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庙会里的烤串是一种“年味儿”
  要找寻北京过春节时的年味儿不得不提到庙会。在北京,很多地方都有庙会,像龙潭湖庙会、地坛春节文化庙会、白云观民俗庙会、厂甸庙会、大观园庙会,等等,可以说春节期间,北京市每个区都会有两个以上的庙会举行,虽然各地的庙会都力求办出自己特色、风格,但不容否认的是,在几乎所有的庙会里都有烤串的身影。  相似文献   

2.
祖庙庙会是佛山有史以来最大的综合性庙会,它最兴盛的时期在明清,民国停办。2005年恢复举办。复兴的庙会既继承了传统庙会的内涵,也注入了新的文化气息,形成了新的仪式内容和特点。虽然复兴的祖庙庙会仍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但其文化性、民俗性的特点明显加强了。复兴的祖庙庙会也会一如既往地在佛山社会文化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庙会是乡村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乡村社会的现实状况、认识乡村社会变迁的重要视点。从庙会的分布、内容、功能等方面对当代山西河津庙会进行考察,从祭祀神灵、参与主体、庙会内容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当代庙会对传统的延续与演变。当代庙会在具有庙会的传统功能以外,由于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关陇地区的庙会空间仍处于一个相对“原始”的状态,在整体上缺乏一个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从庙会的空间构成和设计思路上进行探析和研究,在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使庙会的空间规划合理,给庙会的参与者提供一个优良的空间环境,其空间设计应以适度的规模、合理的选址、人性化的关怀、氛围的营造,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为追求理念。  相似文献   

5.
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的魅力性、价值性、传统性、真实性和娱乐性等5个影响因子,在河南淮阳太昊陵庙会上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利用这5个因子可观测庙会旅游游客感知的影响因素及其重要程度,进而构建庙会旅游游客感知的评价体系,对促进庙会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决策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庙会文化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国民间精神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精神信仰的主要途径,其文化是中国底层人民重要的精神寄托方式。同时,庙会文化又是中国民间民俗习惯的表现方式,它完整地记录了中国民间人民朴实地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俗的方式和方法。另外,庙会文化是中国民间艺术得以发扬光大的主要途径,其与地方经济也息息相关,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庙会文化的正向影响。此外,庙会文化还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天然的联系,社会民众通过庙会文化来表达内心的恐惧与不满,喜悦与幸福,从而实现内心的平和,这对社会稳定与和谐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总之,庙会文化具有记录、认知、教化、变革和融合等多种功能,对于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庙会是一种乡土文化,庙会旅游开发对挖掘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保护与传播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以皖北为例,结合实地考察与文献调查,从乡土文化的视角,分析了庙会的多元文化综合与乡土文化特征;从皖北大型庙会及其活动与皖北庙会活动的新变化两个方面对皖北庙会发展现状作了描述与解释,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乡土文化视角下皖北庙会旅游开发的意义及应采取的策略,以期为庙会旅游与乡土文化旅游开发提供分析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清代至民国时期,汾河中游地区庙会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在庙会举办期间,祭祀演戏,酬神娱人,商品贸易,走亲访友,这些活动对民众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至今,虽然大量传统庙会得到恢复,但现代化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导致庙会的文化和市场交易功能都在弱化,社会交往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人际关系网络的形成取决于更加复杂的社会因素。在当前的节假日旅游新常态下,如果地方政府致力于整合社会力量,优化生态环境,庙会一定能呈现出新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9.
庙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庙宇分布、宗教仪式、精神信仰、民间文艺和商业贸易五方面对甘肃环县兴隆山庙会的状况做了介绍。庙会内容丰富,形式古敦,是了解和研究环县传统文化的一块"活化石"。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随着农村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农村庙会市场日趋增多,集镇地区多有庙会,非集镇村落亦兴起庙会,同时庙会的商品交易功能也逐步增强。这一时期河洛地区农村庙会市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独特的农村庙会市场特征也是中国近代农村庙会市场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1.
传统庙会是举办方与参与者依某寺庙场地,怀着敬畏之心而共同建构起来的具有信仰性思想情感为基础的文化活动,内中蕴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庙会祭祀是一种和合的表现。人们祈望通过祭祀祈祷的方式,将矛盾冲突协调化解,实现人神天地新的融合。庙会为平民百姓提供了敬畏倾诉的平台,体现了民族传人循礼遵规的道德情怀。传统庙会为民众提供了多种愿景实现的文化场域,是一种地域生活的“和合”。  相似文献   

12.
明清陕西庙会经济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明清以来陕西庙会活动的内容变化进行分析。认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陕西庙会从原先酬神报赛的民俗文化活动转变为沟通城乡物质交流、调剂余缺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农业资源配置日益发挥基础性市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代辽宁庙市为周边民众提供了获取生活资料及商品的便利条件,起到了弥补集市不足,并且利用消费链条带动了地区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繁荣,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城镇的发展。同时也带来社会效应,成为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甚至促进传统生活方式的改良。受顽强的传统习俗,无序的市场运行机制,特殊的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近代辽宁庙市无法向大型集市贸易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14.
论西南民族地区的庙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汇集了各种宗教,派别也很多,各民族还有自己的传统信仰习俗,由此而形成的庙会集市遍布各地。庙会的最初功能是满足群众的信仰需求,物质交易是后来引入的,并形成各自的交易特点。此外,庙会还在文化交流、提供人们娱乐等方面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对研究西南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史及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佛教从东晋十六国时传入北京地区,不断向广大的下层民众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随着佛教与北京传统文化的不断融合,一些佛教的节日或纪念日,逐渐越出了佛教寺庙的神圣围墙,悄然走进北京民众世俗生活,与本土的民俗及传统节日水乳交融,成为民间积久成习的岁时风俗.通过对一些广为北京地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节日和庙会的寻根溯源,可以透视出佛教对北京传统民俗文化的渗透,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佛教自身本土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过会”是乡村民众朴素而常见的祈福信仰活动与情感交流方式,本文立足对关中西部农村中老年妇女“过会”活动的考察,在对“过会”类别与形式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信众祈福、行善的世俗性心理,指出“过会”在中老年妇女的情感寄托和人际关系协调中的价值与作用,强调了“过会”在稳定乡村秩序等层面的“负熵”功能,以期为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萧乾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年少时他所受的阅读启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童年时代的大堂姐、庙会和北新书局是孕育他文学梦想的摇篮。而在文学道路上沈从文和巴金等众多导师对其小说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嬗变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8.
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通过官方、庙宇、庙会、传说、会议形式的各具特色的传播,妈祖文化在海峡两岸影响广泛。在传播过程中,海峡两岸也各自存在很多问题:在大陆,妈祖诞生地的认知度很低;妈祖文化政策不明晰。在台湾,妈祖文化有世俗化现象;台湾与大陆的妈祖文化交流有待提高。在新时期,妈祖文化传播跟不上妈祖文化内涵的变化,要不断丰富妈祖文化的内涵;同时妈祖文化传播存在产业化程度低的问题,要加快并推进妈祖文化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