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书院     
正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从唐中叶到清末,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办学形式,管理制度、教授方法,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唐开元年间设立的丽下书院和集贤殿书院虽是宫廷图书馆而不是一种教育机构,但它却是"书院"名称之始。继此之后,唐代出现的一些私人创办的书院,只是士大夫个人读书治学的场所。其中有几所如皇寮书院、梧桐书院、松竹书院等,已有讲学活动的记载,标志着以书院命名的教育机构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2.
书院藏书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的集贤书院和丽正书院。然而,当时的书院,乃是国家藏书与修书的地方,正如袁牧在《随圆随笔》卷十四中所言:“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集贤书院、丽正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而后,一些讲学育士的场所也开始以“书院”命名。如:“乐林书院在德安县,唐义门陈衮建,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光绪江西通志》卷八十二).据考,唐代其他各地尚有此类书院约二十余座。这些场所之所以也称之谓“书院”,究其原因,盖皆有藏书故也.所以,书院虽为一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古代一重要的藏书机构。本文…  相似文献   

3.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重要的教育机构,它肇始于唐代。抚州创建最早的书院可追溯到唐天祜年间创建的湖山书院。自唐代至清末,抚州先后创建各类书院近160所,这其中不乏全国著名书院。古代抚州书院建设不仅起步早,而且呈现出数量多、分布广、名师多、影响大、成效高的特点。古代抚州书院的发展一直位居江西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它为古代抚州的教育与人才培养和我国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为抚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书院与藏书阁,是千百年前的高等学府与图书馆,曾伴着琅琅书声与淡淡的墨香,成为名流学者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的向往之地。书院在我国古代所承载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使命与现代的大学类似,但是现代书院已失去思想传播  相似文献   

5.
老古 《山西老年》2008,(11):42-43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书院与藏书阁,是千百年前的高等学府与图书馆,曾伴着朗朗书声与淡淡墨香,成为名流学者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的向往之地。  相似文献   

6.
兰山书院述     
兰山书院作为清朝政府在甘肃兰州历史上设立的最大省立书院,曾发挥过"造就人才之所"的作用,在甘肃教育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对兰山书院的建立背景、沿袭与规模、组织与学规等方面的阐述,可为有些教育研究者及现代教育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书院藏书楼是中国古代四大系统图书馆之一。它从中唐诞生以来,到清末更名为学堂图书馆,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中国图书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书院藏书楼的盛况书院之名,原为藏书之所,后来虽然演变为授徒育才的教育机构,但藏书仍然受到重视,与讲学、供祀合称为书院的“三大”事业。可以说没有藏书,就不能称其为书院。所以,古代书院都非常重视藏书楼的建  相似文献   

8.
书院是藏书、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教育机构。古代书院具有藏书、教书、读书、写书和编书的功能。当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挤压,义务教育的普及,出版业的市场化运作,国家各级图书馆的开放服务和高等学校与社科院的学术研究,使书院失去了传统功能,必须承扬和创建新的社会功能。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书院应当成为人文传统的传承者,人文学者探讨自由思想的文化沙龙和宣讲人文精神的大讲堂。  相似文献   

9.
虞山书院位于江苏常熟,是一所祭祀孔子弟子子游的书院。该书院创建于宋代庆元年间,之后屡废屡兴。明代万历三十四年,常熟知县耿橘加以修复,将它作为传播道德学术的重要场所。耿橘重视用会讲的方式吸引众多学者、文士前来砥砺问学、讲道较文,其文学教育与道德教育密切联系。在会讲之余,虞山书院还经常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其创作中的一些作品染有浓厚的道德色彩。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机构,也是宣传儒家思想的重要阵地。历代很多书院重视道德学术,将传道授学作为一项神圣的使命,而文学的载道性特点又为道德之学在书院文学教育中的渗透提供了有利条件,书院文学创作也往往打上鲜明的道德烙印。明代时期虞山书院的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只不过是反映这种现象的一个典型事例而已。  相似文献   

