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唐宋士大夫的夷夏思想里 ,文化、民族、政权是合为一体的 ,故而形成了一种文化霸权。元朝郝经则异之 ,他将“夷夏之辨”视为文化之辨 ,而非民族、政权之辨 ,并主张“用夏变夷”。这种夷夏观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思想 ,突破了汉族文化霸权 ,为各民族认同主流文化 ,促进国家统一 ,也为元朝正统地位的确立 ,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社欣  王仕民 《学术研究》2015,(2):23-28,159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血脉、灵魂和品格,文化作为民族成员共同信奉的思想观念一以贯之,代际相传。文化认同是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的动力之源,是国家认同最深厚的基础。以文化认同为契合点来固基国家认同,强化了国家认同的心理依据和思想基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增强和拓展国家认同的空间。当今,通过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凝聚共识,探讨中国国家认同的强化之道,提升民族的整体归属感,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3.
张双志 《天府新论》2007,(2):117-121
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是在与“四夷”群体的冲突中,由华夏人的主观意见构成的,确立了自身的文化认同,代表了华夏人的利益,同时给“四夷”群体文化定位。并最终使得华夷之辨观念政治化,成为政治上占有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汤城 《船山学刊》2014,(3):33-37
"夷夏之辨"是中国古代史学上的重要问题。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对这个问题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他从地理、文化等方面探求夷夏差异产生的原因,揭明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特点;主张少数民族与华夏民族应各安其所,和平相处,提倡因地制宜的少数民族治理政策,希冀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历史地考察纷繁复杂的民族互变现象,试图揭示人类文明演进的原因和规律。王夫之的夷夏观具有很大的进步性、开放性,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夷夏问题的认识,对推进多民族历史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多民族统一,实现多民族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少数民族学校的教育视野中,文化认同的取向不但是学生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文化的接受,而且包含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接受和吸纳,将文化认同特指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时,是指中国少数民族操双语者对母语文化和中华民族主体文化的个性及共同性的双向理解及接受,研究学校教育实践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对于民族学校构建与"多元一体化教育"模式与教育资源整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月派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批判亦有承继,对于西方文化也并非毫无保留地全盘接受,他们在批判与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不足的同时,提出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借鉴各种文化之优长,其文化观展现了他们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努力,不能简单概之以"全盘西化"。九一八事变之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民族主义日益高涨,新月派知识分子对于传统文化在理智认识与情感依归之间的纠结,折射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文化认同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7.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有着强烈的族群认同意识。族群认同是对自身身份与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族群认同的本质与心理基础。客家的文化认同通过客家文化结构中的文化要素进行表述,认同作为亚文化的客家文化正是对于中原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对客家族群自身历史记忆与价值体系的认同。客家文化运动,则是客家族群认同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与文化认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从探讨全球化与文化认同的概念意蕴切入 ,指出现代化在促进全球化和民族文化认同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揭示该过程所包含的正面的与负面的因素 ,并结合当代社会实践 ,剖析与之关联的种种文化认同危机 ,进而为超越危机、实现民族文化的繁荣与现代化提出可供选择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上历史文化认同的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林东 《河北学刊》2005,25(3):71-74
瞿林东认为,研究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统一进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考察历史上各民族的历史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发展;另一种是考察历史上人们在历史文化认同问题上的思想观念的发展;而从历史认同的传统、文化认同的传统等角度论述这种思想观念之发展尤其需要加强。许殿才对先秦到两汉时期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进行了考察,指出这种认同对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产生了积极影响。李鸿宾从西晋江统的《徙戎论》的冷落命运谈到隋唐“天下一家”的格局,认为排斥文化认同的狭隘民族观念并不符合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大势。向燕南认为,从10世纪到19 世纪的中国史,无论是分裂阶段,还是统一阶段,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意识都在不断发展和加强。周文玖论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大中华的民族意识对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坚持的深层次作用,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和民族精神的胜利。张越梳理了从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共同纲领》所展示的民族认同思想的发展脉络,认为确立正确的民族观,对促进全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晚清以来中国思想家对民族国家认同的观点作了历史的评述。文章认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文化事件之一,是传统中华文明帝国的瓦解,中国面临着共同体认同的危机,即存在着是政治认同还是文化认同之间的紧张关系。文章认为,在共和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并非没有结合的可能。现代民族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与政治的结合,是在民族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家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袁蕾 《河南社会科学》2001,9(4):135-137
不同民族由于历史发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汉民族文化心理丰富且复杂,对言语交际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汉民族言语交际中讲究礼节,注重和谐,语词迷信等方面独特的文化心理现象进行探索讨论。  相似文献   

