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许,上海这座城市的女性化和小资化,决定了白领话剧在上海市场上的一枝独秀。而现代社会的巨大压力和忙碌节奏,更是决定了话剧的娱乐功能和消遣功能。于是,严肃的人性思考被温情脉脉的感情纠葛取代;戏剧艺术无限自由的时空,也不得不蜷缩在客厅、卧室和酒吧那城市中小小的一隅。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90年代上海的《留守女士》、北京的《离婚了,就别来找我》等小剧场话剧在商业上取得很大的成功,目前京沪两地每年各自上演数十台剧目,演出场次过千场,甚至出现陈佩斯的《阳台》、孟京辉的《琥珀》、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等一票难求、票房轻松过千万的商业戏剧。商业话剧成功最重要的推动力来自持续的制度化和世俗化,这方面北京人艺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具有很  相似文献   

3.
游走在话剧与戏曲之间——卢昂导演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昂,1967年10月生,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副主任,教授,曙光学者。目前在境内、外已执导了各类戏剧作品近50部。其中《董生与李氏》、《补天》、《大儒还乡》连续三届荣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他为上海执导的越剧《舞台姐妹》、昆剧《司马相如》、沪剧《石榴裙下》、话剧《归来兮》等都引起巨大反响。已出版专著《东西方戏剧的比较与融合》、《导演的阐述》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剧的表演形式多单一化、模式化,内容偏于政治化,许多剧作家都积极探索新的话剧之路。《绝对信号》这部剧将戏剧的重心转移到人物的思想意识,注重人物思想意识变化过程,戏剧在舞台上展现的不仅仅是问题,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本文借助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从话剧《绝对信号》的人物声音入手,进行文本细读,探究高行健如何在话剧中实现对以往戏剧模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话剧一百年了,早已经不年轻,但看话剧还是不少年轻白领心目中的时尚活动,那一百年前的新话剧该是多么时尚?现代中国的时尚几乎总是洋派的,上海尤其这样。话剧的基因是洋得不能再洋了,它的第一出戏还不是  相似文献   

6.
现代戏剧的观念:一是把戏剧做传播思想,组织社会,改善人类的工具;二是提倡现实主义的戏剧,要求戏剧"在当今社会里"取材,表现"我们每日的生活",描写"平常"的普通人,并打破传统的"大团结"主义,如实的揭示现实本来面目。对于后现代主义戏剧类别划分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表演为主,另种一是以文本为主。前者不重视文本作用,将戏剧表演建立在即兴发挥之上,形成表演与文本彻底分离的状态。后者是没有抛弃戏剧文本,利用结构变化、时空转换、语言创新等方式赋予戏剧新生命。文本不仅是戏剧表演的重要支撑,也是戏剧理论的基石。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话剧《日出》和后现代话剧《思凡》分别讲述了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戏剧舞台表现的不同手法,前者写实性后者空拟性。  相似文献   

7.
2004年,编者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观看了肢体剧《人模狗样》,这部剧给了编者从未有过的新鲜感:整部剧没有一句台词,全是用诙谐生动、简约幽默的肢体语言,演绎了一个关于现代白领工作、生活的寓言故事。3年后编者有幸采访到了《人模狗样》的导演何念。当一身学生装扮的他出现时,编者不禁惊讶于他的年轻,而就是这样一个刚刚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3年多的年轻人,却已连续执导了《大于等于情人》、《恋人》、《人模狗样》、《初恋50次》、《跟我的前妻谈恋爱》、《和空姐同居的日子》等一系列小剧场话剧,而且他的戏几乎部部叫座,咸为话剧的“票房神话”。  相似文献   

8.
本色和商业:戏剧的两张面孔1907年,当中国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在日本东京以“春柳社”的名义正式公演《黑奴吁天录》时.也许他们并不知道,中国话剧从此开始纪元,更不知道,中国话剧此后百年所走过的坎坷之路,尤其是中国话剧在商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生于1910年9月24日的曹禺(原名万家宝),于1933年根据少年时代的生活积累,及多年学习探索,和掌握了欧洲戏剧艺术的技巧,所写出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雷雨》,是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接着几年,他又创作了《日出》(1936年)、《原野》(1937年)、《北京人》(1940年)等名剧,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领袖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主席等职。为纪念这位杰出的戏剧大师的百岁诞辰,本刊特刊发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佚名 《炎黄世界》2011,(9):64-66
陈波儿 陈波儿,电影艺术家,人民电影教育事业的奠基人。1910年生,广东汕头人。1929年在上海艺术大学读书时加入上海艺术剧社,从事左翼戏剧活动,主演了《街头人》、《梁上君子》、  相似文献   

