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3 毫秒
1.
20世纪经典散文的书写者几乎都具有多重和“他者”的文学身份。从身份的角度嵌入散文研究,是从90年代“学者散文”研究开始的。“秋雨散文”创造了散文阅读史上的“巅峰时刻”,与其“公共话题”的选定、融入文化历史与人物形象的文学语境以及精美典雅的激情话语密切相关;同具有学者身份,钱钟书和鲁迅的散文作为20世纪的散文经典,具有学者与小说家的双重身份特质,而“秋雨散文”在提升读者的文化品味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它不仅是一种崭新的时间经验,也是一种鲜明的空间体验。20世纪80年代散文以空间叙事的形式表现了特定历史阶段的空间体验,这种空间叙事蕴含了丰富而又独特的内涵,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时代气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成就,尤其是以战场与牛棚、广场与工地、乡土与山野等为代表的空间叙事表征了社会主义现代性。从形式方面来说,20世纪80年代散文的空间叙事运用了历史化、政治化和美学化等方法,使20世纪80年代散文的历史精神、政治意识和美学精神,始终洋溢着对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想象与追求。总之,社会主义现代性是20世纪80年代散文空间叙事的总体性内涵。  相似文献   

3.
吴组缃 2 0世纪 30年代的散文创作运用了“小说家笔法”,主要表现为 :主题的时代性、严肃性和深刻性 ;以人物为中心 ,人物描写生动传神 ;气氛的渲染恰如其分 ;语言平实自然 ,运用人物对话、独白等等。从中国现代散文的文体和风格发展变化看 ,吴组缃 2 0世纪 30年代的散文不仅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借鉴意义 ,而且在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出现了大量的游记散文选本和登载游记散文的刊物、报纸副刊,在细细品读之下,发现了游记散文创作中存在的若干缺失,本文主要就游记散文的矫揉装束之态、人格力量孱弱和"边界望乡"之险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散文研究存在误解、争议和偏见,散文文体的独特性和价值性被低估,其原因在于散文自身的宽泛性、外部的时代性等。新世纪的散文研究要走向深入和阔大,散文研究者要建立现代意识的散文批评视野,在建构散文理论话语时要注意中西理论的圆融与自洽,还要与整个学科的建设相结合。由此,散文的文体问题,也还有巨大的研究空间,学术界需要不断开拓散文的研究领域,建立良性健康的散文评价标准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20世纪90年代散文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 90年代出现了一股“散文热” ,其主要标志和特点为 :散文队伍发展壮大 ,散文流派异彩纷呈 ;散文更贴近生活 ,更关注人生 ,更强调表现主体意识 ;散文理论探讨、争鸣十分活跃。但也有不足之处 :散文创作存在“泡沫”现象、“缺钙”现象、散文理论存在薄弱现象。 2 1世纪散文发展趋势 :“散文热”将会持续 ,“网络散文”将迅猛发展 ,散文与高科技的结合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范培松教授是国内著名的散文史家.进入21世纪先后出版了<中国散文批评史>和<中国散文史>,合计150万字.本文结合著者的治史实践和学界散文研究的实际,对散文治史的态度、学养积累、散文史观的确立和散文史书写中的宏观把握和微观处理等.做了对话式的探讨和说明.  相似文献   

8.
思果散文论     
文章全面论述了思果散文的艺术风格,认为思果对传统的传承和观念的开放影响了他的散文创作,他的散文自然清畅、凝练纯朴,在20世纪华文散文界中具有重要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9.
现在,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众的“自说自话”式的述史方式在20世纪中国散文及散文批评研究中得到生动的证明。这即是指范培松先生早于!op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散文史》和新近问世的《中国散文批评史》(“20世纪中国散文研究系列”之一,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版,以下简称《批评史》)。前者因其独特的个性化阐释被孙玉石誉为“将在整个中国现代散文史的研究中树立起一个新的里程碑”(《批评史》第609页)。而后者,我以为也将以其构建个性化述史空间的典范实践屹立于20世纪中国散文批评研究的群峰之中。 我以为,范培…  相似文献   

