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班组建设是现代企业采用的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一种管理方法,它有利于提高班组的生产力,从而备受企业推崇。目前,抽水蓄能电站作为有别于传统火力发电的新型发电企业,在班组建设方面属于刚起步阶段。抽水蓄能行业的班组建设基本上无经验可以借鉴,另外班组人员配备较少等原因,使得抽水蓄能电站的班组建设体现着自己的特点。泰山抽水蓄能电站运行分场班组建设借鉴了火电厂的一些经验,结合了抽水蓄能电站的特点,体现了泰山抽水蓄能电站的企业文化,经验总结等,对班组建设进行了创新,为今后的抽水蓄能电站的班组建设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2011年我国30个省份(西藏除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算,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对消费、投资和外向型经济以及经济结构都具有积极正向推动作用,按由强到弱依次为投资、消费、外向型经济以及经济结构,并且新型城镇化对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增长效应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大学城开发、建设对城市和地区经济产生的效应包括土地补偿效应、消费拉动效应、投资乘数效应、人文扩散效应,以及环境生态效应.大学城经济效应的发展趋势表现为:补偿效应逐步下降、趋于消失;乘数效应先升后降、缓慢消退;消费效应逐年增加、持续作用;人文效应缓慢释放、加速扩散;环境生态效应先降后升、长期释放.因此,应理性看待我国大学城的开发建设,建立科学的投融资模式,发挥大学城的文化先导作用,建立开发大学城建设的长效动态机制.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黑龙江省消费、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选取1990—2009年相应统计数据作为样本,原始数据表明,黑龙江省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稳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快速提升,所占比重明显偏高。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投资和经济增长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居民消费的直接拉动作用在统计上并不显著,间接拉动作用较显著。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的平滑值约在0.61左右波动,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的平滑值约在0.23左右波动。应注重扩大消费需求,形成消费、投资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进而促进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弹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效应进行了经验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围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并没能带来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张,近年来,投资的就业拉动效应较小且明显趋于减弱。从结构的层面看,在三次产业中,第二、第三产业投资具有显著的就业拉动效应;而在城乡各类经济中,城镇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则更有利于促进就业。从各类形式的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贡献度看,建筑安装工程投资与设备购置投资都具有明显的就业拉动效应。  相似文献   

6.
实践表明 ,居民消费需求力度决定经济增长速度。长期以来 ,我国居民消费率和消费倾向偏低 ,对我国经济增长缺乏需求拉动 ;必须把适当提高居民消费率和消费倾向作为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 ,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在保持投资适当增长的同时 ,促使消费需求增长快于投资增长 ,改变我国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发展格局 ,要采取提高居民消费率的各项政策措施 ,刺激居民消费、鼓励居民消费、增加居民消费 ,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  相似文献   

7.
西电东送对西部经济发展影响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电东送是国家在西部大开发展战略决策中的重要部署,其目的不仅是实现全国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是为西部提供发展的契机,加强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西部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本文以西电重要的输出省份贵州省为例,研究分析西电项目的建设对西部输出省份的投资、产出、相关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的利弊影响。文章利用历年的数据,采用投入产出模型等定量的分析方法,发现西电工程对贵州省的投资、产出相关产业发展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但同时也给西部带来了污染和能耗增加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关联性.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正效应和负效应.以山东省为例,尝试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人口老龄化的区域经济效应进行定量评估的结果发现:目前阶段,人口老龄化对山东省各地级市的劳动力资源供给影响效应较小;人口老龄化带来养老金和医疗费用支出的增加对区域经济发展有-0.24个单位的负效应,而老年人口消费支出对区域经济发展有0.77个单位的正效应,由此可见,当前阶段人口老龄化不会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但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减速效应;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其经济负效应将会越来越明显,这就意味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度将会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第三大外商直接投资接受国.实践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经济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等方面.外国资本通过投资我国现代制造业产生了效益,提高了资本密集程度和劳动生产率,也是我国工业化的催化剂.本文通过建立用外商直接投资将技术进步内生化的增长模型,定量测算了我国FDI的技术进步效应.  相似文献   

10.
重庆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发展对城市经济增长产生诸多积极推动作用.从直接带动效应来看,轨道交通建设提高了地区生产总值(GDP),促进了城市就业水平,优化了城市空间结构;从间接带动效应来看,大规模的轨道交通建设拉动了相关产业链发展,形成旺盛的投资与消费需求,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其经济辐射效应促进了城市商贸业、餐饮业及旅游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通过投资乘数效应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经济增长水平.  相似文献   

