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0 毫秒
1.
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 ,融资结构决定和影响着公司治理结构。由于各国融资制度、股权结构与要素市场的差异 ,形成了 3种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 ,这 3种治理模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趋同。我国公司治理主导目标模式的选择 ,应切合我国的国情与吻合公司治理模式国际趋同的演变趋势 ,定位于“基于多方监控主体并存的、以内部监控为主”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欧盟国家制度变迁及国家间趋同的潜能随着所运用的特定治理模式的改变而变化。这些模式可分为以下三种:一、服从对国家执行机关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欧盟规章;二、不同国家管理体制之间为达到欧盟要求展开竞争;三、跨国层面的监管机构在欧盟法律或制度架构内进行沟通。国家官僚机构做出应对的行为理性包括:持续驱动、结果驱动和合法性驱动。国家变迁程度和方向上存在着某些矛盾,即一致的政治目标与实际趋同之间似乎是一种相反的关系:基于服从治理的政策,显然旨在使国家政策一致;而相对于接受国家多样化的斗争和沟通治理路径而言,却对国内制度趋同的推动力不那么明显。  相似文献   

3.
在研究制度变迁的过程中 ,路径依赖理论能较好地解释不同公司、不同国家制度变迁的差异 ,是对长期经济变化做分析性理解的关键。结构驱动的路径依赖与制度驱动的路径依赖在中国公司治理演进中都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此外 ,文化驱动的路径依赖也是中国公司治理路径依赖的重要方面。单纯的制度引进无法解决公司治理中的现实问题。只有立足于中国的社会基础、制度体系和文化特征 ,构筑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模式 ,才能培育出中国的现代企业。  相似文献   

4.
金伟 《兰州学刊》2005,25(2):175-177
公司治理结构的历史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股东会中心主义、董事会中心主义,以及后董事会中心主义三个阶段,这是经济结构和历史传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公司治理结构变迁的背后,是公司治理价值取向--公平与效率地位的变化.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公司治理结构的价值取向是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徘徊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公平与效率的地位是不同的.社会发展和法律发展的历史预示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将是公司治理制度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用来协调现代公司制度下公司内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行为的一系列法律、文化、习惯和制度的统称。会计信息的披露是解决会计信息需求者与提供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机制。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披露有积极作用 ,高质量会计信息披露的制约作用对公司治理结构意义重大。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内在联系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与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有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制度变迁和演化路径的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转型的实践表明,中国不同区域之间制度变迁和演进的路径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与新古典经济学制度分析范式不同,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诺思为代表的制度演化理论认为,制度变迁更多地属于自组织系统的自我演化过程.作为内生和演进的系统,制度变迁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当事人集体学习、模仿、试错和创新活动中共同知识与信念的形成、演化的结果.在"分权改革"背景下,中国制度变迁和演化路径多样性产生的根源在于:处于不同环境和经济结构条件下的地方政府和当地经济组织之间互动中的集体学习,会形成不同的具有当地特征的共同知识和信念.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当地化的惯例性默示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其他国家或地区成功的制度变迁模式都只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一弓 《理论界》2006,(7):69-70
资本所有权制度安排是企业有效治理的前提条件。企业治理制度的形成具有路径依赖的特性,这是与各个国家和企业所处的环境因素分不开的。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制度下,“功能趋同”由于其避开了制度模式改变的障碍,必然地成为竞争压力下企业治理演变的唯一初始路径。企业治理的关键在于明确而合理地配置公司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从而形成其有效的制衡关系。衡量治理效率的标准是治理成本的最小化或治理主体收益的最大化。提高企业治理效率必须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适时进行治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并努力创造适合企业生存发展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8.
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一项经营和控制公司的制度安排,也即通常所说的企业法人治理,它是对所有者、董事会、经营者之间权利分配和制衡的制度安排,这一安排决定了企业利益相关者中谁来实施控制、如何实施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分配以及不同状态的控制问题,公司治理不是一成不变,随着企业组织形式变迁,公司治理结构也在变迁。  相似文献   

9.
转型经济国家的社会变迁与制度建构:理解中国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的持久性与变迁是制度研究中两个核心的议题.作为一个转型经济国家,中国过去30年来发生的重大社会变迁既是在经济与理念层面发生的制度变迁的结果,也是国家行动与政党体制的制度持久性的体现.在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治理与组织建设经验后,如何理解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之间的关联仍然是论证中国未来制度建构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比较及国际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基于效率原则的关于企业组织内部各要素贡献者之间责任、权利、风险、与利益相匹配的制度安排 ,其模式主要有英美模式、大陆模式和家族模式。各种模式各有利弊。近年来 ,公司治理结构出现了趋同的势头 ,国际上对公司治理的原则形成了基本共识。  相似文献   

