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虽然古老,却始终余温不散的“活文学”,唐宋词至今仍供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养料。而对与其一脉相承的现代流行歌词,唐宋词除了给它提供语言和形式上的借鉴,还在词情、词境和词风等词体的本质特性方面为其确立了标准和规范。  相似文献   

2.
唐宋词中"凭栏倚楼"意象甚多,其表达的深闺幽恨、思归怀远、慷慨激昂、低回缠绵等情感触目皆是,为此,从"凭栏倚楼"的情感内涵、"凭栏倚楼"作为"心灵停留"的象征以及"凭栏倚楼者"高贵的孤独感和存在感三个方面来探析唐宋词的深远意蕴。  相似文献   

3.
以词纪时,是唐宋时期岁时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古代诗歌中纪时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又与词体观念的更新和词体功能的扩展紧密联系着.唐宋纪时词创作十分繁荣,大致经历了一个粗成、成熟到繁荣的过程,其作品内容也由程序化应时发展为以个性化写实为主.娱乐性功用、大众化的传播环境、特定的创作题材与写作时间,决定了纪时体词相应的表现手法,使之呈现出鲜明的体式特征:即时性与实用性,通俗性与习套化,景、事、情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由于对词体特性尤其是对宋词与宋以后词的音乐特性存在不同的认知,清人展开过作词要不要协律的争论,最终以协律论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清人通常取唐宋旧词中词名相同者相比勘,以得每一调之规范。其中以《词律》与《钦定词谱》的成就最高。这些格律谱不仅被用来指导创作,而且成为清人廓清词之体制、维护词体特性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5.
唐宋词与流行歌曲歌词创作所表征的艺术思潮的共通性以及唐宋词所成就的艺术经典的高度使得它为当代中国流行歌曲歌词创作者所关注。当代流行歌词创作中有着丰富的唐宋词元素,唐宋词作为唐宋时代的流行歌曲,是当时社会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特征、主题内容、艺术风格乃至社会背景等很多方面与现代流行歌曲都有着相通和相似之处,能够为现代流行歌词提供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借鉴。研究两者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现代流行歌词创作水平。  相似文献   

6.
谢章铤词学体系以性情为核心.其词学性情说建立在前人及时代环境需要的基础上,打上其独特的内涵。其性情主要分为悲与乐,具体内容落实到五伦之情。同时在诗词体性辨异的基础上,区分为工诗者余于性、工词者余于情。  相似文献   

7.
比喻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中优秀的表现手法之一,它是人们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以至寄托深远意义的重要艺术手段.在先秦文学中比和兴往往并称,两者关系极近而又各有差异.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对比兴手法有这样的论述:诗文宏奥,包韫六义,毛公传述,独标兴体;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记讽.盖随时之义不一,故诗人之志有二也.  相似文献   

8.
一 汪元量是宋末元初一位异军特起的词人。他的词作,直抒胸臆,感伤时事,其艺术手法与风格,能够不囿于当时词坛的风气而独树一帜。但是汪元量许多独具特色的词篇,多年来却没有受到论词者应有的重视。先从词的选本来看,选汪词者甚少。朱彝尊《词综》未选汪元量词,汪森增补《词综》,选汪词九首(在第三十二卷);陈廷焯《词则》的《放歌集》与《别调集》中各选汪词一首;俞平伯《唐宋词选释》选汪词二首;张璋《历代词萃》选汪词二首;只此而已。此外,近人所编词选中,如朱疆村《宋词三百首》、龙榆生《唐宋名家  相似文献   

9.
文人词诞生于文化娱乐畸形繁荣的环境中,词文本以描摹女色、刻画闺闱之事,感发艳情为主,可以说从晚唐到苏轼以前,女性在词文化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正统文学观却拒绝词这一新型文学样态,论词者称词也必以贬斥为主,词为"艳科"、"作词为末技"、词为"小道"是唐宋文人达成的共识.这一共识基于趋于一致的深层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而其支点则在于女性在私有制中的附庸地位.  相似文献   

10.
词心说     
"词心"虽系晚清词论家提出的一个词学范畴,但却揭示了唐宋以来词人在创作中独有的心理状态:或"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或出于至情至性,所谓"不能不尔"。正是由于这种种"赋情独深,逐境必寤"的词心表现,才可能创作出与诗、曲、散文等其他文学样式不同的具有独特美感的词情词境。  相似文献   

11.
词心说     
"词心"虽系晚清词论家提出的一个词学范畴,但却揭示了唐宋以来词人在创作中独有的心理状态:或"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或出于至情至性,所谓"不能不尔"。正是由于这种种"赋情独深,逐境必寤"的词心表现,才可能创作出与诗、曲、散文等其他文学样式不同的具有独特美感的词情词境。  相似文献   

