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语言哲学的研究中 ,指称论是流传甚广、影响极大的一种意义理论。 2 0世纪西方语言哲学的兴起 ,使语言的研究成为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意义理论是语言哲学的核心内容。研究语词或语句的意义就是研究语言(思想 )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在现代西方哲学中 ,哲学家对这个问题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他们提出了指称论、观念论、功用论、行为论、语义论、意向论等等不同的分类。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指称论的基本思想是 :名称是通过指示或指称外部世界中的事物或事实而具有意义 ,一个名称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示或指称的对象 ,或者是表达式…  相似文献   

2.
指称(Reference/Deixis),也叫指示,是哲学、语言学都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语用学中指称的研究范围过窄,只讨论话语和其发生的语境相联系,切断了话语与更广阔对象客观世界的关系。指称研究需要在借鉴其哲学含义基础上扩大在语用学领域的范围,在语言学层面上讨论它的属性与范围。语用学中的"指称"是连接语言符号和具体话语的途径,语言符号通过指称对象构建了实际的话语系列。指称对象包含了言语行为结构和认知世界对象两个角度的分析,指称问题至少应该从指称形式和指称方式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意义与指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语言哲学的研究中,指称论是一种流传甚广的意义理论。意义与指称的关系相当复杂,它不仅涉及指称与实在的关系问题,而且还涉及意义与实在的关系问题。强调指称与意义一致性的人往往将指称理论等同于意义理论,主张所谓的意义指称论;强调指称与意义有区别的人则反对在名称与对象之间寻求——对应的关系,主张意义的非指称论。尽管如此,意义与指称关系的复杂性并不是指称论和非指称论所能完全概括的,应该加以综合性地思考,才有可能依照它们关系的本来面目认识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4.
指称和意义问题是语言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问题。这是因为,语言是思维和存在之间的普遍中介。指称与意义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在语言哲学内的具体体现。它要解决语言、思维、实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能够说明以语盲形式表达的知识体系何以能够揭示外部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因此,深入研究指称和意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人们对知识客观性的理解。在这里,我们主要就指称和意义的相互关系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5.
鲍文 《兰州学刊》2009,(12):166-168
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是意义理论。文章从指称与表达式、意向性授予活动和意向性充实活动等方面讨论胡塞尔意义理论的核心主旨,指出胡塞尔的语言哲学思想揭示了意识和语言表达的意向性本质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语言哲学中,占有统治地位的指称观念与纯粹语义学的指称观念是对立的。所谓的传统指称观念,也可以称之为形而上学指称观念,其核心是认定指称性语言表达意指语言外世界中的对象。江怡教授认为《语言.意义.指称——自主的意义与实在》一书误读了语言哲学传统,那是因为传统的指称观念并不是书中所说的形而上学指称观念,而多少接近于纯粹语义学指称观念。但是,实际上分析哲学传统的主流倾向是肯定形而上学指称观念的,这个观念过去一直主导着语言与世界关系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理论界》2017,(10)
专名问题在语言哲学和逻辑哲学研究中一直处在重要地位。专名理论通常分为摹状词理论和严格指示词理论,二者的最主要分歧在于确定专名的指称对象的方式不同。名称的描述理论认为专名在确定指称时需要通过借助摹状词,传统描述理论哲学家也意识到确定名称所借助的摹状词因人而异,这样可能会造成指称失败。而以克里普克为代表的直接指称理论认为专名是严格的指示词,描述性的反事实状况不能造成专名指称的不同。专名具有严格性。与此相伴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个体的跨界同一性问题。这两个问题的探讨都离不开对可能世界理论的理解。本文从可能世界这一概念出发,深入探讨专名的严格性问题,并从逻辑角度阐述专名严格性的必要性,最后阐述专名的严格性与个体跨界同一性问题密切相关,对专名作严格性的理解可以直接解释个体跨界同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量词是现代逻辑的关键性概念,对量词的解释既是现代逻辑、也是现代哲学的重要问题。首先,现代逻辑中的量词在本质上是一个二阶函数,量词的这种特点克服了传统逻辑量词的局限性,并使得现代逻辑的语言处理能力大为增强,但同时也使得对量词的语义解释涉及了很多概念和理论。其次,两种对量词的解释方案——指称量化和替换量化,它们的不同特点造成了不同的逻辑后果和哲学后果。最后,量词成为分析诸如真、指称以及本体论这些哲学概念的核心概念,逻辑也为哲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研究语词与实在间关系的指称理论在语言哲学研究中一直处于根本性的核心地位。该理论的发展透视出从语义逻辑向语用、心理意向演变的特征。意向性的引入使得指称变为一种人们使用语言来指涉客观对象或者事态所形成的意向关系。意向性指称论将语言、客观世界和心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心灵角度来考察语言的指称,摆脱了语义二值逻辑的束缚,实现了心灵哲学与语言哲学的有机结合,揭示了从语形、语义、语用相结合来研究指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孙杨 《北方论丛》2016,(5):59-65
指称问题研究之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在既有的分析范式——主要是就“语言”来看问题——中并未穷尽,“指称何以可能”的问题还有待于进入哲学探究的视野.澄清指称问题的发生机制,即指称问题缘于由语词与所指构成的指称之抽象二元对立结构,不仅有助于我们在理论层面上重新审视指称问题,也能在相当程度上使人们得以避免在生存实践领域囿于指称的抽象二元对立结构而可能导致的一系列后果.  相似文献   

11.
