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草原畜牧业是以草地为主要载体的家畜生产体系,是草原牧区的传统产业和主体产业。大力发展苹地畜牧业对促进草原牧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作者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通辽市草原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实现通辽市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只要转变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人类的行为将更加理性,草原牧区完全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草原牧区也一定能够做到“美丽与发展共赢”。  相似文献   

3.
草原随想     
草原已有法可依,应当执法必严长期以来,我国“草原无主,牧民无权,破坏草原无罪”的情况相当严重。1985年6月18日颁布的草原法,就是总结了几十年的经验教训而制定的。草原法把草原保护和建设作为国土治理的重要问题来对待,规定了草原的两种所有制和固定使用权,规定了严禁开垦草原、破坏植被,合理利用草原,加速草原建设,加强草原管理的原则和一系列政策措施。草原法颁布后,受到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牧区人民的衷心拥护。各地都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学习,不少地方还制定了当地关于草原法的实施细则和补充规定,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规定,凡是乱开草原的,  相似文献   

4.
对青藏高原牧区城镇化特殊性与政策取向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正  闵文义 《中国藏学》2008,(1):139-144
对青藏高原牧区城镇化特殊性研究的不足导致了政策与实践相脱节,牧区城镇化效果不明显。本文认为青藏高原牧区城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要以政府为主导进行"自上而下"的城镇化,以城镇为依托、畜牧业为主导产业,以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为发展目标,对畜牧业进行同心圆扩展布局,加强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区别地进行牧区城镇化建设,才能摆脱不利因素,逐步引导牧民融入牧区城镇化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5.
郭景福  药劲松 《民族学刊》2022,13(6):37-45, 142
草原具有经济、生态、文化和社会等多元功能价值,草原牧区发展对我国的食物链与生态链安全、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呼伦贝尔被誉为“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摇篮”,其草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是草原生态优先,低碳、绿色发展,产业融合、文化活化等。通过对呼伦贝尔草原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探索其发展的多维路径,包括保护修复草原资源,努力塑造中国草原风光第一品牌、“最美草原”旅游目的地,以“游牧文化”摇篮、“蒙古长调”之乡和“巴尔虎”民族文化旅游标志拓展草原牧区文化体验游,以“草原旅游+”构建起由有形、有边的第一产业产出,向无形、无边的多业产出延伸的牧区全产业链,推动草原旅游成为第三产业龙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亮点、增长极,以及持续完善和提升草原旅游服务设施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6.
支持中国牧区加快发展的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吉克跃林  郑长德 《民族学刊》2013,4(1):1-11,95-97
中国牧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在国民经济发展、国家生态安全、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牧区的发展目前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如发展方式粗放、落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草原生态严重恶化;牧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金融服务不能满足牧区发展需要等。支持牧区加快发展首先要建立现代草原产权体系,完善相关法律;其次,将牧区的保护、建设和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第三,加大对牧区发展的援助力度,制定发展援助政策体系,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社会事业政策、扶贫开发政策、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政策、开发政策及重大自然灾害防控政策。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牧区的改革与发展艾云航近15年来,内蒙古牧区全面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了牧业生产力,加快了牧区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化,使草原畜牧业和牧区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主要标志是:1、牲畜头数稳定增长,良种畜比例显著提...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牧区主要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疆地区,牧区的稳定和发展事关大局。牧区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牧区,关心牧民,支持牧业,把解决好牧区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牧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开创牧区经济工作的新局面。目前,我国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生产力落后,大部分牧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牧区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明显落后于城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牧区面临的任务比城镇要艰巨得多。因此,加快牧区…  相似文献   

9.
五月的新疆草原,从阿尔泰山的额尔齐斯河畔牧场到南疆的克孜勒苏草原,到处传送着风调雨顺、政策落实、连续第四个年头牧业获得丰收的消息。春牧场上,接羔棚里,一派牛羊鸣叫、人欢马跃的繁忙景象。自粉碎“四人帮”以后,这是我第三次来到新疆牧区访问了。每一次到来,我都看到牧区面貌的新变化。尤其是这一次更使我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政策的威力和新疆各族牧民在拨乱反正道路上的前进步伐。四年迈出四大步  相似文献   

