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今文《尚书》作为文献语言的源头语言材料,语料价值无可替代。形容词在汉语实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形容词的词义发展和通假可以引起词的虚化,探讨今文《尚书》形容词虚化的原因和原则,对上古汉语虚化的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语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钱宗武教授的《今文尚书语法研究》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全面研究今文《尚书》语法系统的著作。作者在科学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指导下,对今文《尚书》的种种语言现象作了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其主要特点是:注重共时的描写与历时的考察相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统计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新著语料翔实,多有创见,启人深思。  相似文献   

3.
词义究竟是如何引申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词义引申是人们借用代表甲事物的词去表示乙事物,从而使代表甲事物的词产生新的意义的一种现象。词义引申的心理基础是人的相似联想和关系联想,基本方法是借喻和借代。在古代汉语中,借代的方法更为常用。  相似文献   

4.
词义引申和修辞借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修辞上的借代方式能使词义引中,少数学者从理论上已经提到过。本文着重从实际语言材料出发,在这些方面比较详细地加以分类举例叙述。暂时分为十三大类,所在、材料、特征、状态、性质、功用、工具、原因与结果、全体与部分、普通与特定等借代方式都能使词义引申。在有的大类下细分小类,例如,把以所在借代方式引中词义细分为三小类,有的大类下把语法词类和修辞手段结合起来细分种种情况的词义引申。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今文《尚书》的指示代词作了穷尽性的统计分析。研究表明 ,今文《尚书》中 ,只有近指代词 ,没有远指代词。近指代词中 ,常见的主要有 2个 :“时”、“兹”。大部分指示代词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部分代词的用法和古文《尚书》差别很大 ,由此可以看出古文《尚书》之伪  相似文献   

6.
借代是最重要的修辞格之一,它与词在修辞上的借代用法不同。二者的区分一直是修辞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也成为目前修辞学、语义学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词义的引申变化、借代发展为借代义的条件等方面出发举大量例子阐述二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一、词义比喻引申和借代引申 蒸:君 《释诂》:烝,君也。 这是通过比喻的方式,进行词义的训释。二者本来在词义上各不相干,分属两个词,两个词义系统。烝,《说文》:“火气上行也。从火。”这是烝的本义。《说文》:“君,尊也”。《仪礼·丧服》传云:“君,至尊也。”郑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君,早期意义是指那些地位高的帝王卿相侯。这些位高者,通常是众多人  相似文献   

8.
王船山的《说文广义》首次以专著形式研究词义引申。其词义的注释方法、体例和所用术语都与《说文解字注》有诸多相似,关于词义引申规律的论述,二者也所见略同。鉴于《说文广义》在词义引申理论及方法上的创见,语言学界应将之纳入汉语史并确立其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名动兼类的词一部分是由动词义引申出名词义,另一部分是由名词义引申出动词义。分类的依据有,前人的解说,明确的书证,后人的研究发现,适当的推论。这项工作是词义理解与有关语法问题的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 词义的演变,传统上有所谓引申的说法,现代有扩大、缩小和转移的说法。其实二者并不矛盾,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上来谈问题的——引申是就词义演变的途径而言的,而扩大、缩小和转移又是就词义演变的结果而言的。所谓词义的扩大,是指变化后的词义比原来的词义所反映的事物范围扩大了。“皮”,本义指兽皮(人皮用“肤”),《尚书·禹贡》:“岛夷皮服”。《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后引申为既指动物的皮,又指人皮。“肉”原指兽  相似文献   

11.
从上古汉语词义学角度研究上古文献的写成时代,同时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词语、词义作综合比较,会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据此研究《尚书》中的《尧典》,其大部分词语和词义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么《尧典》也应该写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2.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主要记言;《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专门记事。《尚书》所记之言虽然“佶屈聱牙”,但能围绕中心,分明层次,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春秋》所记之事虽然极其简略,但初步确立了叙事散文的基本规范,叙事系统、严谨,坚持道德原则。而且,《尚书》有许多作品在记言中有叙事成分,亦有以叙事为主的作品。其叙事能根据事情发展的先后次序,条理清晰,首尾完整,富有表现力。《春秋》虽然专门叙事,但在语言运用上的艺术原则和艺术技巧却十分突出,文字表达比《尚书》有明显进步。它们不仅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两大源头,而且也是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  相似文献   

13.
高邮王氏的家学,以《尚书》研究为其发端。考证《尚书》文字,不是拿不同版本来互校,而是以小学为依据,判以义理之是非。解读《尚书》经义,没有采用传统的注疏或章句的方式,申述成说,而是针对前人的误释,另立新说。研究《尚书》虚词,除了分析句式,以例求义而外,因声求义之法随处可见。王氏能够超越前人,原因无他,在于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今文《尚书·微子》中一则句读的传统解释,提出不同见解,以充分的证据论证了“狂”字当作“往”,使文义豁然开朗。本文同时也解释了古文《尚书》同句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郑玄《古文尚书注》亡佚,现存辑本主要有五种,其中《郑氏古文尚书证讹》是清代李调元纂辑并付梓刻印的一部《古文尚书》注本。《证讹》在引用字书解释字词、兼采诸说解释句读、据己学识解释名物、比勘他书校脱讹误方面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伏生《尚书大传》流传至明朝,已经亡逸,清代为之搜罗辑佚者,多达十余家,成果颇可观。然清末湖湘学者王闿运不满意于前人之成绩,遂以雅雨堂、陈寿祺二本参校,并增补郑玄之注,以成《尚书大传补注》一书。王校于二家各有所取,并不专主一家,或兼弃二家,独出一己之见。由于此书纂著之目的,即是用作书院讲授之教本,故极为简明扼要,并不繁冗,实为初习者极佳之入门之作。而王氏另辟补注之举,则异于前人,此则有助于研读《大传》之理解。  相似文献   

17.
张九成《无垢尚书详说》今可辑佚18万余字,据此可探其解《书》体例、方法及思想。张氏相信《书序》为孔子所作,并据此以探究《尚书》之微言大义。其《文集》之《书传统论》综论各篇之主旨,《尚书详说》多据《统论》展开论述,二者相互映照,成为一体。张氏解经常据一字推衍义理,又好以后世史实解经,乃宋学解经之典型。在训释上虽同义词亦强生分别,多承王安石解经余习。解经中杂佛老思想、天人感应之说及对现实政治的激烈批判。  相似文献   

18.
一词多义现象在语言中普遍存在。它是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又互相关联的意义。利用原型范畴理论、认知隐喻和转喻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认为一个词的多个义项是从原型义项演变而来的,并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家族相似性,同时又表现出不同度的原型义项身份;词义延伸又主要通过转喻和隐喻的认知思维结构,即转喻的邻近性和隐喻的相似性思维特征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转喻作为主要认知机制之一,具有邻近性、凸显性和认知可及性等重要特征,为词义拓展提供理据和认知通道。词义通常由概念义、多面义和微型义组成,其中前者是词汇的固有义,后两者是词汇的语境特指义。在转喻机制作用下,词义拓展可呈现出以下几种方式:概念义转指多面义、概念义转指微型义以及概念义转指概念义。通过论述,进一步印证了转喻本质上是概念性的,更是意义拓展最基础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