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自古以来在镇江广为流传,尤其在丹阳、丹徒一带。近日,日本著名音乐家来镇访问,对我市的七夕传说和相关遗迹很感兴趣。提议我市举办中日七夕节纪念活动。由此,笔者开始了调查和走访.在镇江发现了大量可考的遗址和广泛流传于百姓口头的民间传说。串成了一个头尾相衔的故事。我们相信,在宏扬中国传统文化,恢复古老“七夕”节日,改变西方情人节一统天下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形下,镇江当可成就现代中国七夕节(东方情人节)的复苏和辉煌。  相似文献   

2.
在各大媒体都将现代的七夕乞巧节冠以"中国情人节"的称号,各地在七夕时,也借情人节大搞各种文化活动的情况下,普通大众,尤其是现代年轻人都直接将七夕乞巧等同于情人节,除此之外,没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其实不然。岭南昔日的乞巧节兴盛程度为全国之最,广州市黄埔区的乞巧之风一直流行,当今时期继承和发扬乞巧民俗的村庄数量不少,故被评为"广东乞巧文化之乡"。以黄埔区乞巧节为例,探讨乞巧节的现代文化内涵,在新时期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功能,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文化进步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七夕节的习俗和传说都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今天的七夕节已经成为日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尽管起源于中国,日本的七夕传说却有着自己的特点。通过对中国和日本的七夕神话不同之处的比较,剖析其产生的不同原因,可以找出其所蕴含的不同的文化特性和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4.
一年一度的七夕就要到了。每年的2月14日西方情人节总是要和春节撞到一块,一般都不能和恋人一起度过,而七夕情人节则是一次很好的补偿机会。但七夕不同于西方情人节,它超越了玫瑰和巧克力,除了具有浪漫和时尚的元素之外,还具有深厚的中国本土文化底蕴。如果你在七夕那天还捧着大束玫瑰,在MM面前大献殷勤,就会显得万分不适宜。那么,在这个七夕,要如何打造自己100%情人造型?小编建议你从古诗词中寻找灵感!且看我们为你准备的七夕仿古礼物攻略。  相似文献   

5.
农历七月初七,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节。在浩瀚的联海中,有的对联与七夕相关,七夕节赏七夕对联,别有几分情趣。明末清初著名戏曲理论家李笠翁有一好友,名为宋建三。宋建三生于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所居之地名为"百花巷"。有一次,正值宋建三寿辰,李笠翁触景生情撰就一寿联,联云:"七夕是生辰,喜事业功名从心,处处带来天上巧;百花来寿域,羡玉树芝兰绕膝,人人占却眼前春。"联语道出了宋建三事业有成,家庭美满,都因占天时(出生七夕节)、地利(居住百花巷),可谓立意见巧,想象奇特,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6.
七夕乞巧东传日本后,先是在宫廷、贵族与文人之间以作诗和展示丝织品为核心举行"乞巧奠"的形式进行乞巧,至江户时代渐次渗入到庶民阶层,"乞巧奠"平民化。现代日本的"七夕祭"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乞巧的形式与内容得到了有效保护,但与传统相比发生了巨大变迁。七夕乞巧在日本的历史变迁与现代讲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节日在日本的传承与变迁状况,也对当今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传统节日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大题材。七夕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节日之一 ,历代吟咏七夕的诗作很多。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 ,又与中国早期的天文学知识和天体观念密切相关。伴随着乞巧、曝衣等风俗 ,汉代时七夕节大致形成。六朝时始出现大量吟咏七夕的诗歌 ,至唐宋发展到辉煌时期 ,诗作众多 ,主题多元化。至现代社会 ,七夕作为节日虽已不再流行 ,但七夕诗歌仍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勇 《淮海文汇》2006,(6):27-28
“找寻失落的东方爱情文明,打造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由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整合麾下12大频道。7大频率、3大报刊、报纸、网络.并特邀全国各大顶级媒体、专业公司联手合作、共同打造的文化盛事“七夕红豆·东方情人节”旱已落幕;而她给媒体人的启发却是长久的。其时,“相约七夕,夏日燃情”,形成了炎炎夏季一道特有的景观。纵观整个活动,以情为主线,通过“唱情”、“论情”、“征情”和“情会”,把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推向高潮,有力地弘扬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观众参与性、互动性强,贴近现实生活,营造出一次非同寻常的东方爱情盛宴,赋予了“七夕”这个传统节日新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9.
七夕节的民俗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郎织女传说在中国是个经典的民俗传说。但牛郎织女何时七夕相会即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何时合二为一在学术界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七夕节具有社会性别的确认、生殖崇拜、巩固家庭的稳定等功能。在社会转型期七夕节遭到冷遇有传统的断代、社会转型的影响、西方文化的冲击、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女性地位的提高以及民俗的自然变迁等原因。  相似文献   

