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清霞 《唐都学刊》2011,27(4):51-54
《机电局长的一天》和《无畏》都是"文革"后期产生过广泛影响的小说,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工农业战线上从全面整顿到"反击右倾翻案风"的社会现实,由于政治对作家的选择不同,两位作家在"文革"结束前后的政治与文学境遇也截然不同,这直接影响着他们新时期的文学创作心态和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朱倩  卢璐 《日本研究》2011,(1):106-110
“人性恶”是世界文化母题之一,戈尔丁的寓言式经典巨著《蝇王》与芥川龙之介的短篇精品《罗生门》都不约而同揭露了“人性恶”。两位作家由于位于东西方,他们的个人经历,写作背景各不相同,对人性恶的理解也并不相同,但两人都是通过描写人性恶从不同方面来关注人性,关注现实,这是两位作家的写作目的与心声。本文侧重通过解析《蝇王》与《罗生门》的“人性恶”主题进而认识作品对人性,对人的生存状态,对社会环境的反思,从而认识它们的价值和深刻内蕴。  相似文献   

3.
武凤珍 《唐都学刊》2006,22(4):146-149
契诃夫和鲁迅是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伟大作家。比较两位作家的两部短篇小说《苦恼》与《祝福》可以发现,他们在创作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都不约而同地把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不幸遭遇作为创作题材,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都采用了冷静而客观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简练、独特的短篇小说写作技法,堪称短篇小说大师。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两者在揭露、抨击社会的深度、广度、社会价值等方面又独具特色,各有千秋。比较他们的异同,可以从中找出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边城》的原型与表现技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从文《边城》的原型与表现技法〔韩〕朴宰范一、序论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前期,有一位擅长描写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间生活和体现纯净的心理世界的作家,他就是沈从文。沈从文是一位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亦即是追求所谓的“人爱文学”、“人性文学”的作家,因此...  相似文献   

5.
蒋艳丽 《社科纵横》2007,22(1):91-92
张洁的《方舟》和王安忆的《弟兄们》代表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女性建构自我的不同倾向。本文将两位作家的女性观和书写态度及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焦点,从“谋生与谋爱”、“做人与做女人”两个角度进行比照解读,从中梳理出女性追寻自我本体价值的转向。  相似文献   

6.
《边城》与《雪国》——千古不磨的珠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永霞 《日本研究》2000,(3):93-96,F003
《边城》与《雪国》分别是中国作家沈从文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 ,在本国文学界均是历久不衰的评论热点 ,但是却少有评论者将这两部作品加以比较评论 ,其实 ,这是两部具有相当可比性的作品 ,它们不仅在表现形式而且在内在气韵上都有诸多相通之外 ,同时 ,作为两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作品 ,它们也反映了中日两个民族传统文化施加于作家的不同影响。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时代背景的趋同为文本比较提供了依据。《边城》发表于一九三四年 ,《雪国》则于一九三五年一月至一九三年五月连载于杂志上 ,并于一九三七年六月出版单…  相似文献   

7.
袁红涛 《唐都学刊》2003,19(2):31-34
同是陕西作家奉献给当代文坛的三部现实主义力作 ,从《创业史》到《平凡的世界》 ,到《白鹿原》 ,其艺术风貌却有很大差异。现实主义对现实的反映与作家看取现实的角度 ,与作家对政治、人性乃至历史等“现实”形态的认识、理解和态度密切相关。作家身处的文学时代变化了 ,作家的“现实观”改变了 ,“现实主义”的创作就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同时在经典文本的歧义和缝隙之间也显示了现实主义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跻身于"英国移民文学三剑客"之列,足见其文学造诣和在当代英国文学中的地位。为他赢得"布克"奖的长篇小说《长日留痕》,再现了一段英国往事,流露出浓烈的怀旧情感,表现出对历史的再审视、对绅士等传统观念的依恋,与当代英国的现实处境构成了反讽性互文关系,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帝国垂暮的感叹。综而观之,黑石一雄如此情结的展现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其日裔背景在文学创作中的悄然流露,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学必定要折射出该民族的文化特征,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又必定会引起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冲突;在美国华裔的家庭中,由于两代人所受教育的背景不同,甚至又会导致他们对中国文化认同上的差异性。然而,美国华裔作家在价值观转变、身份认同和迈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中,努力使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逐渐达到和谐与统一。这些都在美籍华裔作家黄玉雪的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崔新京 《日本学刊》2001,(6):112-121
日本现代文学史的案头上 ,陈放着一个似已尘封的文学文本。它便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野间宏 ( 1 91 5— 1 991 )的小说《脸上的红月亮》1 。野间宏作为日本“战后派”的代表作家 ,一生创作了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他还曾于 1 962年 5月和 1 982年 1 2月 ,两次率日本文学代表团访问中国 ,不仅与茅盾、老舍、巴金、丁玲等中国作家结下了深厚友谊 ,也为中日文学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在 2 1世纪的今天 ,重新解读《脸上的红月亮》,感受并体味这篇小说的深长意蕴和艺术魅力 ,或许会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同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福克纳对中国作家莫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地理和艺术表现手段等方面。然而,由于社会和文学背景不同,两位文学大师的创作又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福克纳揭示的是社会变革中人在精神层面上的现实,莫言则主要以中国农村的百年变迁为主线,展示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责任感;在创作思潮方面,福克纳代表了现代主义的文学成就,莫言则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指明了发展方向。因而,莫言与福克纳之间是继承、扬弃与发展的关系。莫言的巨大成功在于他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尤其在作家对人的本质探讨方面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自然观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这两位作家都具有自然崇拜思想,把大自然看作神灵的显现和象征。他们受东方"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在各自营造的文学世界里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不过沈从文强调人对自然的所属性,川端则突出了人作为自然审美主体的特性,两者自然观的形成有其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3.
《窦娥冤》《雷雨》人物性格悲剧性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窦娥冤》与《雷雨》是中国古代戏剧大师关汉卿与现代杰出戏剧家曹禺的代表剧作,这一古一今的两部戏剧,被众多的研究者一直赞誉为悲剧的杰作,有极大的艺术魅力。本论文仅就个人的感知与理解,从悲剧性格方面作一次比较性研究,企望得到中国戏剧研究专家与戏剧爱好者的指教。 在《窦娥冤》和《雷雨》两剧里,两位作家都着力塑造了引人注目和令人震惊的女性悲剧形象。表现出两位作家对女性命运的特殊的关注。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性的地位最低,受着极度的压迫,命运最苦。窦娥来到世上虽说只过活了20几个年头,却遭到封建社会加在妇女身上的…  相似文献   

