的重要内容,前些年辞书学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很多探讨,发表了不少有见地的文章,无疑对词典编写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正如有的同志所指出的那样,谁也未提出过可行的、编者可借此为依据的权威标准,因此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近几年辞书的大量出版,特别是《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这些大型辞书的陆续出版,又为这种探讨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任渭分明的,常常有一种过渡阶段,在这种过渡阶段,则是亦此亦彼,没有明显的界限。这就给多义词义项的划分造成了困难。笔者认…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词典》共收典故词语1000多条,对这些词语的解释有的交代典源,有的只介绍词语出典背景,还有更多的词条不涉及出典,完全等同于非典故词语。从这后一种情况中透露出的是某些典故词语表义特征的变化,这种变化又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在发生重大变革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对典故词语认知方式或认知机制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汉语大词典》中“封”字条释义的考察与分析,发现《大词典》对“封”各义项的设立、分合、归并不尽合理。从“封”字的古文字字形的比照和前人对“封”义注释的分析来看,“封”的本义当是“聚土植树以为地界”这一动词义,而不是《大词典》中列于第一个义项的“疆域、分界”这一名词义;同时,在《大词典》“封”的诸多义项的释义中,存在着引文注语与义项不能完全对应的矛盾;此外还讨论了“封”跟“丰、堂、葑、窆”等诸字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胡世文  徐朝红 《云梦学刊》2007,28(2):144-148
上古汉语“介”有名词和量词两种用法。《史记》“一介之使”是“一个普通的使臣”的意思,“介”为量词,有“微小”的内涵。作“宾方传话人”、“副使”解的名词“介”是与古代聘问制度相关的语词,其内涵随着这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量词“介”可能来源于名词“介”。  相似文献   

13.
"放置"义动词从上古发展到近代经历了一个新旧词更替的过程。"置"是上古至中古时期"放置"义的主导词。到了近代汉语时期,"放"在搭配对象、义域上不断扩大,逐渐取代了"置"成为"放置"义的主导词,沿用至今。现代汉语方言的"放置"义动词比通语中要丰富,既有承传词,又有创新词。各方言中使用的"放置"义动词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14.
"汩"与"汨"本不同字形,但由于都与水有关,又加上篆书隶变的原因,古籍多有混淆。"汩"之音有三:"于笔切"、"古忽切"、"胡骨切"。古代辞书中"汩"之音义搭配有时出现龃龉现象,原因是"于笔切"、"古忽切"、"胡骨切"三音实为一声之转,其最初读音为"于笔切",最初的基本意义为"治水","沉迷"、"疾行"、"水流"、"光洁貌"、"涌波"等都是其引申的结果。汉语中,"汩汩",同"",表"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本应读"于笔切",即"yùyù",由于受俗音"古忽切"的影响,今音已约定俗成,读为"ɡǔɡǔ"。  相似文献   

15.
李景泉 《阴山学刊》2009,22(1):66-69
修订本《辞源》“後”字条义项(五)“助词。表示语气,犹呵或啊”是错误的。依据汉语词法,古代“後”字亦犹“时”也,此有古文献作为佐证。  相似文献   

16.
孙妍 《学术探索》2014,(12):84-88
文化N级编码理论强调了实物材料的重要性,并将文化理解为一种生成性的叠加过程,这为传统文化的探究提供了重要启示。由于汉字显著的图画象形特质,在揭示传统文化和思维方面有着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优势,从汉字入手,可以体察文化原初的意义,破解后代象征符号的文化基因。本文结合文化N级编码论对“经”与“纬”二字进行了文化阐释,“经”“纬”本是指织布机上的“纵线”和“横线”,但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二者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含义,“纬”的义项在引申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不如“经”,“经书”和“纬书”的历史地位也有很大差异。本文试图揭示这种文化差异产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7.
副词“才”的语义发展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莹 《云梦学刊》2007,28(6):130-134
“才(絻)”的副词用法在汉代文献中就已经出现,它的本义通过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机制引中出强调数量少、程度轻,相当于“仅仅”以及强调时间短暂,相当于“刚刚”的意义。六朝以下的文献中,“才(絻)”往往用于前一分句,强调动作事件发生后时间短暂。到了宋代,“才(絻)”又引中出表示假设条件的用法。到了元代,“才(絻)”表示增值强调的用例开始出现,在明清时期这一用法进一步活跃起来,这与副词“才(絻)”的句法位置后移有关。元明时期副词“才”又出现了相当于现代汉语“刚才”的特殊用法,一直持续到清末这种特殊用法才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中的语用等效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用等效翻译的实质可以从语境和言语行为理论两个方面来论述。语境是言语交际所依赖的环境,话语的真正含义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以实现。言语行为分为言之发、示言外之力和收言后之果,其中示言外之力是言语行为的核心,传达言外之意是语用翻译的重要内容。具体运用英汉互译实例分析说明语用等效是指译文与原文的交际价值的对等,而非表达形式及方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对南朝小说词语的考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个别词语尚有进一步商讨的余地。文中对南朝小说里的四条词语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汉语大词典》“澳”下的“刷洗”义不能成立,其中两条书证中的“澳”分别应解释为“加热”和“以水添釜”;“薄(簿、箔)”的计量用法源于“圆形箕”义,而不该解释为“块片”;“黄头鲜卑”中的“黄头”指黄头发,并非“黄须”之误;“欧阳火”是民间由“阳火”的“阳”联想到“欧阳”姓氏而附会成的词语。  相似文献   

20.
朱墨 《云梦学刊》2013,(3):101-105
朱光潜既是美学大师,也是翻译大师。他早年在欧洲留学就开始了长达六十余年的翻译生涯。作为中西文化的合璧者,他精通多种外语,曾翻译选编我国第一部人道主义和人性论言论;为撰写《西方美学史》翻译了大批西方文献。他翻译的黑格尔的《美学》(三卷)及维柯的《新科学》,是其翻译生涯的两大里程碑。他的翻译思想丰富,主要表现为:翻译者要具备中文、西文和素养三个条件;翻译是学好外语的最好途径;翻译应忠实原文;翻译要克服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