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呷西”全称“呷西呷洛”,汉称“锅庄娃子”,基本上是一无所有,任凭奴隶主买卖,甚至杀害的单身奴隶,是解放前四川大小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里,各奴隶等级中,地位最低的等级。它的特征可能多,这里着重谈它的劳役和构成这个等级的人的来源。它是“偏重于家务劳役”?还主要是从事生产劳役?它的多数是来自彝区之外,还是产自彝区之内?这些呷西是不是彝人,是什么样的彝人?这些问题,在我们五十年代  相似文献   

2.
解放前四川凉山彝族聚居区尚处于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占有生产者是这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当时,统治者对被统治者除了直接占有人身以外,还存在着地租剥削,各等级(黑彝、曲诺、阿加)间还有着一种土地租佃关系。这种租佃关系的产生,主要原因并非黑彝大土地私有者基于娃子的反抗而被迫采用租佃制来代替娃子耕作,也不是作为代替奴隶制剥削方式而产生的。奴隶的反抗(怠工、破坏农  相似文献   

3.
围绕着奴隶制的起源、奴隶的社会地位、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等问题,著名的古代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作了较多的论述,他的奴隶制观在西方古代思想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立足于对其拉丁文本的分析,分个人态度、社会秩序观与基督教伦理三方面,系统地探讨了奥古斯丁对奴隶和奴隶制的认识,指出其奴隶制观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基督教的人道主义精神,又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对春秋战国家长制奴隶制残余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认为,奴隶制分为家长制奴隶制和劳动奴隶制两种类型,商、周时即属于前者。其主要特征是:奴隶一般为贵族所拥有,故奴隶人数不太多。奴隶可以有家庭,他们以从事家内服役为主,并不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另外,在有的贵族家庭中,家长也奴役其子弟。到战国对,随着奴隶买卖的盛行,富有的庶民也可拥有奴隶,扩大了社会对奴隶的拥有面。而且奴隶劳动被广泛地用于农业、手工业和冶矿等方面,奴隶受到的压榨也比过去更严酷。战国时因为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促使奴隶制由原来的家长制奴隶制演进到发达的劳动奴隶制。  相似文献   

5.
自清末中央政府开始禁烟起,处于中央政府有效控制之外的凉山地区逐渐开始种植鸦片。彝区出现银价跌落、产品价格上涨的现象,同时枪支大规模流入,奴隶抢掠和买卖增加,与外界经济往来增多。彝区种烟是中央政府势力对该地区鞭长莫及的结果,反过来又增强了彝区对抗外界的实力,种烟带来的财富增长对于彝区社会结构没有本质改变,但改善了彝区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状况,对彝区社会转型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克己复礼”是两千多年前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表孔老二妄图复辟奴隶制的反动纲领。当时,正是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广大受压迫的奴隶和新兴地主阶级起来造反,冲破腐朽“礼治”的束缚,向奴隶主贵族展开了夺权斗争,奴隶制社会眼看就要完蛋。孔老二为了挽救行将灭亡的奴隶制社会打出了“克己复礼”这面黑旗。他的“礼”就是指西周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与此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复礼”就是恢复西  相似文献   

7.
第二章奴隶社会第一节奴隶制的确立原始社会瓦解以后,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标志着奴隶制的确立。它是一场政治革命,经过了顽强而持久的斗争。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列宁进一步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与革命》)原始社会晚期,当氏族贵族奴隶主和奴隶以及平民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当代凉山彝族社会的等级观念,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问题。因为等级问题直接涉及到广大群众,对彝族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关系极大。但民族学界对等级观念还未予以重视,究其原因有二。第一,不愿承认等级观念的存在。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土地纲领》第二章中讲:“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阶级的差别也是用居民的等级划分而固定下来的,同时还为每个阶级确定了在国家中的特殊法律地位。所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及农奴制社会)的阶级同时也是一些特别的等级。”凉山彝族社会民主改革运动中的阶级划分有四个阶级(奴隶主、劳动者、半奴隶、奴隶),它和原有的四个等级(黑彝、曲诺、安家、呷西)基本相当。这说明“等级——阶级”问题。解放后,凉山彝族的历程,是伴随对等级观  相似文献   

9.
孔丘是反动、腐朽、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他活在我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当时,新的生产方式——封建生产方式已经发展起来。奴隶们纷纷起义,造奴隶主的反;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又极力推行革新;天下大乱,促使奴隶制日益土崩瓦解,维护奴隶社会等级秩序的“周礼”,也被搞得稀烂了。在这种时候,这个顽固不化、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孔丘,拚命挣扎,提出了“克己复礼”的反动政治纲领,要“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就是妄图把推翻了的奴隶制国家“复兴”起来,使被摧毁的奴隶制“继续下去”,让被打倒了的奴隶主贵族卷土重来,重新上台。“礼,所以整民也”,这就很清楚,“复礼”就是要镇压奴隶们的起义,恢复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破坏新兴封建制度的建立,复辟奴隶主阶级的专政。  相似文献   

