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白古风一卷,凡五十九首。这一组诗是后人辑录的,李白原来可能有“古风”这个名目,后人把同类型的作品加了进去,成为现在看到的规模。其实这类作品不只五十九首,王琦本《李太白文集》卷二十四之《效古》二首,《拟古》十二首、《感兴》八首、《寓言》三首、《感遇》四首,都和古风同类。《感兴》八首其四、其六、其七,分别是古风五十九首中其四十七、其二十七、其三十六之别稿;而五十九首其九,《河岳英灵集》题作《詠怀》;五十九首其八与其十六,缪本《李太白集》均题作《感寓》。这些诗属于同一类型是明显的。这类诗现存实有八十多首。葛立方《韵语阳秋》称“李太白古风两卷近七十篇”,可见宋时有的李诗本子,古风也不只五十九首。  相似文献   

2.
《古风》五十九首是李白的代表作,后人研究李白,很少不提到《古风》的。历代学者一致指出它是对阮籍《咏怀》和陈子昂《感遇》的继承,但对《古风》的评价却不尽相同。一些学者对《古风》备极推崇,如刘克庄说:“太自《古风》与陈子昂《感遇》之作笔力相上下,唐之诗人皆在下风”(王琦《李太白全集》引)。《唐宋诗醇》说:“白古风凡五十九首……其间指事深切,言情笃挚,缠绵往复,每多言外之旨……岂非风雅之嗣音、诗人之冠冕乎?”陈廷焯说:“李白一生大本领全在《古风》五十九首”(《白雨斋词话》)。这  相似文献   

3.
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曹邺、刘驾、罗隐、杜荀鹤、李山甫等寒士,以复古求新,有意与时风相左的自觉意识,将诗歌创作与衰微时代紧密相联,努力从汉乐府民歌和元白新乐府中汲取营养,将其浅俗范式运用于乐府古风及格律诗中。在浮艳绮靡时风中,独树尚俗写实之帜。其"俚俗"之风,上承元和而下启宋人,在唐史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文献的角度讨论了《旧杂譬喻经》的译者、版本和校勘等问题。笔者认为:(一)该经并非康僧会所译,应属于失译;(二)该经在梁代以前的版本已散佚,约在唐代形成一种带有"拾遗"性质、编辑较混乱的版本,今存本即是以唐本为"祖本"的;(三)据佛教类书校勘,今存各本《旧杂譬喻经》文字脱误情况颇为严重,应当重新整理。  相似文献   

5.
《文选》是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一个重要艺术渊源。具体地说,《古风》组诗在主题、风格、创作技巧等多个方面受到《文选》《古诗十九首》、阮籍《咏怀十七首》、左思《咏史八首》及郭璞《游仙诗七首》等的影响。藉此不难发现,李白和杜甫一样“熟精《文选》理”。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新格律诗史上,闻一多的《死水》、胡乔木的《仙鹤》、黄淮的《点之歌》是三首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由它们所代表的新格律诗创作呈现出四种基本形态:(一)整齐体;(二)参差体;(三)简明体;(四)长短句体。  相似文献   

7.
吾谨是明中期浙江著名文人,与何景明、郑善夫等友善,曾因诗学观不同与李梦阳书信论难,然其生平有多事不明。据郑善夫《少谷集》中《赠吾谨五首》,《祭吾惟可文》等诗文,结合二人吴中相会的时间,确定其生于成化十九年(1483),卒于正德十四年(1519)二月,终年37岁。经过对吾谨《与李空同论文书》与李梦阳《答吾谨书》的论述内容比对,李梦阳《空同集》中《与吴谨书》应为《与吾谨书》。根据吾谨《与李空同论文书》中"童子归,能道执事峻行清德,听之毛骨飒然增凉"等判断:李、吾之争发生在正德八年(1513)八月至正德九年(1514)二月间。  相似文献   

8.
《尚书·洪范》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政治哲学文献。它包含六个思想要点:(1)"洪范九畴"是王者治理天下的九条根本大法,在性质上与周初的"革命说"差别巨大;(2)"数"乃哲学观念,其中数序"初一""次五""次九"在含义上与起始畴、中心畴和目的畴相对应;(3)包含了五元关联性思维的萌芽,在"皇极"畴以外的其余八畴中都有所表现;(4)君王应当建立"中道",并以此施用政治权力;(5)王者具有圣性,其德行可以被神性的"天"所感应,并通过"庶征"展现出来;(6)从政治的角度构造了一个"生活世界"的系统。汉代的《洪范》学在天人感应的背景下大力阐发了五行灾异学说,夏侯始昌的《洪范五行传》及刘向、刘歆的相关解释最为重要,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宋代的《尚书》学以王安石和朱熹为代表。王氏极其重视"五行"畴,以为九畴的核心。朱熹则最重"皇极"畴,它是"君王通过正身而建立民可效法的至极至尽的准则"之义,由此批评了"大中"的训解。  相似文献   