10.
书院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模式,从宋初至清末,存在了近千年之久.其在组织管理形式和教育制度、方法等方面,跟官立的太学、郡县的府学有所不同,它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本文就甘肃书院的创建与发展、书院的教育管理与特点及著名的书院--兰山书院等问题试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书院创建较早,北宋真宗朝在西溪镇建有晏溪书院,南宋理宗朝在泰州建有安定书院,度宗朝在泰兴县又建有马洲书院。本文对这三所书院的创建、建置、教学及其发展情况一一作了考述,旨在弘扬古代文化教育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扬其精华,弃其糟粕,求得当今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北宋书院的发展及其教育功能的强化邓洪波宋代所创建的书院,据曹松叶在30年代的统计,全国共有397所;1990年,丁益吾先生统计为651所,其中北宋92所、南宋365所、南北宋不分者194所,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唐、五代。北宋书院名扬天下,南宋书院制度化...  相似文献   

13.
湛甘泉以书院作为学术活动的场所,一方面传播心学思想,一方面培养心学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明代书院和心学的蓬勃发展。湛甘泉从事书院教育长达55年,所创建与修复的书院涉及广东地区的有22所,外省的有13所。正是由于湛甘泉对书院的钟情,才使得广东书院数量后来居上,在有明一代跃居全国第三,仅次于江西、浙江,首开广东书院的勃兴局面,有力推动了岭南学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而湛甘泉书院教育之所以成就斐然,与其对书院管理有章有法、"随处体认天理"为学宗旨和"二业合一"教育理念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书院藏书始于唐代书院(通常也称“精舍”或“精庐”)制度形成于宋代,但书院的名称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代的书院主要是校书、藏书的机构。《唐六典》载:“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改集贤殿修书所为集贤殿书院。有学士、直学士、待讲学士、修撰官、校理官、知书官等。集贤院学士掌刊辑古今之经籍”。唐代除官方设置的书院外,民间私人创建的书院也为数甚多。从《全唐诗》的诗题中见到的,有“费君书院”(杨巨源:《题五老峰下费君书院》,卷三三三)等十一所。见于地方志的有十七所,其中有建置时间可考的,最早应推“张九宗书院”,“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整理研究陕西书院的历史概貌与区域特征,采用历史考证、统计与分析等方法,研究认为:陕西自唐代以后日渐沦为全国书院发展落后区域,多灾多难的社会环境、日益衰弱的经济基础、教育之传统与思想文化之保守等是陕西书院发展历史的最主要背景。作为人文荟萃之地的陕西书院,在陕西学术、教育、文化史上的历史留痕是不可忽视的,而关学与实学的标举发扬是陕西书院划在中国书院史上的最亮痕迹之一。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日本书院”的教育特征,无科举制度下的社会学习,是为了教育,认为藩校、乡校、塾、诗子屋等近代化教育前人机构为书院,简素书院即为现代书院教育,并概述了日本近代化后的书院教育。  相似文献   

17.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机构,是私学教育发展的最高形态。北宋时期,河南是中国书院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过考证核实的北宋时期的河南书院有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伊川书院、范文正公讲院、龙门书院、颍谷书院、同文书院、显道书院、和乐书院、游梁书院、首阳书院等,共有11所。其中以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和伊川书院影响最盛,对当时河南的教育文化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河南书院的兴盛与发展,可以从北宋科举规模的扩大、北宋学校的设立与科举制度的不协调和其他多方面的原因来探究,这将为书院和书院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江西书院名闻天下 ,在中国文化史上独领风骚。名人游踪与书院文化相互结合 ,使江西的山水名胜增添了浓厚的书卷气。江西书院 ,几乎都是建造在山青水秀的地方 ,它有助于文人学子回归自然、陶冶情操 ;文人学子的书院游居成为一种时代的习尚 ,它促进了江西旅游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9.
抚州书院自唐天祐年间始创,历经宋、元、明三代的发展,至清代进入鼎盛时期.有清一代,抚州先后创建、兴复书院60余所.清代抚州书院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官办书院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办学体制.  相似文献   

20.
一扬州向为文人荟萃之所。早在南宋理宗时,为纪念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胡瑗(993—1059)即创建安定书院。相继二百多年,至明正德、嘉靖、万历间,扬州书院逐渐兴起。当时,即有:安定书院、资政书院、维扬书院、五贤书院、甘泉书院。资政书院建于明成化间,维扬、五贤、甘泉三书院建于嘉靖间。甘泉书院系嘉靖七年(1528)为纪念理学大师湛若水(号甘泉)而建。嘉靖六年(1527)湛“以大司成考绩北上,道出维扬,其门人不期而至者五十人。居一日,秉贽而谒者又几十人。”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