11.
治理分为经济治理和政治治理两类项目。在中国自上而下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的基本模式下,有必要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梳理新中国建立以来农村经济和政治治理的变迁情况。在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模式下,中央政府针对农村治理的制度安排,往往受中央政府不同政策目标的权衡及地方政府激励相容条件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公社时期和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农村经济治理和政治治理的原则,都是内生于以财政收支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建构过程的。特别是由于治理的实施既有赖于中央政府不同政策目标间的权衡,同时也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配合,因而蕴涵在不同层级政府间财政收支安排中的政府收支责任及地方政府的激励相容问题,对中国农村治理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公司法学上主要指有关公司机关的权力分配与行使关系的制度体系。股东会、董事会与监事会的结构,成为传统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典型形式。各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又各有特点,大致有单一委员会制、双层委员会制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二元制三种情形。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是股东权与公司法人权利的相互独立与制衡。明确和规范公司各机关的权力、义务和责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两大公司治理模式之比较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英美为代表的外部控制模式和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内部控制模式各有其优缺点,各自适合不同的环境.世界上并不存在最佳的公司治理模式.世界公司治理不应也不会趋同于莱一模式.就中国而言,在进行公司治理改革时,不应过于迷信某一模式,而应根据自己的国情来创设或移植公司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14.
王化争 《文史哲》2005,53(5):163-168
因为股权结构和外部环境差异而产生的公司治理模式问题,是目前公司治理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治理模式划分与相互比较、治理模式形成原因分析以及治理模式是否趋同的理论观点构成了其中的主要内容。对公司治理模式不同观点的考察不仅能把握主流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全貌,更重要的是为我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完善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不同阶段,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改革开放至今,国有企业中依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和行政干预等问题。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变迁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路径依赖问题,初始的路径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得到了自我强化,使得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暂时锁定在无效率状态。因此,应及时纠正和调整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使国有企业改革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度变迁理论取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新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的运用;另一个是把制度变迁理论拓展到开放环境中.其中,新的分析工具和方法的运用主要表现在超边际分析、进化博弈论、历史制度分析和实验经济学方法的运用等四个方面.开放与制度变迁的作用机理可分为以下相互联系的三类:开放与制度学习;开放与制度竞争;开放与利益格局调整.这些文献从不同的侧面研究了开放对制度变迁的促进作用,加深了对制度变迁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本产权特性与公司治理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治理制度创新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公司治理制度创新沿着一个什么方向发展关系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绩效。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本特性与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变迁两个角度探讨人力资本产权特性,重点揭示人力资本产权特性与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变迁、制度绩效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人力资本产权特性与公司治理制度创新的关系及其对我国公司治理制度创新的启示。 一、人力资本特性与人力资本 产权特性 对人力资本产权特性的考察,必须采取科学的抽象,即抽象掉人力资本产权的…  相似文献   

18.
公司法的全球化表现为不同国家和地区公司法律和制度的趋同。公司法的趋同是一个持续贯穿公司法发展历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互相借鉴和移植公司形式以及公司法律。虽然这种趋同主要是受效率的驱动,但是追随潮流、认识的局限性以及利益寻租也会导致这种趋同出现无效率。各国公司法趋同的同时也存在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有时也是有效率的。对于我国而言,借鉴他国公司法是必要的,但需找到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制度和规则。  相似文献   

19.
邱一鸣  史册 《江西社会科学》2023,(10):183-191+208
中央政府通过权威调控促进府际学习并推动政策扩散,但其趋同与趋异并存的政策扩散结果背后的运作逻辑尚未得到充分探讨。“行政集权—财政分权”的制度结构塑造了政策扩散的多重机制:在纵向上,中央政府整体性调控使各级地方政府对标对表,地方政策呈现趋同现象;在横向上,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关系使后发追随者基于“恐后”心理学习先进地区,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趋同,而竞争取胜者为保持先发优势,通过深化政策创新,使得政策结果趋异。“制度结构—府际关系—扩散机制—扩散结果”四个环节形成了中国政策扩散的逻辑链条,多重扩散机制在府际关系塑造下并存且共同发挥作用。与西方政策扩散逻辑不同,中国政策扩散多重机制与异同并存的结果源于行政集权与财政分权并存的制度背景。  相似文献   

20.
以公司风险为切入点,以1999—2012年我国2375家上市公司19469个年度观测值为研究样本,检验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治理效率,并通过交互效应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导入独立董事制度前监事会治理效率微弱,导入独立董事制度后监事会治理效率有了明显改善,说明从国家宏观层面看,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增加了治理监督的制度供给,优化了制度结构,获得了制度竞争带来的红利。(2)勤勉履职的独立董事有利于降低公司风险,表明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设立独立董事具有经济合理性。(3)独立董事和监事会两者之间是一种替代关系,而非互补关系,说明从公司微观层面看,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存在职能冲突,并不利于降低公司风险。采用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双头”监督模式难以从根本解决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监督的有效性问题,最佳的选择是,允许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同时并存、共同竞争,许可公司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内部监督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