10.
传统节日的演化与流变,既与内在的起源意义有关,也与后起的文化理想相连,二者的互动影响,成为传统节日不断变迁的动力结构。七夕节在当代的演变,最为重要的取向是情人节形态越来越典型。这种取向,与节日的起源意义和时代的文化理想都密切关联,尤其在文化交流深度开展的背景下,强势西方文化中的情人节观念巩固了这种取向。其主要动因在于,节日传统固有的爱情因素,崇尚个性情感的时代因素,西方情人节的文化交流因素,高度技术化的穿透性的大众传媒因素,商业资本因素,政府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夕文学作品中以“乞巧”为主题的所占不少,但其中以柳宗元《乞巧文》开创的“反乞巧”的主题,在七夕文学中也形成一个独特的系列。它们以七夕“乞巧”风俗为基础,批判世间的种种诡诈机巧,同时也与古代文人士大夫怀才不遇、官场失意的心理更加契合,衍生了一系列独特而又主题相同的七夕“乞巧”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2.
“找寻失落的东方爱情文明,打造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由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整合麾下12大频道、7大频率、3大报刊、报纸、网络,并特邀全国各大顶级媒体、专业公司联手合作、共同打造的文化盛事“七夕红豆·东方情人节”早已落幕;而她给媒体人的启发却是长久的。其时,“相约七夕,夏日燃情”,形成了炎炎夏季一道特有的景观。纵观整个活动,以情为主线,通过“唱情”、“论情”、“征情”和“情会”,把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推向高潮,有力地弘扬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观众参与性、互动性强,贴近现实生活,营造出一次非同寻常的东方爱情盛宴,赋予了“…  相似文献   

13.
"七夕"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浪漫的爱情传说寄托着美好的爱情理想。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协同百合网联合发起的"第一届北京相亲大会(海归专场)",和一些新海归的小型相亲会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在了今年"七夕"举办。  相似文献   

14.
春秋时期,民间出现了解放思想,男女两情相悦,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得以喜结良缘的婚姻模式.追求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因婚姻受阻,双方殉情.随着周天子权力的旁落,其地位发生动摇之际,又涌现出违犯天条、人神恋爱、婚姻自主的牛郎与织女之爱情故事.渊源于此而来的七夕·乞巧与中国情人节,把故事情节推入一个新高潮.  相似文献   

15.
对《红楼梦》中与乞巧节相关之乞巧、牛郎织女、七夕之针及七夕吉凶共四例节俗元素进行呈现与考证。前三者皆为七夕传统礼俗,且均为服务故事情节发展而设;惟第四十二回中将七月初七日定义为“不好”的日子,与昔时七夕官民皆欢之历史记载不符,实乃曹雪芹为承袭全书基调所作之艺术加工。  相似文献   

16.
许国华 《社区》2023,(16):63-63
过了湿滬滬的梅雨季,一转眼,就迎来了“坐看牵牛织女星”的七夕。很多人都知道,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若是说七夕节还是魁星节、晒物节、晒书节,恐怕就鲜为人知了。传说农历七月初七,是主文事的魁星的生日,故此民间称之为“魁星节”。又传,是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且又不过分炽热,是龙王爷的“晒鳞日”,民间百姓纷纷仿效,在这一天晒衣、晒物、晒棉被,所以又是民间的“晒物节”。  相似文献   

17.
豆芽知味     
叶轻驰 《社区》2012,(21):58
豆芽菜的历史颇为悠久,不过一直到宋代,才有人工培育豆芽菜的记录。《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七夕种豆芽的习俗。当时每逢农历七月七日,东京城里"以绿豆、小豆、小麦于瓷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农历七月七日是牛郎和  相似文献   

18.
围绕日本几部体系性的关于中国节日研究著作,以七夕部分为中心,对日本学者开展的中国节日研究状况进行考察。透过日本学者的研究视角、内容和方法,了解日本的中国节日研究历史和最新动态,从而了解日本学者在中国节日研究方面所做的贡献,以期为中国民俗学关于岁时节日的研究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是唐代林杰写的七夕风情诗《乞巧》。乞巧节俗反映了劳动人民向勤劳手巧的织女学习劳动技能的强烈愿望。但在闽南、台湾和广东的大部分地区民间,七夕独特的节俗却是有趣的保健习俗,而乞巧反不热闹。这是为何?《台湾风物志》载:“中原妇女有乞巧之习。但台湾不产棉,妇女少问红事,且此月恰为全年农事最忙时,故台湾人不重七夕。”但是,台湾民间却是传承了台胞重点祖居地的闽南地区的习俗,每年七夕尤重食疗保健。  相似文献   

20.
节日习俗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着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传统信仰,亦体现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过程。“七夕”,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一个有着鲜明特色和文化传统的民俗节日。它描绘着中日文化交流的轨迹,也反映了中日两国各自的传统信仰、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本文拟通过对中日两国“七夕”节日习俗的基本形态及其衍生过程的考察与分析,探讨日本民族对中国文化传承接受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