10.
青海藏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模式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藏区在物质基础、农民素质、环境改善、村级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建设进程.藏区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藏区观念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结构性矛盾突出、城镇化水平低、贫困面较大等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地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力度,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1.
蒋彬 《民族学刊》2014,5(6):34-45,103-105
就文化十大产业来看,羌族地区仅有演艺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等传统产业,而新兴的动漫产业、游戏业、文化会展业、网络文化、艺术创意和设计、文化产品与数字相关服务等新兴产业基本上还未起步。即使已有的产业,也发育不全。羌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起步低、规模小、效益差、同质性高。虽然存在自然生态环境较差、社会发育程度低、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不足、缺少文化产业人才等制约因素;也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基本覆盖、区位优势明显、良好的机遇、文化资源丰富文化资源丰富等有利条件。发展羌族地区文化产业应该创新管理机制,健全文化产业市场;融合文化科技,发展创意农业产业;壮大市场主体,培育龙头企业;突出特色,塑造品牌。  相似文献   

12.
“Cultural industries”, as an e-merging industry with high added value , has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in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recent years , China has been ac-tively promoting cultu...  相似文献   

13.
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兴隆乡沈村,居住着一支近千人的余姓蒙古族。这支蒙古族保留有记载自己历史渊源及历代事迹的族谱,称《余氏历代家谱》。①按该族谱所载,余氏蒙古族系元朝皇帝宗亲,于明初进入康巴藏区,明、清两朝,敕封“沈边土司”,统治今沈村一带。余氏蒙古族属较为特殊的一支藏区蒙古族群体,历史上,其真正的族属,一直模糊不清,考之于有关正史,均缺载,见载的方志,也称其为“汉人”,1981年才被正式认定为蒙古族。因而,余氏蒙古族虽是一支入居藏区的元朝宗室,但在蒙藏民族交往的历史上,一直寂寞无闻,从未被纳入对藏区蒙古族研究的视线。本文拟将其置于整个藏区蒙古族当中,与其他藏区蒙古族做一比较,对于全面探索蒙藏民族关系,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清入关后,为加强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的管理,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整套行政机构。在中央特设理藩院,在地方则设有驻防将军、副都统、城守尉、协领等,诸管理机构的设立在客观上巩固了清朝在当地的统治。  相似文献   

15.
苍铭 《青海民族研究》2006,17(3):146-149
本文简述了20世纪末期中国南方喀斯特山地及高寒山区的生态变迁历史、原因和生态移民的过程,探讨了各类移民模式的利弊得失,认为生态移民是解决南方喀斯特山地和高寒山区贫困人口生存问题的有效方法,农业型的近距离迁移,潜在着新的生态危机。生态移民需要走城市化的道路,应考虑从西部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移民,使西部地区的生态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6.
刘昌威  杨翠柏 《民族学刊》2022,13(3):122-129, 151
国家构建是现代国家走上现代化、民主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边疆的客观存在与具体状态的呈现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国家构建的效果。为了将边疆地区更好地纳入国家管理的序列当中,使其形成最为基本的国家认同,达成基础的政治共识,需要运用政治整合的手段来进行推动与转化。这种政治整合行为需要权威的政府或政党进行主导,并且通过合理有效的路径达成政治整合的目标。边疆对于现代绝大多数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于内部而言,它是国家稳定与安全的节拍器,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外部而言,它是国际间交往的门户,是区域安全与发展的桥头堡。在国家构建的整体视域下,通过合理的路径针对边疆地区进行政治整合是强化政治共同体意识的需要,是维护边疆稳定乃至区域安全的需要,是促进边疆发展乃至国家现代化的需要。通过特定的政治权威来推动对“异质性”较强的边疆地区的整合,从而形成基本的国家认同,达成基础的政治共识,接受有序的政治安排。这就要求政治主体克服边疆地区固有的社会文化与民族心理之“分化”趋向,现实距离与情感距离之“疏远”态势,达成资源禀赋与多元一体之“整合”目标。  相似文献   

17.
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对民族关系的正负面影响。认为少数民族旅游业的发展,从正面影响来看,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交流与融合;从负面影响来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活面临变迁;旅游地少数民族成员与汉族游客之间因文化差异和资源利益分配产生纠纷。对于少数民族旅游地来说,保持传统文化与民族特色才能使旅游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使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基本人文条件。  相似文献   

18.
论清政府在玉树地区推行的会盟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盟制度是清政府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非常有效的统治措施。本文就清政府在玉树地区实施的会盟制度的由来、基本情况以及主要目的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 ,总结了实行这种会盟制度的主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作者提醒文化工作者要树立西域中心说观念,"扫盲"观念,并更新资源观念.对少数民族文化落后的实际以及对立文化可持续发展这些多元文化应是我们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0.
安多藏族地区的金石碑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多藏族地区散布有大量的碑刻铭文资料 ,它们涉及了本地从唐代直至如今的历史、经济、文学、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对这些碑拓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以及它们的重要性都作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