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晔  王丽丽 《学术交流》2003,(7):153-155
托尼·莫里森在使她成名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 ,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受白人文化浸染 ,而发生心灵扭曲 ,因此渴求上帝赐给她一双蓝眼睛的黑人小女孩。小说从白人、黑人与小女孩的父母及小女孩自身这些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视角 ,揭示小女孩遭受歧视、被人忽视而成为不具有同等人格的人之境遇的文化根源 ,阐示了她成为这些人眼中“盲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王雪梅  毛刚 《社科纵横》2004,19(2):131-132
美国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从《土生子》到《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对黑人文化态度的不同来展示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民族在对应生境中的创造物,美国黑人在经历了三百年的族际演化后,已经成为了一个全新的民族,其民族文化必然是基于现代生存环境和其黑人性与美国性的一种特定的、全新的文化.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通过描写梅肯·戴德一家三代人所追求的不同生存方式,展示了美国黑人寻找其民族文化的艰难历程.在对白人文化的完全摒弃和接纳都无助于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时,莫里森意识到了在黑白两种文化的冲突中必然会导致美国黑人文化的创造性地转化.  相似文献   

4.
《求是学刊》2017,(1):161-172
文章从黑人争取基本权利的角度切入,考察和研究了美国法律平等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进而从法律平等的视角来思考美国社会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同时,作者还着重从制宪者们的"人民观"、最高法院法官的保守主义政治倾向、总统对待奴隶制和黑人境遇的矛盾心理与摇摆态度,以及"白人种族与文化优胜论"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挖掘了阻碍美国黑人得到法律平等保护的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凭借自己的切身经验,塑造了众多个性突出、形象丰满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从早期、中期到后期的创作中,虽然一直秉承女性主义的立场与视角,但是女性人物的形象已经悄然发生了变迁。作家思想也随之演变,即从揭露白人主流文化价值观对黑人心灵的扭曲,到展现黑人女性用自我放纵的极端方式反抗性别不公正,再到含蓄地提出建构两性和谐社会的大同理想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5,(2):114-116
在非裔美国文化中,人们关于"母亲"和"母亲身份"的看法不同于西方一般白人女权主义者。莫里森赋予"母亲身份"更多的含义,她将其定义为黑人妇女的"权力场"。在她看来,黑人母亲在非裔文化中承担着肉体延续、精神哺育、文化传承及伤痛疗救的任务。"母亲身份"以及"传承黑人文化"的母爱对于黑人女性来说不仅是反抗压迫、获得解放的重要途径,而且具有愈合伤痛的功效。  相似文献   

7.
作为黑人和牙买加后裔,霍尔并没有把自身的研究局限在单纯的种族问题和移民问题上,而是把对"新族性"的研究作为研究英国文化的切入点。霍尔认为,种族问题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而是与整个文化状况相关联着的,"新族性"渗透于文化的各个角落,因此对"新族性"的研究其实是对英国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徐文培 《学术交流》2003,(3):149-152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于 1 977年发表的《所罗门之歌》探索了主人公奶娃走出白人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认同和寻找黑人文化和传统的人生旅程。小说所表现的疏离的人际关系成为作品主题很重要的一部分 ,并揭示了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社会白人价值观对黑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所罗门之歌》所表现的黑人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红 《学术交流》2004,(6):152-154
托尼·莫里森在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中成功地塑造了梅肯、奶娃和吉他等几个黑人男性形象,这些形象表现的是人在争取平等、自由的道路上所展示的多重的人性特征,其目的在于探索黑人男性在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上的扭曲和升华。同时还说明了黑人要走向平等、自由的道路,不能远离黑人文化。  相似文献   

10.
包丽丽 《社科纵横》2010,25(1):173-176,178
论文试图用当代法国左派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权力理论来解读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揭露的种族主义语境下的审美价值和道德规范。指出:在现代社会规训体系中,自人殖民主义文化价值观对黑人心理造成极大伤害,他们承受的文化认同压力远远超出种族隔离的压力。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讴歌"新黑人",凸显种族文学,是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标志着黑人文学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崛起.黑人文学史上这一重大的文化事件同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美国现代主流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60年代的民权运动废除了种族隔离法,开放了投票站,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并给美国黑人带来了希望。然而,由于白人和黑人之间在收入上的差距加大,60年代的希望渐渐破灭。自70年代中期以来,黑人下层阶级扩大了,而不是缩小了;与此同时,公众围绕着黑人家庭的问题展开了争论。目前盛行的明确的下层阶级模式有两种,即文化的模式和结构的模式。两种模式均集中在家庭结构和贫困问题上。文化缺陷模式80年代表现出有关贫困、种族和家庭的旧观点的复活。许多关于城市下层阶级的理论和见解都以60年代  相似文献   

