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奇逢是明末清初一位颇具影响力的理学大家。他早年曾读程朱之书,后与定兴鹿善继交游,接受陆王之学,形成"以象山、阳明为宗"的学术思想;及至晚年又和通朱子之说,生平论学大致出入于程朱陆王之间。他出于治世治学的考虑,反思社会与学术的弊端,用调和程朱陆王的观点阐述儒家学说,强调经世致用,躬行实践,不计门户,融会各家,成为清初理学的集大成者之一。他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广收门徒,发展教育,使洛学再度兴盛,与以黄宗羲为首的浙东学派、以李颙为首的关中学派形成鼎足之势。  相似文献   

2.
《理学谵言》是汤用彤在民国初期发表的一篇关于儒家文化的论文。汤用彤在文中详细阐述了朱子学和阳明学尤其是朱子学在拯救国家民族危机、提升国人精神道德方面的作用和意义。《理学谵言》反映了汤用彤对朱子学的推崇及会和朱王的倾向,并体现出汤用彤早期的文化观。青年汤用彤一方面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倡导文化救国,另一方面抨击西方文明的没落,充分体现了汤先生早期的爱国热忱、忧惠意识和他志在“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使命感,彰显了汤用彤当时现代保守主义的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3.
程大昌是南宋新安理学开创性代表人物。他在易学上以解决当时学界的分歧为目的而发挥易学,在太极观上以"接着讲"的模式推进理学的研究。尤其心性论在继承朱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融合佛学的修养体系。探究其与程朱理学之间的关系,可理清整个新安理学初期发展的脉络,从而揭示被朱子学说所遮蔽的南宋理学真实的思想境遇。  相似文献   

4.
"2003年婺源朱子学与当代社会国际学术会议"对朱子学在当代社会的学术与文化价值、朱子道德学说与当代道德建设、朱子思想的理论诠释继续深入、程朱理学的交流传播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见解,反映了近年来国内外朱子学及儒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5.
《大学》是宋明理学家们用力最深的文本之一。专以"明明德亲(新)民"关系的诠释而言,朱子遵从二程《大学》改本,主张"新民"说,并以"本末"论来阐述"明新"关系;王阳明主张恢复古本《大学》,力主"亲民"说,并提出"明亲合一"的理论;作为宋明理学的批判总结者,王船山力反阳明之论,维护程朱《大学》改本和"新民"说,同时运用"理一分殊"论,一方面否定阳明"明亲合一"论,另一方面又批评和深化朱子"明新本末"论。由此可见,同一文本因学者自身的时代问题意识及其学术关切的差异,呈现出异彩纷呈的不同解读,借此也说明经典文本本身丰富的、开放的义理诠释空间,以及儒家学说所具有的"学随世变"的生命力和创发力。  相似文献   

6.
“朱子学与理学学派”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8月4日至6日在江西省上饶市召开。这次研讨会是国内朱子思想研究的一次规模较大、包容性较强的学术盛会,显示了当今国内外朱子学与理学学派研究的新进展。与会学者主要就朱子哲学、朱子学与理学学派、朱子后学以及朱子学在当代的传播、发展与创新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朱子研究会、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福建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朱子民本思想与当代"学术研讨会主要就朱子民本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朱子理学思想渊源与影响等专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朱子学说作了广泛研讨,丰富了朱子学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话本小说刊刻虽然较早就在刊刻小说盛行的福建刻出,但整个明代及清代,福建刊刻话本小说比较少,朱子理学的底蕴深厚是重要原因。在安徽、江西一带程朱理学原来的阵地里,虽然阳明心学流派活动频繁,得阳明之学精髓的却是江右学派。江右学派作为阳明之学的修正学派,与程朱理学更趋于一致。江浙一带经济发达,并长期浸润在程朱理学与王学左派长期讲学的土壤中,正是这诸多因素导致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以江浙为主要集中地,并充满了世俗性与教化性。  相似文献   

9.
反理学视野下颜元的道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元在批判朱熹理学的过程中展开他对道艺关系的探索,坚持以重艺为理念,以习艺为方式,达到"道艺一致"、"一滚加功",获得技艺与道的双赢.颜元的道艺思想表达了他对传承三代文化的担当,对儒学的重新解读,以及开拓儒学发展新方向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杨帆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6):97-100
朱熹理学在思想领域影响深远,对徽州的影响更"胜于他邑",在徽商作用下"贾而好儒",并具有邹鲁之风;"成教化,助人伦"的理学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徽州装饰雕刻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并且引人注目。从审美角度解读朱熹理学所蕴涵的审美取向对徽州装饰雕刻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思想的影响,以及对批判继承中国民族文化,发扬徽州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章太炎对程朱理学的阐释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作为“有学问的革命家”,他的汉学立场与宋学相对,革命家的启蒙思想则具反理学倾向,再加上他的佛学、庄学修养,以及对中国道德现状的不同认识,从而形成了对程朱理学别具特色的诠释。他中年以后调和汉宋的学术倾向、对二程学说的历史评说、对朱熹与新思潮关系的阐释,都是以前关注较少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开展研究有助于深化对程朱理学和章太炎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曹端认为朱熹的学理体系对太极动静的内涵没有很好把握,从而产生了"自相龃龉"的说法。其《辩戾》在继承朱子太极学说的基础上,从自身真实的生命与智慧出发,提出了独到的理解与创见。他对朱子"太极"的阐发,不仅深入了学术层次,也体现出明初理学发展的问题意识及理论特色;不但是宋儒疑经思潮的继承和理学诠释学理论的大综合,也将时代背景融入到学术研究之中,成为中国古代诠释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3.
作为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理学深刻地影响了康有为的思想发展。康有为秉承岭南理学的传统,对理学及其演变过程作过系统的探究。理学对康有为思想的意义,主要通过康氏的早期著作,在万木草堂的教育活动以及他对“四书”的注解表现出来。他的“四书”注表明了将维新思想和大同学说与传统理学相融合的努力。在与理学学派的关系方面,康有为对程朱和陆王均有所褒贬,但较为亲近程朱。  相似文献   