9.
世传岳飞《满江红》词的真伪问题,再度引起了人们热烈的讨论。据研究,这首词最早见于明景泰六年(1455)袁纯所编之《精忠录》,后又见于最近发现的天顺二年(1459)立于汤阴岳庙的《满江红》词碑。这就以铁的证据,否定了王越伪作说,以及此词最早见于弘治十五年(1502)赵宽所书岳墳词碑说。明中叶以后,除阶编《岳集》,田汝成撰《西湖游览志》,以及后人增补《桯史》附录,也都收入这首词。为下文论述方便,兹将其全文照录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李白诗风,从总体上看,复古倾向较为明显。兼之他又有一些这方面的议论,故古今论言多以之为复古派或“以复古为革新”的诗人。《古风》其一即为常所征引的重要依据之一。 胡小石先生在《李杜诗之比较》一文中引孟綮《本事诗·高逸》载白:“(兴寄深徽)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之说而评之云:“这是他崇经的门面话,他所作以七言诗最好,五言次之,四言最坏。”实事求是,深中肯綮。继又引“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大我而谁(与)?”及《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数语,并联系李白现存的九百多首诗“古诗占十分之九以上,而内中且有一首只六句”的创作实况,说李白“是一位复古派的健将”,并以所引《古风》其一中语为李白“论诗的大主张”。  相似文献   

11.
编者说明一、《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十年总目录,是本刊1979年12月至1989年12月创刊十年来的目录。二、本总目的编排主要分以下七类:(一)政治;(二)哲学;(三)经济;(四)历史;(五)文学,艺术;(六)语言;(七)文化教育.三、条目以篇名、著(译)者、年份、期数为顺序,括号中黑点前面是年份(所示为公元,但19二字省略),黑点后面是该年的期数(其中有斜线的为两期合刊)。  相似文献   

12.
<正>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的一生是抗金志士的一生。他的充满斗争的生活道路,使他的词以反映社会重大政治问题为主要内容,大都写得慷慨激烈、沉重豪放,但他也写了好几首清新活泼、充满乡土气息的农村词,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首。“黄沙”,是指江西上饶的黄沙岭。据《上饶县志》载:“黄沙岭在县西四十里  相似文献   

13.
对清华简《尹诰》提出五项质疑:(一)与传世本《礼记·缁衣》所引《尹诰》文义不合太甚;(二)称呼混乱;(三)叙事内容与《尚书·汤誓》互相冲突;(四)"金玉"连用不应出于夏商之际;(五)与传世文献多有雷同,且夹杂后世语言。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将《九歌》与《九章》的体式进行对比,发现二者篇幅一短一长,体式一复杂多变一简单,其中"二湘"与"二司命"在篇幅、句式及押韵换韵等方面都相同或相似。因此,推测《九歌》既是据楚民间"九歌"的改创之词,又是倚"九歌"曲调而填写的歌词,即屈原《九歌》是据"九歌"的九支曲调填写的十一首诗歌;进而论证"倚声填词"之法并非起于唐宋或六朝,而是古已有之。  相似文献   

15.
补白(二则)     
(一)《旧唐书》卷一七三《李绅传》:“(长庆)二年二月,超拜中书舍人,内职如故。……时(李)德裕与牛僧孺俱有相望,德裕恩顾稍深。(李)逢吉欲用僧孺,惧绅与德裕沮于禁中。二年九月,出德裕为浙西观察使,乃用僧孺为平辜事。”(《旧唐书》)卷一七四《李德裕传》略同)  相似文献   

16.
唐刻《韦碑》与静南军节度韦君靖,唐史失载,史家多认为可补《唐书》之阙如."王文"首以"韦君靖乃东川一部将耳"等由,对其"节度使"身份提出质疑.本文据以考征、探索,印证韦君靖"都督带使持节兼军号"的节度身份,无可置疑.  相似文献   

17.
《沈园》(二首)是南宋诗人陆游最著名的爱情诗之一,是他对自己年轻时爱情岁月的文学回忆,寄托着对妻子唐琬的真挚情意。在《沈园》(二首)中,陆游通过多重的文学意象构建起自己心中的"沈园",将其升华为古典文学中经典的爱情境域。陆游笔下的"沈园"由三种文学意象相互交融而营构,即"时间"的沈园、"空间"的沈园和"诗意"的沈园,而"诗意"的沈园是陆游所建构的"沈园"这一爱情境域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全元散曲》收遗山十一首。其《人月圆》二首亦词亦曲,属变词为曲之作,《骤雨打新荷》是自制曲,其牌名《小圣乐》及对宋康伯可《大圣乐·初夏》的效仿,也属变宋词为散曲之作;其余《后庭花破子》二首、《喜春来》四首及残套二首皆属为当时俗曲作的歌词,与宋词的渊源关系较少或全无。商道、王恽等同牌散曲更接近原生态的民间俚曲,很有可能比遗山散曲出现得更早些。"变宋词为散曲始于遗山"之说不够妥当。  相似文献   

19.
《四明丛书.张苍水集》(四明本)的《月夜重登普陀山二首》,标题中有"重"字,意味着张苍水曾经两次登上普陀山。而1934年广东黄晦闻、邓秋牧编校之国学保存会刻本《张苍水集》(国学本)则无"重"字,意指"初登"。经笔者考析,当以国学本为是。  相似文献   

20.
甘露之变是关乎中晚唐政治格局之演变的重大政治事件,对当时士人心态造成重大的冲击和影响。与白居易等人的危时避祸、明哲保身的诗作相比,李商隐的有关诗作就显得比较特别。文章对李商隐的政治价值观念和知识学背景进行考察,以《有感二首》为依据,通过对其意义标志的分析,探寻李商隐直斥宦官的潜在精神取向,并从经验模式的角度考察了从《有感二首》到无题诗的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