12.
唐人对墓葬风水的追求是普遍现象.祖先崇拜、洛阳地域的良好风水是吸引唐人归葬洛阳的重要因素.风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唐人思想观念的有效途径.当时移居内地的非汉人群体,对华夏文化中风水观念的摄取,既表明其汉化的趋向,亦是其认同华夏文化的表征.  相似文献   

13.
山林文化是长期生活在山地的游猎民族的一种古老文化,是一种地域性极强的文化。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的山林文化。鄂伦春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狩猎是鄂伦春族生存的根本需要。鄂伦春人把狩猎融进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桦树皮文化”是北方狩猎民族的一种古老文化。鄂伦春族的“桦树皮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性文化传承现象。鄂伦春是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鄂伦春人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并靠着口耳相传,顽强地保留到今天。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鄂伦春的山林文化渐行渐远,保护好鄂伦春族的山林文化,不仅是对文化的捍卫,更是对鄂伦春这个处于“边缘”的民族拥有更广泛的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和权利的维护。  相似文献   

14.
哈正利 《文史哲》2006,(2):82-86
用结构主义人类学方法,比较六个回族族源的传说叙事结构,来探究回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一种尝试。多数文本的叙事结构一致性,沿着“唐王梦见回回(梦)———大臣圆梦,邀请回回(圆梦)———回回来华,辅助唐朝(请求贤士)———回回想家,唐王给他们娶亲,以求定居(人种和文化的交流)”的顺序来表述。在对不同传说对文化元素组合关系运用的共同性的讨论中,多个文本均是以回回/汉人、伊斯兰教/多神信仰、通婚/不通婚等三对基本的二元对立的关系组合来叙事,这正是回族日常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15.
张瑞英 《齐鲁学刊》2006,1(3):103-108
齐鲁文化重视伦理道德、注重平民意识和民本思想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山东现代小说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人的解放”和“平民文学”的创作观念与原创的齐鲁文化精神相契合,山东作家以现代主义的思想观照传统文化,赋予齐鲁文化更为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罗江文 《学术探索》2014,(2):124-130
峨山自古就是彝族聚居的地方,传承了众多的彝语地名,体现了峨山彝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随着汉族的迁入,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彝语地名或被借入到汉语,或被汉语地名替换,从彝、汉地名的转换,可以看到民族语言、文化的接触与交融。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的保护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赫哲文化在倍受人们关注的同时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传统文化的保护成了本民族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本文从分析赫哲族的现状入手,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性的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从2003年开始,“汉服热”逐渐兴起。但“汉服”的定义实际上存在分歧,对于现代汉服的理解也众说纷纭。现代汉服作为一种服饰符码,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读:首先,它是古典文化的象征,代表了人们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反抗,对思想归属的寻找和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开掘;其次,它是汉民族的象征,代表了人们在汉民族形象模糊和全球化冲击的双重焦虑下,重塑身份认同的应对策略;最后,它还是一种消费符号,表达了人们对于文化、学识、才智、地位的想象,在消费社会中对“独特”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认为汉代黎锦贡品"广幅布"的文化内涵和特征具有不同民族工艺文化元素,体现了早期民族融合和文化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汉语谚语中,养生谚语是其中极其丰富的一类,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关于养生的经验和方法。养生谚语在语音、词汇、语义、修辞方面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文章从七个方面描述了养生谚语的语义内容类型,认为汉语养生谚语中体现了汉民族丰富的传统养生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