14.
陆九渊与王阳明作为宋明理学中心学一系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学者往往以陆、王二人并称,将他们的思想学说合称为陆王心学。但二者之间更多只是思想宗旨相近,并无直接的承袭关系。相较之下,阳明学的产生、发展与朱子学有着更深的思想渊源。阳明学其是在朱子学的笼罩下,继承了朱熹所建构的经典体系、理论框架与主要论题,并融会了佛道的智慧,进而通过自得自悟的方式,对朱子学加以深刻的反思、批判而逐步形成的,因而可视为朱子学在明代的另一种延续和发展。而王阳明所作的《朱子晚年定论》即来源于此前朱子学内部和会朱陆的逻辑思路,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阳明学与朱子学之间的思想渊源的具体例证。  相似文献   

15.
以往学者在探讨朱子理学与古典儒家礼教的关系时,往往侧重强调二者的差异性,而较少关注二者的承继关系。本文认为,朱子理学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对于古代礼教在当时已丧失之状况的回应,朱子的宗旨是重建古代礼教,而不是另创一种新异的哲学,只不过,当时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他的诠释与重建也必然在传统礼教的基础上对其有所增损。朱子理学对于传统礼教而言,更多的是增补的作用,而非取代。由此我们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代礼理之辨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理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程。其中,对《诗经》的诠释构筑了理学形成的重要基石。理学权威朱熹即将自己的“道”学理念渗入到对《诗经》的诠释和解读中。不同于前哲的是,朱熹的诠释是建立在将《诗经》作为文学经典的“文”之意义之上,在文本还原的基础上解读《诗经》作为经典的主旨及其文化价值,从而在文学和哲学两个层面建构了新理论权威——理学。  相似文献   

17.
朴学成为清代学术思潮,顾炎武有筚路蓝缕之功.他提出的"经学即理学"命题是清初批判宋明理学尤其是王学末流空疏学风最严正有力的话语.它以经学为理据瓦解了宋明理学的理论根基,代之以经世实学,在明清之际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其致思趋向是通过音韵研究和文字训诂来解读原始经典从而通明圣道以经世济民,这使得以经典考据为主的新的学术研究范式得以确立,而其中所蕴含的实事求是精神也开启了近代科学实证主义的治学方向.  相似文献   

18.
韩非子的阐释思想,除了体现在他对老子的解读与重构之外,还体现在贯穿他学说当中的对儒墨两家所推崇的先王的批判上,他认为儒墨两家所阐释的先王形象,有些也并没有实际依据,一方面是由于先王自己对历史的粉饰,另一方面,是由于读者自己的误读而作出了与原来不同的解释。这表达了他要求对儒墨两家所阐释的经典再重新解读、力求还原经典本来面貌的一种阐释思想。  相似文献   

19.
要:活跃于嘉道年间的"经学巨擘""川西夫子"刘沅,以推尊原典,恢复孔子、 曾子 《大学》 本义为取向,以推动理学义理下行为诉求,向朱子学的精髓《大学章句》展开系统的辩驳.他从最完整地表征理学价值系统的《大学》之义理骨架"三纲八目"入手,全盘否定朱子对"三纲领"的解释,认为朱子所解妄牵己意,师心蔑古,完全背离圣人本旨;进而撇弃朱子以"格物"为"八条目"之统领,并以"诚意"取而代之.刘沅的辩驳显豁融通儒道、暗合阳明以及重视肉身的理论特质,一方面弱化了朱子的权威,减杀了朱子学在清代中晚期复振的力度;另一方面推动了《大学》义理向通俗化、可接受性和可实践性的转化,透显出觉民行道的现实诉求.更为重要的是,借此亦映照出清同治之前巴蜀哲学悉尊宋学、罕受汉学洗礼的学术取向,力证乾嘉汉学只是江南一域而非全国性学术现象,显现了理学区域化进程中的异质和差异,成为探究中晚清巴蜀哲学乃至朱子学学术格局和样态的一个具体而生动的个案.  相似文献   

20.
李顒合陆王程朱学说为一体,将阳明之学与其末流区分开来,以阳明的"致良知"为本体,以朱子"主敬穷理存养去欲"的工夫对其加以补救,对阳明之学予以了深化.他提倡"实心悟体,实证实修",以"开物成务"、"明体适用"的经世学说,宣扬"敛华就实,志存经济,务为有用之学",从而使他的思想站在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前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