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理论界有人提出通过降息来阻击热钱的观点,从现实经济条件下是否具备足够的降息空间和降息能否从经济利益上阻止热钱进入这两个方面提出了质疑,并得出在阻击热钱的过程中不宜以降息为手段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针对理论界有人提出通过降息来阻击热钱的观点,从现实经济条件下是否具备足够的降息空间和降息能否从经济利益上阻止热钱进入这两个方面提出了质疑,并得出在阻击热钱的过程中不宜以降息为手段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美国为了应对经济紧缩,继续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会给全球经济稳定带来负面影响。美元贬值抑制中国出口,同时形成输入性通货膨胀,给中国持续的物价上涨雪上加霜;大量套利的短期资本进入给中国资本市场甚至实体经济带来冲击。因而,在阻击热钱大量涌入的同时,实施金融创新,对流入的热钱应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4.
利用外汇储备调整增加额、贸易顺差额、FDI、外债以及隐藏其中的热钱,结合分布滞后模型对热钱的月度流入规模进行了估算,采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对影响热钱流入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热钱的流入规模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且资本市场收益率是影响热钱流入的主要因素;利率和房地产市场对热钱的影响相对较小。最后从法律、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我国采取降息政策的经济背景及原因,分析几次降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提出要发挥降息刺激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出台其他相应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内的房地产、股票市场价格高涨,大量热钱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由于热钱流动具有较大的波动性,给我国的经济造成极大危害,并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针对热钱流入中国途径、危害等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  相似文献   

7.
降息是一个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手段之一。1999年6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针对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再次降息,试图扩大投资和刺激消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降息对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正效应,也有其负效应。论文主要就本次降息的原因,降息的正效应及如何减少负效应的影响进行了简明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宏观经济因素对保险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自1996年以来,中国经济政策导向已由治理通货膨胀转向刺激需求,三年多来,央行七次降息,对保险业的影响巨大。本文主要探讨降息对寿险业的影响,分析了降息引发的寿险业变革的原因,并就转型期寿险市场的有效启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热钱的流入加剧了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和投机性,经济表现虚假繁荣,迫使中国央行被动增加货币投放,不仅抵消了货币政策的效应,还增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而国际热钱的流出则会给中国经济与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当逐利的条件消失,热钱会连本带利回到境外,极容易诱发金融市场的动荡,加大中国金融风险。本研究改进和修正了热钱流入规模回归模型,构建了自适应预期模型,利用1995~2009年的年度数据对热钱规模进行最小二乘估计,认为资本市场对热钱规模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中国应该加强资本市场的监管,防止股票市场泡沫化;放开资本项目步伐应谨慎,资本管制是应对国际热钱投机的屏障;对资本利得征收所得税与托宾税,形成抑制国际热钱进入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国际收支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一直存在着资本外逃现象,且数额巨大,问题严重,而投机性"热钱"流入的结果仍然是资本外逃.资本外逃和"热钱"流入严重扰乱我国经济秩序,危害我国经济健康运行,因此,防范资本外逃和"热钱"流入已为我国经济和法制建设同时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热钱流入中国动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钱在历次金融危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成为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在中国深入改革开放的制度环境下,热钱在中国的流动日增,为深入分析其动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热钱流入动因的假设,并使用ARMA模型,针对流入中国的热钱在套利、套汇、套价三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表明,套利和套汇是导致中国热钱流入规模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而来自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套价因素影响并不显著。为此,提出应从疏导资本流入流出渠道、改善资本管制、改革外汇管理体系和监督预警体系,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方面加强对热钱的监管。  相似文献   

12.
以现金为标的物的出资形式,一般认为是最完善的出资形式。然而,即使在这种出资形式中,也存在着需要深入展开讨论的地方,其中尤以能否以需承担公法责任的现金和能否以借贷方式进行出资等问题,争论颇多。文章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3.
产出和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响应程度和时滞取决于货币政策规则,在非紧刹车或急扭转情况下,利率规则比货币供应量规则更为有效;在技术冲击和政府支出冲击下,利率规则能使实体经济平滑地趋于稳态水平,而货币供应量规则需经历多轮周期性调整后才能趋于稳态水平;同时,运用利率规则的社会福利损失显著低于运用货币供应量规则的社会福利损失。因此利率规则显著优于货币供应量规则。  相似文献   

14.
从定金罚则看,我国现行民事立法中的定金为违约定金,其担保债权实现的作用十分有限。不仅如此,比较定金罚则的安全价值与其所产生的低效率、不公平、损害自由等负价值,现行定金制度功不掩过。要解决这一问题,在《合同法》修订之前,应通过法律解释方法,引入经济胁迫概念,允许当事人撤销部分明显不公的定金合同;并运用目的性扩张方法,填补立法趣旨不适合型漏洞,亦即:将《合同法》第114条对违约金的规定扩张到定金上,允许法院等干预定金数额。当然,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还是废除定金罚则,变违约定金为解约定金。  相似文献   

15.
针对近年来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导致的热钱流入,首先分析了热钱流入的原因,之后从贸易渠道、经常转移和虚假投资三个方面分析了热钱流入境内的途径,接着利用货币当局国外资产变动额数据估算了2003-2007年流入境内的热钱规模,最后讨论了热钱流入境内的影响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利率政策对我国股市股票交易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率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的调整将会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影响股票市场.我国中央银行从1996年起至今共进行了8次降息.通过对八次降息的研究表明,利率调整对我国股市的股票交易量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这一时滞期约为15--30日之间;同时利率调整的单独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自2002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净误差与遗漏"项由负变正以来,热钱开始大规模流入我国,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有序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2011年12月份中国外汇储备为31811.48亿美元,较10月份32737.96亿美元,环比下降926.48亿美元,这是自9月份下降以来出现的第三次月度下降。外汇储备下降、外汇占款下降,以及人民币单边看涨转为贬值预期,均与热钱流出有关。本文从热钱规模入手,用图表论证了热钱有流出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热钱流出的原因及潜在风险,最后提出了应对热钱流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热钱入境的特殊动因与潜在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总结境外热钱入境动因文献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人民币升值只是热钱入境的导火索,真正的动因在于追求股市、房地产等资产市场的高利润。大量文献证明,目前我国热钱规模非常庞大。大规模境外热钱涌入将给中国股市和楼市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为减少风险,应该对热钱进行引导,并且要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