10.
由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教育学院、中国古代散文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5年7月10日至13日,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大陆和香港、台湾地区以及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的80余名散文研究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围绕回顾、反思20世纪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和展望、开创21世纪古代散文研究的美好前景这个中心议题,展开了热烈而细致的研讨。会议还举办了学术成果展览会,展出与会学者带来的古代散文研究论文和著作,促进了专家学者之间更广泛、更深入的接触与交流。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的第一次盛…  相似文献   

11.
散文纪实倾向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纪实性散文切近时代,切近生活,曾拥有众多读者。但在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的今天,这一倾向已阻碍了散文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当代散文有必要冲破纪实倾向的束缚,让散文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2.
三毛散文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女作家三毛的散文语言极具个性,对此进行一些探索有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评价三毛及.其散文.三毛通俗浅显、生动形象的散文语言表达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三毛将成语、古典诗词以及文艺作品中的内容信笔化入自己的语言,使得其散文语言的格调俗中透雅;而聪明活泼的个性表现于散文语言便是俏语喜人;将强烈的情感融合于意境之中,是三毛散文语言抒情性的别具一格之处;富含哲理的散文语言是三毛对人生体验和思索的结晶.  相似文献   

13.
论先秦赋与散文的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赋体文学中,骚体赋与汉代之作形同神异;诗体赋与汉赋大体相近,名称则异;散体赋是先秦及汉以后的主体。先秦时期的辞令或书信、上书作为独立的散文本已存在,并非汉代以后才从诸子和历史散文中独立出来。先秦散文注重抒情说理,特色鲜明,风格迥异,其艺术成就对后来的散文乃至小说都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珂 《东方论坛》2003,(3):33-40
散文诗是一种世界文学体裁 ,散文诗文体在生成发展过程中与诗、散文等文体相互作用。二十世纪中国散文诗是中外类似于散文诗的文体在特定时代契合的产物 ,是西方散文诗文体在中国本土化的结果 ,文体特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西方偏向于散文 ,在中国偏向于诗 ,甚至被长期视为新诗的一种诗体 ,极大地影响了新诗的诗体建设。“散文诗”作为这一文体的“称谓”是不准确的 ,造成了这种文体与诗和散文两种文体的串义现象 ,导致了中国散文诗的文体建设与新诗的文体建设的混乱。  相似文献   

15.
代绪宇  王珂 《南都学坛》2003,23(1):80-85
世界散文诗已经有了 1 5 0年历史 ,对散文诗进行文类研究 ,不难发现散文诗已经成熟为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由于散文诗文体的易变性 ,散文诗被认为是诗或者散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散文诗文体的稳定性确定了它的文体独立性。中国散文诗创作和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都源于没有确立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文类  相似文献   

16.
王雪 《东方论坛》2013,(6):111-115
新时期以来散文文体叙述性增强,抒情性减弱,“情-景-理”的结构模式受到不同风格“个性化”叙事的解构,而文本的思想与文化内涵都更加丰厚。散文精神向度的雅俗分流,思维视角的“向内转”以及表达方式的叙事化成为文化转型期散文文体的重要表征,这同新时期的时代文化语境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散文文体表征的嬗变既可映现出时代的总体文化特征,也呈现出话语创新的文体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传习录》上下卷是王阳明讲学论道的语录体散文。其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完善了古代语录体散文的体式结构;二是注重人物的形象刻画;三是善于用比。《传习录》开创了心学语录体散文的先河,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散文诗在中国文学史上长期夹杂在赋、古文和骈文中,是古典文学中最成熟的传统文类之一,无愧为《野草》文类的传统渊源。古典散文诗审视内心、自我言说的特质和以诗为文、诗文交融的优良传统在《野草》里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展,《野草》和中国古典散文诗有着历史形成的一脉相承关系。  相似文献   

19.
出于明遗民的使命自觉和当代司马迁的文化选择,李世熊创作了相当一批忠愤之气磅礴四溢而又极富诗意和生气的散文,是一位名烛南天并辉映整个有清一代文坛的清初散文巨子。以李世熊、彭士望、魏禧、屈大均、王猷定、黄宗羲、张岱等为节点,明遗民的散文创作形成一个广袤浩大、百脉贯通的网络,在清初文坛俨然处于中枢地位,推动了一个史所罕见的散文创作繁荣时代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