骆长捷 《北方论丛》2011,(1):129-133
关于重大哲学问题所产生的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争论在哲学史上屡见不鲜。随着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的兴起,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争论也出现了"语言学转向"。近年来,一种"准实在论"观点悄然兴起。这种准实在论试图在综合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优点的同时,避免双方所面临的问题。这一新的理论引起英美学界的广泛关注:它一方面招致了一些批评和反驳,另一方面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拥护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
西方语言哲学指称论、观念论、行为论、使用论分别对语言的意义进行了不同的阐释,虽然还存在着局限和偏颇之处,但这些理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语言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哲学中,关于”实在”的问题是讨论最多的内容之一,可以说,关于实在问题的讨论是了解西方哲学发展的一根主线,它既是贯穿西方哲学发展的线索,又是产生新问题的基础。关于实在问题的讨论可按照西方哲学的发展阶段归纳为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既有各自的侧重点,又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而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的不同研究方法和所研究的不同问题,也都有内在的逻辑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无论作为哲学的基础理论,还是作为不同的哲学学派,都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对于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的嬗变而言,"语言转向"无疑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基本话题,但目前我国学界对于该概念的认识却是含糊不清的。事实上,这一时期西方文论中发生的"语言转向"包括两方面——语言学和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转向,二者在知识背景、理论旨趣上的有着显著区别,语言学意义上的转向重在审美的语言形式,而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转向注重语言活动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达米特与哈贝马斯分别是英美分析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各自表现出了英美分析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思想的本质特征.他们在哲学思想上存在的分歧主要表现为研究形而上学的具体内容及意义理论的策略和目的方面的不同.虽然存在分歧,但两者在哲学思想上更多展现出了坚持语言学转向和反对语义抽象化、坚守语言哲学策略解决形而上及坚持语言意义可理解性、可交流性三个方面的相通之处.正是两者存在的共性与相通之处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英美分析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融合与对话的可能.语言的语用学和社会生活实践可作为英美分析哲学和欧洲大陆哲学融合与对话的两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哲学观的人本特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主体间性哲学观强调以人为中心来审视人的存在方式;第二,主体间性哲学观关注人的社会属性与社会价值;第三,主体间性哲学观彰显人的道德与伦理;第四,主体间性哲学观重视人的发展。要领会和运用以人为本的主体间性思想,尤其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活动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引领主体间性哲学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蔡曙山 《学术界》2001,(1):16-27
本文回顾百年哲学最重大的变革语言转向,分析语言转向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语言转向后哲学、逻辑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趋势,阐明数字化是语言转向在当前新的表现形式,提醒哲学家要充分关注数字化引起哲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概念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克里普克提出了一种新的名称理论,认为名称是指示词,只有所指,没有涵义,这一理论是对罗素等人的传统指称理论的巨大挑战.此外,他提出关于可能世界和必然性的学说,严格区别了必然与偶然、先验与后验这两对范畴,这是对分析哲学传统的一次重大的突破,为模态逻辑语义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克里普克的语言哲学不仅为逻辑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领域,还促进了科学实在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无疑为当代哲学的繁荣开了先声。近现代西方“本体论”学说大体上经历了生存论、科学实在论、语言本体论、社会本体论等多种以旧换新的尝试。这些学说一方面具有“拒斥形而上学”的鲜明特征,但也存在着内在的不彻底性;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形而上学”似乎是永远绕不过去的“阴影”,力图开辟新型的“本体论”学说。当代哲学更是呈现出重新肯定“形而上学”,有“本体论”复兴的趋势,当然,现时代的“本体论”之恢复,不再是建立在同一性的思维平台上,而是遵循着合理性、非实体性、变易性、建构性、悖论性等新原则。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研究的前瞻性反思与建设性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永富 《河北学刊》2005,25(2):31-36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认识,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关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与发展。 已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研究主要存在三方面的缺陷:在研究内容上,忽视了对哲学观本身的一些深层理论问题的进一步追 究;在研究方法上,往往缺乏哲学自身的论证方式,忽视了从"没有分歧的方面"入手、从上位问题入手、从形式化标准入手、从语 言实践入手来研究讨论,往往只是在同一层次上各自陈述各自的看法,缺乏真正的实质性对话;在研究成果上,还没能实现哲学 观的研究与哲学理论本身的研究在逻辑上的衔接。因此,"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来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曾经 是而且至今仍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