10.
两千多年以前,中国社会处在奴隶制濒临崩溃,封建的生产方式兴起的大变革时期。奴隶对奴隶主的反抗斗争,如火如茶,烽烟四起。腐朽的奴隶主阶级同新兴的地主阶级之间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也日益尖锐。在这个阶级斗争进入决战阶段的时候,统治集团的分化过程加剧了。一些臣子弑君篡位,一些贵族没落破产。大量的奴隶也转化为自由民。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奴隶主阶级专政“大厦”土崩瓦解,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出现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礼崩乐坏”的动荡局面。社会在斗争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春秋时期劳动人民的反孔斗争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的奴隶制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人民同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极其尖锐,奴隶和平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壮大,纷纷向奴隶主贵族展开了夺权斗争。对于这种奴隶制度“礼坏乐崩”的新形势,广大劳动人民和新兴地主阶级无不拍手叫好;可是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孔老二却逆历史潮流而动,提出了“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妄图挽救摇  相似文献   

12.
信息革命和新的传播媒体在凉山彝区的出现,一方面是凉山彝族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凉山彝区的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人类所经历的五次信息革命中,凉山彝族自身所发生的是语言革命和文字革命.印刷革命、电信革命以及数字压缩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革命,凉山彝族仅是受益而已.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的出现,对凉山彝区信息的传播和彝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但有了先进的传播媒介,并不意味着有理想的传播效果,还必须注重编码的语言符号,即彝语文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明代凉山黑彝反抗土司的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凉山黑彝反抗土司的斗争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是互相关联的。黑彝反抗土司的斗争是以经济变化为基础,同时又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将土司驱逐出凉山中心区,逐渐利用租佃制剥削奴隶、依附民的黑彝,成为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当权派。这种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也使得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中封建因素开始萌芽。研究明代凉山彝族社会这两方面的重要变化,对彝族奴隶社会发展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应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隋炀帝暴政的实质,是残酷地破坏封建生产方式,并肆意扩大隋代残余的奴隶制度。他所掌握的政权,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他破坏封建生产方式和扩大奴隶制的暴力工具。这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即隋代仍处于封建制生产方式与奴隶制生产方式同时并存的历史时代。奴隶制的存在及其影响,使隋朝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往往成了或大或小的奴隶主,具有了奴隶主的阶级属性。于是,封建制的隋王朝也就具有了某些奴隶制统治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二世纪中叶以后,罗马已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罗马霸权的确立,罗马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日趋激化,其突出表现为以下几对矛盾:奴隶与奴隶主阶级的矛盾,大土地所有者与小土地所有者的矛盾,罗马与同盟者、被征服者的矛盾,罗马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充分暴露和日益尖锐,引起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最终导致共和国的灭亡和军事独裁帝国的确立。本文仅就这几对矛盾及其具体的历史事件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一、奴隶与奴隶主阶级的矛盾奴隶与奴隶主阶级的矛盾集中表现为两次西西里奴隶大起义和斯巴达克起…  相似文献   

16.
刘尧汉先生把他几十年来对彝族历史文化调查研究的作品,赞喻为是在彝区寻找到的“山野妙龄女郎群”。其中,民主改革前川、滇大、小凉山彝族社会性质是“氏族奴隶制”,则是被他自诩为是在彝区寻到的第一个“山野妙龄女郎”。正如他在总结其学术生涯三十年过程时所说,他在第一个十年(1956—1966年)“从事凉山彝族父系氏族制及其氏族奴隶制”的“实地调查研究”,是“在四川大凉山、云南小凉山”寻找到的一个“山野妙龄女郎。”“足见“氏族奴隶制”说在刘先生的学术生涯中具有起步性的重要作用。而《彝族文化研究丛书》副  相似文献   

17.
儒法两家的斗争,开始于春秋末期,距今已是两千四百多年了。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化的急剧变革时期。在这个历史阶段中进行的儒法斗争,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西周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当时全国的土地和奴隶名义上都归最大的奴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奴隶的反抗斗争沉重地打击了腐朽的奴隶制度;新兴的地主阶级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向奴隶主阶级夺权;奴隶主阶级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千方百计地维护和复辟奴隶制。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十分激烈。这种斗争必然要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内来。当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和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儒家之间展开的反“天命”和“畏天命”思想的斗争,就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在哲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春秋末年,新的封建制在兴起,腐朽的奴隶制在没落,政权、财权、文权日益落在新兴地主阶级手里,不少奴隶主贵族国破家亡,身败名裂,以至沦为奴隶。社会突飞猛进。大动荡的浪潮冲击了孔丘一家。他的祖先是宋国的大奴隶主贵族,他曾祖父因内乱逃到鲁国,父亲在鲁国做大夫,到孔丘就没落了。孔丘三岁丧父,家境贫困,不得不干一些被奴隶主认为下贱的工作以糊口。孔丘自幼怀念其祖先的“富贵”,仇视当时的社会大变革。孔丘对那把他和他的阶级弄得国破家亡的奴隶、平民和新兴地主阶级,怀着刻骨的阶级仇恨,顽固地坚持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反动立场。他的政治立场,决定了他一生的思想、言论和行动。  相似文献   

20.
公元前四世纪前期雅典采银业状况考徐松岩奴隶劳动在主要生产领域日益广泛地被应用,国家和奴隶主个人占有越来越多的奴隶,这是古代奴隶制日趋发展的一个基本表现。采银业在公元前5-4世纪曾是雅典的重要财源,也是使用奴隶最集中、最普及的行业之一,贵族奴隶主把大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