13.
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对人类的整体生存、和谐与完整的强调体现出一种生态主义观念,是一种生态妇女主义。其思想体系体现了四个特点:反性别主义、反种族主义、非洲中心主义以及人道主义。反性别主义和反种族主义张扬女性意识,唤起黑人的民族意识;非洲中心主义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找寻黑人文化的根来找回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园;人道主义则强调爱和拯救是人文主义的核心,通过包容与宽恕来团结男性,回归自然怀抱,在和谐的自然中安顿灵魂。本文试通过《父亲的微笑之光》中女儿心灵的回归、父亲心灵的回归、传统黑人文化的回归和自然人性的回归,阐释沃克的生态妇女主义观。  相似文献   

14.
焦旸 《学术交流》2015,(4):209-213
去殖民化时期的黑非洲文学突破了疆域和民族的界限,承担起了历史赋予的责任,即讨伐殖民主义,建立属于非洲人的非洲。在这一时期,黑非洲法语文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黑人性"理论更增强了黑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直至今天,依然是黑人文化的强大内核。英语文坛以阿契贝、索因卡为代表,以小说和戏剧等文学形式揭示非洲的深层社会问题。同时,以斯瓦希里语为代表的黑非洲本土语言文学也赢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一时期的黑非洲文学,凝聚了黑非洲大陆的自尊、自醒和自豪感,成为世界人民对黑人文明的共同文化认知,并开始前瞻性的探讨独立后的非洲未来。  相似文献   

15.
党芳莉 《唐都学刊》2013,29(5):82-86
2009年7月15日广州黑人冲击派出所,以及随后网上对《东方天使》的参赛者“黑女孩”娄婧的一些讨论,使得黑人群体受到全国媒体乃至世界媒体的关注,境外媒体称“中国首次爆发了有关种族歧视的不同寻常的公开讨论”,“中国人对黑人抱有天真的种族主义”。与此同时,移民大国——英国国内关于移民的讨论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移民报道在文化与政治领域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通过分析经济危机时期英国媒体的移民报道策略、成因和危害,并与中国媒体的黑人报道做简单比较,以期为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传媒以启示。  相似文献   

16.
浅谈《紫颜色》的叙事话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书信体小说<紫颜色>中,艾丽斯·沃克借助多种叙事话语策略阐释了女主人公西丽从麻木无知到自立自强的历程.个人化叙述声音为西丽提供了宣泄的机会,展示了黑人女性"声音"的力量,富有诗意和韵律的美国黑人英语颠覆了标准的叙事语言,体现了黑人女性语言的魅力,自由间接引语反映出西丽黑人女性意识的成熟.<紫颜色>的叙事话语改变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边缘地位,成为黑人女性文学史上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修树新 《学术交流》2003,(12):165-167
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批评家。芭芭拉·史密斯、奥吉·劳德、爱丽斯·沃克、芭芭拉·克里斯汀等代表人物各自从不同的侧重点阐发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她们的理论、观点体现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两大任务———寻找、建构一个内涵丰富的黑人女性文学传统;考察并消除文学作品中有关黑人女性气质和黑人女性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的刻板模式。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种族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种族矛盾主要表现为欧洲白人同黑人、拉丁美洲裔人和亚洲裔人的矛盾。六、七十年代以来黑人的状况虽有改善但仍被排除在美国社会生活的主流之外。拉丁美洲裔移民多数处在社会下层,境况艰难。在美国也存在反亚裔情绪。由于拉美裔人和亚裔人和黑人的生育率较高,美国的种族构成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随着,语言和文化也向多样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白人种族主义也在加强种族歧视和迫害,反对多元文化主义,限制和排斥外来移民。在这个紧要关头,美国作何选择关系到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邵春  张婕妤 《学术交流》2005,(8):177-181
在艾丽斯.沃克的女性小说中,她所描写的人物大都是生活在美国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虽然她们受尽各种痛苦,遭受到社会的不公平对待,但是不同的女性在遭受迫害时态度不同,因此她们的命运也随之改变。在不断的抗争中,新女性的出现让黑人女性看到了曙光。她们顽强不屈,勇于向男权世界抗争。这种与命运抗争精神是黑人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沃克小说的社会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慕宇睎 《生存》2020,(10):0221-0222
《紫色》和《最蓝的眼睛》分别是爱丽斯 ? 沃克和托尼 ? 莫里森的代表作品。在压迫面前,主人公西丽和佩科拉不同的选择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命运。爱丽斯 ?沃克笔下的西丽在磨难中成长,堪称黑人女性的典范。然而莫里森笔下的佩科拉却被生活折磨致精神失常。两部作品中许多动机和现象都可以置于精神分析的角度进行解读,从而更全面的理解角色的内心冲突,和对作品的深层认识。本文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为理论支撑,试图对两位主人公进行深入 地心理解读,在揭示黑人妇女在面对白人文化和男权制度所承受的双重心理创伤的同时,也体现出黑人妇女认清自我,传承民族文化,团结一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