14.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罪恶战争,给别国人民带来灾难,也把日本人民拖进苦海。当日本人民从军国主义压迫的噩梦中惊醒,势必要回忆和谴责这场战争。这些也必然反映在战后文学中。战后涌现出的大批反战、反法西斯、反军国主义作品便是这种反映的证明。以不同的题材和手法写出反战小说的作家中,有一位十分引人注目的老作家,他的作品思想深沉,手  相似文献   

15.
曹崎明  马继明 《社科纵横》2010,25(5):120-121
在民间流传的各种《阿诗玛》异文中,利用不同的"叙事者"来形成变异。在叙述同一或大致相同的故事时,采用不同的"叙事者"来讲故事,从而形成各种异文文本的差异。各个文本中,频繁地使用"外显的叙述者",而"内隐的叙述者"基本上没有,这一现象出现的充分地反映出《阿诗玛》的异文文本的口传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这本传记词典于 2 0 0 0年在莫斯科出版。读者可以从词典中找到最近两个世纪俄罗斯作家与诗人的名字。如人们熟知的A .普希金、Л .托尔斯泰、H .果戈里、A .契诃夫、Ф .陀思妥耶夫斯基、M .高尔基、И .布罗茨基、A .索尔仁尼琴等。这些伟大人物的英名成为时代的象征 ,他们是各时代在人类事业不同领域获得世界承认的最杰出的人物。该词典对这些人物的介绍不只是枯燥的日期与数字 ,而是讲述有关他们的生活与创作的引人入胜的故事 ,这些作家与诗人曾经以自己的才华创造了伟大的俄罗斯文学。这本书不只是一本文学指南 ,还是俄罗斯前辈们…  相似文献   

17.
<正> 对文学的地域特色进行研究,是件很不简单的事情.它不仅涉及到当今的作家,还涉及到古代的作家;不仅涉及到文学,还涉及到该地域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语言;不仅涉及到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涉及到作家的创作方法,并且,不对不同地域的作家作品进行比  相似文献   

18.
作为美国20世纪"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家,奥康纳在其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中不仅延续了美国南方文学的创作主题,强调家庭、宗教信仰、白人与黑人的种族关系等概念,继承了南方女性作家关注女性、关注女性形象与生存体验的创作传统,更以其强烈的宗教现实关怀的情怀,探讨了人和人、人和神的关系,使传统文学业已表现的理智与情感、理性与本能欲望、善与恶等二元对立的人文母题超越了狭隘的地域界限。其中,作品对人类生存困境以及人性两面价值的透视,反映了20世纪西方文学对人类自身价值与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9.
彭燕艳 《浙江学刊》2000,11(3):108-112
文学始终是创作主体精神的有力承担者。作家以其自身文化理念和价值指归的不同造就了作家精神史走向在文化空间上的差异。在表现形态上,差异具体表现为“拯救历史”与“拯救自我”的历史性对立,这种对立性的存在规定了现代乡土文学创作的基本秩序。由于两种精神史发展严重不平衡,导致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近乎总体性的精神缺陷。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一个知识者需要严肃面对的问题文学究竟应该拯救什么?  相似文献   

20.
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美--《迟桂花》与《茵梦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益睿 《社科纵横》2006,21(3):105-106
郁达夫的《迟桂花》与施笃姆的《茵梦湖》在诗情画意方面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本文分别从两位作家与诗画的关系来做比较研究,从而揭示出它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