11.
《安魂曲》高明之处在于明明是关于死亡主题,却用纯净、天真、美的忧伤的仪式来表达。如果说戏剧的本体是“游戏”和“仪式”,那么这台话剧就证明,艺术是一种生命的祭奠。  相似文献   

12.
《上海屋檐下》这一部市井话剧出现在政治高压的上海,虽然表现上通过人物的行为选择、语言选择想极力表现出革命的光明前途,但是结合现实的发展规律,这种革命结局却是带有极大乌托邦色彩的。  相似文献   

13.
酝酿:向往收获的季节早在2003年7、8月份,关于中国国家话剧院将携4台戏赴沪演出的消息就已经在坊间大肆传播。或许因为此番国家话剧院沪上之行的合作方是上海文新报业集团的缘故——媒体造势是他们当仁不让的强项,通过报纸上连篇累犊整版的广告, 很多人知道在11月份的时候,上海的戏剧市场上将会出现一个国家话剧院“上海话剧展演周”。我听到与此有关的最令人感动的一件事情是,一对恋人宣布减少在餐馆吃饭的次数,好在“上海话剧展演周”的时候买票去看戏,当然,后来才知道他们是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学生。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人民艺术家金山诞辰100周年。他因电影《夜半歌声》,话剧《屈原》、《保尔·柯察金》等而蜚声艺坛,成为与赵丹齐名的两大艺术巨匠。20世纪60年代,他又在电影《风暴》中成功塑造了施洋大律师的形象,而更为广大观众所喜爱,被人们誉为中国话剧皇帝。解放前,他在从事戏剧创作的同时,依据党的需要,曾潜伏于国统区,秘密从事地下党工作,从而使他的传奇人生更染上了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15.
演员李晓佳,主要话剧及影视作品有《红房间黑房间白房间》、《银婚前的离婚》、《我儿我女》、《情缘》、《绿衣红娘》等。1995年,她在获“五个一”工程奖的第一部股票大戏《OK股票》里演单身女人陈纯,在北京首场演出时,朱镕基总理看得掉了泪。 李晓佳的先生是著名旅美舞美设计师王景国,夫妻俩在上海创办了全国首家咖啡剧场。李晓佳与王景国从初恋至今,已一起执手20年,他们绵延不绝的爱情如同咖啡剧场的“话剧加咖啡”,韵味悠长……  相似文献   

16.
2004年中国话剧显得热闹非凡,从媒体的关注到可观的票房,似乎都预示着话剧的复苏。然而作为一名话剧人,笔者却在这种喧哗之下看到了其他值得观察与思考的因素。热闹并非来自话剧本身从新年的第一部话剧《今夜将我遗忘》的火爆,到2004年底未开排就引来上百家媒体热炒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不难发现这些热闹都并非来自话剧本身。前者改编自网络新宠小说,后者则是因为谢晋和白先勇的大名,更因为风云人物刘晓庆的复出。其他几部在市场上引起较大反响的话剧莫不如此。没有濮存昕、何冰、朱旭的出演,《南街北院》这样的应时之作不会在话剧市场趋…  相似文献   

17.
上海社科院吴晓江中国话剧百年华诞的来临,激荡起我内心对话剧特殊的历史情感。我父辈曾跟随中国话剧的奠基人欧阳予倩、洪深、田汉等,参加民主革命时期话剧运动。尽管由于人生境遇几多变迁,我未走上话剧艺术之路,而进入了哲学社会科学天地,但我依然关注着中国话剧。十多年前,我就知晓中央实验话剧院有一位来自中戏、以话剧《周君恩来》为成名作的导演,与我同姓同名、同年代同出生于上海文艺环境——他就是现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吴晓江。去冬我俩在上海社科院首次会面时约定就话剧百年作一次纪念性对话。早春之夜,我通过长途电话,与正在内蒙古导演话剧《牛玉儒》的他,展开了谈话。  相似文献   

18.
广告公司白领,半路出家当编剧 今年33岁的袁子弹,出生于湖南邵阳市武冈一个艺术之家,父亲是戏剧编剧,母亲也从事文字工作.受父母影响,她从小就阅读了《红楼梦》《羊脂球》等大量中外名著,写得一手美文.  相似文献   

19.
陈展 《职业》2008,(11):42-43
一部话剧《办公室有鬼》,在白领中人气火爆,为什么?因为每个人在办公室都能感觉到“鬼”的存在—在势在必得的升迁落空时;在十拿九稳的合同飞掉时;在昨天还谈笑风生的同事突然翻脸时……“鬼”空间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陈煜  钱跃 《中外书摘》2009,(4):33-35
高干子弟“二熊”杭州伏法 《假如我是真的》是沙叶新等根据1979年夏在上海发生的一起小骗子冒充高干子弟到处招摇撞骗的案件,创作而成的话剧。该剧运用讽刺的手法。批判了特权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