11.
在后危机时代,各国经济发展缓慢,外部需求普遍减弱,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内部需求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Archibald(1967)提出的地区消费法,可从行业角度探索居民对本地产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同时结合居民的边际收入效应,计算出各个行业的乘数效应,从而探索扩大内需的对策。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链较长的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乘数效应明显,而产业链相对较短的资源依赖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乘数效应较弱。  相似文献   

12.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对总部所在中心城市的经济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它通过税收贡献效应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为所在地区带来丰厚的税收回报;通过产业乘数效应扩大所在区域的经济总量,提升第三产业结构水平;通过消费带动作用,刺激需求;通过劳动就业效应,不仅增加就业机会,同时提升就业结构,增加高智力就业;通过社会资本效应,改善区域形象,提升区域品牌。  相似文献   

13.
从定量角度,采用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城市化与居民消费、投资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城市化的需求潜力与效应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与投资、消费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城市化是消费、投资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城市化短期内对消费和投资产生波动性影响且作用较小,但长期却能够通过需求累积效应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最终需求的经济和碳排放乘数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2002—2010年三地区中消费的增加值区域内乘数最大而碳排放乘数几乎都是最小,出口的增加值区域内乘数最小,调出中间品的碳排放区域内乘数最大;资本形成以及调出中间品具有相对较大的增加值和碳排放溢出乘数,农林牧渔业及大部分服务业部门的区域内增加值乘数较大而碳排放乘数较小,增加值溢出乘数较大的部门多属于制造业,碳排放溢出乘数较大的部门多为能源密集型部门.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的比重、调整出口结构、改善能源密集型部门的碳排放效率、提升各地区之间的服务业贸易往来,是促进长江经济带低碳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识别和评估电力需求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开展科学的电力行业发展规划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限于数据可得性和研究维度,温度变化这一关键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仍有待拓展。基于气象数据库,利用降温度日数和升温度日数指标构建方法,测算2000-2014年中国255个城市的温度变化情况,并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考察温度变化指标对中国城市电力需求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温度变化指标中降温度日数的增加将显著提高城市全社会用电量,若城市年降温度日数每增加1℃,城市全社会用电量则将增加2.33万千瓦时,城市地区生产总值也因此将增加17.07万元;(2)从电力需求结构来看,降温度日数和升温度日数的增加均将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而仅有降温度日数的增加将显著提高工业用电量;(3)温度变化和电力需求的关系受到经济增长水平、地理位置和季节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经典ELES模型为基础,通过构建信息消费函数,从信息消费水平和信息消费结构两个层次对2001—2011年间江苏省城镇和农村地区的信息消费变迁及城乡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显示:信息消费作为新的消费增长点,在城镇和农村都已成为最具潜力的消费领域;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水平差距大且都呈增长趋势;对比城乡的信息消费函数发现,城镇的基础信息消费为正值,农村的基础信息消费为负值;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和需求收入弹性均小于农村居民。这表明城乡的信息消费处于不同的消费周期,城镇居民对信息的依赖更高,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则对收入更为敏感,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对信息消费差距有乘数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本文不同意那种基于人口红利消失和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解释。目前的担心是,我国经济已经处于通货收缩过程,有效需求的减少将导致当期生产过剩和产能过剩的进一步增加。本文认为,我国仍处在人口红利收获期,目前的增速下降与2002-2012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是同一关键驱动因素导致的。房地产投资变化及其乘数效应是拉动中国经济走出1997-2001年通货收缩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引擎,2002-2014年新增 GDP 的63%是新增房地产投资的贡献,同时又是推动当前经济增速下滑的主要驱动力量;另外,资源的"空间错配"和政府强化行政权力对资源配置的干预,降低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正确的增速下降原因判断对于合理的应对选择至关重要。正确的应对选择应当是:调整严控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政策,使大都市区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通过进一步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和打破垄断来激发市场活力。  相似文献   

18.
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是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手段。采用有序概率模型,以河南部分地区为调查对象,利用数据分析农村流通体系的各个指标对农民消费意愿及消费热情的影响。模型的计量分析表明,当前农民消费需求难以有效启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农村流通体系的不完善,应高度重视我国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新型流通业态、健全农村物流系统、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农村的流通服务、构建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等有效手段,最终促进农民消费。  相似文献   

19.
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源。回归分析表明,政府财政对农业的各项支出提高了我国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进了农村消费的增长,农村消费需求与GDP增长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已经成为限制农村消费的最大障碍,农村生活消费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恩格尔系数较高,教育、医疗、社保、文化消费等方面欠账太多,政府财政支农支出不足已成为影响农村消费需求增长的瓶颈。新农村建设财政支出从生产资料需求与生活资料需求两个方面,对刺激我国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提供了契机。一是增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建立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突出财政支农重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三是运用财政与金融手段,促进农村消费增长;四是调整农村消费品的供给结构,完善农村商品销售服务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