12.
词画相融、同出一理.二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画讲点染,文学亦然.文学创作中的点染手法起源很早,但终以词对绘画点染手法的成功汲纳为突出代表.我们选取宋词为主要观照对象,对绘画和词的点染手法之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词中的点染手法,随词的不同结构和表情达意的需要,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并各具独特的审美功能;而点染手法本身,也是技法多变,运用灵活,句群点、染,连点,叠染以及点染互带等多种手法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3.
关于南宋姜夔的词风,学者总结出有清空说、清刚说、清劲说."清空"最能概括其创作风格.拗句、虚字的运用以及对江西诗法的使用等对"清空"词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吴文英以"质实"与"清空"相对,但词作也具白石清峭、空灵之笔."清空"的形成有着南宋复雅思潮、佛教禅宗的背景.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唐宋诗的拗句,同时姜夔词与唐宋诗词作...  相似文献   

14.
贺铸生活于北宋末期,创作了20余首豪放词,这些词在豪放词发展史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从书写内容看,贺铸豪放词中书写登临怀古、抒发内心豪壮情感的内容上承苏轼词,书写军情国事、表达隐逸向往的内容下启南宋词;从使用手法看,贺铸豪放词中以诗为词写法上承苏轼词,回忆以及化用前人成句的手法下启南宋词.  相似文献   

15.
唐宋词人雅好山水,与源远流长的山水文化传统、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党争有着密切的关系.宋代词人雅好山水则受到了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唐宋词人描摹自然山水景观,表现出对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展现了以自然为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自然山水,使词人们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体憩,从而达到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6.
唐宋词情景交融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词是一种非常主观、非常内向的文学体式,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配乐能歌的新体抒情诗.在抒发性情方面,它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沧浪诗话》说:“诗者,咏吟情性.”《词源》也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唐诗重在抒情,而词更注重词人主观感情的抒发.在主观与客观,情与景的结合上,形成词独特的复杂多重的结构关系.“情景交融”成为唐宋词主要的艺术特色.然而宋词的“情景交融”,并非是这种文体与生俱来的秉性,追溯诗歌发展史、哲学史,可更清楚地看到它继承与发展的脉络和宋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关于词的构成,李渔说:“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得情出,写得景明,便是好词.”(《闲情偶寄》)李渔的看法,已经涉及到诗词艺术生成的两大要素,即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的关系.关于诗歌艺术生成、古代中国人流行着“物感说”,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艺术创作首先是来自人对物的感触,有了特定的感触才会有创作的欲望,由此开始艺术创作.这种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的看法,它是“情景交融”的理论基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在锻词炼句、辞格运用等方面独具特色。鲁迅小说中将虚词也赋予强烈情感,运用在特定语境下构成临时同义关系的词语传情达意,因人因情设喻,以加强主题表现力度与深度,这些修辞艺术手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一历代文学作品中,爱情题材占有很大的比重,佳作不胜枚举。就诗词而言,词的爱情之作比诗还要多。究其原因,就在于诗歌既“言志”又“缘情”,而词则以“言情”为主。尽管“言情”的“情”并不等于就是爱情,但它无疑占着绝大的比重。唐宋词(尤其是宋词),男女情爱,相思恨别,是许多词人笔下的基本题材。过去,人们往往简单地把唐宋词里的言情之作看做“绮语”、“艳情”,笼统地概括为“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宛转之度”,最多不过对它进行“雅”、“俗”的辨析和去取。1950年,王重民先生在《敦煌曲子词集·叙录》里把言情之作分为“闺  相似文献   

19.
游仙词是唐宋时期道教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古代诗歌中游仙传统,尤其是中晚唐艳情游仙诗的延续和发展,又与词体功能的扩展相关.唐宋游仙词创作较为繁荣,大致经历了一个形成、成熟到繁荣的过程,其创作特点也由艳情化游仙发展为以梦游仙.同时,唐宋游仙词呈现出鲜明的文体形态:词作主旨的隐喻特征,即词人往往以游仙寄托人生之感和隐逸之思,借游仙隐喻艳情事迹或体察道教义理;虚构和梦幻化的游仙意象使词作表现出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文人通过游仙来获取精神愉悦和心境的清雅之趣则是游仙词功能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20.
唐宋词在创意时,多摄取物象作为传媒或吟咏体,其中月象出现次数较多。笔者以上海辞书出版社所编《唐宋词鉴赏辞典》作为资料,进行了大致的统计,从中看出,所收1581首词里,就有506首词或直咏月亮,或直呼月亮,或将月亮作为比体和喻体,将月亮作其他称呼者还没有计算在内,比例高达32%。唐宋词中月象高频率地出现,绝非偶然现象,兹探讨如下。一唐宋词月象显现方式使览从月亮在词篇中的位置看,可分为直咏与直呼。1.1直咏:即把月亮作为通篇咏写的对象,从中寄寓作者的情思。苏武《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黄庭坚《念奴娇·断虹要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