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情婚姻题材历来是女性作者永恒的创作题材 ,但是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 ,不同时代的女性作者对于爱情婚姻的要求和理解也各不相同 ,这就形成了不同时代女作者笔下爱情婚姻主题的差异 ,本文以封建社会、”五四”时期、新时期为楔入点 ,试图说明女性作者爱情婚姻主题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耶利内克的成名作《逐爱的女人》,表现了她对男权意识和父权制度下女性生存状况和女性命运的关心和思考。本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分析女性的爱情和命运,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父权制度对女性爱情的破灭以及蟠蛇章法蕴寓的女性封闭命运。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说明修昔底德笔下的希腊人本能及其精神产物——自由精神对尼采思想的影响,指出权力意志与自由精神基本特征的一致性,并探讨永恒复返对自由精神带来的危险的克服。尼采认为是修昔底德将他从柏拉图主义的梦寐中拯救出来,使他得到治疗和康复。本文认为,尼采的权力意志和修昔底德呈现的希腊人的自由精神都有着永不停息、超越生命的基本特征,这两个特征既是对虚无的克服,也带来超越限度的危险。尼采基于本能的力量,而非“理性”的力量,提出的永恒复返通过将人重新翻译为自然的方式,实现了对希腊人本能及其精神产物带来的危险的克服。笔者通过对修昔底德的文本分析,论述了希腊人本能及其精神产物的基本特征,并借助《伊利亚特》的视角分析了这种基本特征与限度之间的张力,为考察权力意志与永恒复返提供了一个具有张力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苏琼 《江苏社会科学》2000,9(3):181-186
由潘金莲的形象和故事出发,在对欧阳予倩和魏明伦写潘金莲的两部剧作进行文本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从女性视角来看,欧阳予倩的话剧《潘金莲》体现了“五四”时期人们对以妇女解放、爱情自由为代表的个性解放的追求;魏明伦的川剧《潘金莲——一个女人的沉沦史》规避了两性间的矛盾,借助非情节叙述赞美的实际上是“为女流作主的法典”.因而,就作品所具有的女性意识而言,创作于八十年代的魏剧反而不及写于二十年代的欧剧.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自尼采以后,西方哲学界对“真理”、“自由”等概念作出重新解释,对“自由”的关注开始优先于对“真理”的关注。这个转向导致了现代反讽理论的崛起,其理论特征有三方面:1.从注重必然性转到关注随机性;2.从注重客观性到强调协同性;3.从追求中心到走向边缘,并否认有“最后的语汇”存在。文章指出,当代西方哲学的这一转向,标示着人文主义的又一较大发展;围绕“反讽”而展开的诸多话题应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从“人”之子的觉醒到关注社会、思考人生,从追求恋爱自由到建立现代性爱观念,从批判男权文化到努力建构女性自己的话语方式,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现代女作家第一次以群体形象在平等的“人”的位置上言说女性心声,反映女性从“女”到“人”再到“女人”的发展过程,记录了女性成长的曲折的心路历程和沉重的前进步履。  相似文献   

7.
列奥·施特劳斯把现代政治哲学对于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价值反叛归结为"现代性的三次浪潮"。其中,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开启了现代现实主义政治哲学的大门;而卢梭则通过对人性发展的历史性倾向的肯认而催生了现代历史主义的产生;现代性的第三次浪潮的代表人物尼采和海德格尔则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不仅质疑了探求永恒真理的可能与必要,也质疑了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将尼采解读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但如果遵循尼采《论道德的谱系》中批判基督教道德起源的线索,从他的视角审视海德格尔就会发现,海德格尔本人没有跳出“在场形而上学”的窠臼,因持守着在场的,特别是本真的此在,与世界发生对峙而摆脱不了“怨恨”;因在更加根本的生存论层面上揭示出此在的罪责存在和否定特性,而将“负罪感”进一步升级;因坚持追求虚无的真理,持守存在之真理和此在之生存的结构性关联,而成为“禁欲主义理想”表面的反对者或真正的虚无主义者。由此引发的两位思想家方方面面的争辩,有助于我们辨别二者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的异同及其共同的局限,进而找到克服西方形而上学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钟琳 《南方论刊》2011,(9):88-90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笔下动人的爱情故事,在其流传的过程中,不同的媒介对文本作出了不同的阐发。本文试从女性主义和文化分析的角度对朱丽叶的形象和两人的爱情进行解读,重审长期以来塑造的爱情神话和女性形象,反思女性被压抑的人性。  相似文献   

10.
徐言于套用文学传统中“天使”、“女妖”的女性形象模式,赋予她们以理想化精神气韵,在她们的信念、道义、良知、人性、自然等多重精神内涵的矛盾与交织中,展开历史阶段性话语和人类终极性话语的对话与思辩,表现出人性皈依的人文主义思想诉求和追寻人类永恒之爱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1.
陈剑 《天府新论》2018,(1):62-69
拉康的名言“女性不存在”、“性关系不存在”常为女性主义者诟病。但女性在拉康欲望伦理学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典雅爱情中的贵妇人是升华到元物尊容层面、撼动人类文明的崇高客体,这一元物层面的爱情促发了人类诗性的创造。齐泽克则从典雅爱情的角度审视当代电影中异装癖男人和异性恋男人之间具有革命指向的同性恋情,并提出一种“文艺令元物在场”的后现代主义文论。结合拉康、齐泽克、柏拉图的思想,或可建构一种“元物表现说”的文论观——当文艺试图具像化元物,它便以荒诞和肉身化的形态出场,这必将挑战既定的普遍秩序和真理,从而超越现实。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对情爱主题的抒写,凸显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变化过程。中国现代女作家的情爱母题是以“爱的解放”的姿态出现的,主要是为了争取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中国当代女作家的情爱母题则主要是以女性在爱情与事业、事业与家庭的两难抉择中的困惑与迷惘为中心,潜入女性的内心世界,张扬女性的个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直面封建父权、夫权时的勇敢与怯惧——冯沅君小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意在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深入考察冯沅君把爱情问题置于母女之间、男女之间、女人之间进行多层面思考中所体现出的中国第一代现代女性直面封建父权、夫权时的勇敢与怯惧 ,从而揭示冯沅君创作在建立现代爱情理念的同时又表现出向传统礼教观念妥协、退让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女性书写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主流文学之外的重要收获,她和她笔下的人物都是生于“乱世”之中的女人,她用生于乱世之中的切身体验和感悟抒写了乱世之中女性的“悲”歌,她笔下的女性世界在同时代作家中是独领风骚的,她的女性书写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宏维博士访谈录本刊特约记者:冯平我国著名的尼采哲学研究专家和哲学散文作者周国平博士,曾在他的散文集《人与永恒》中写过一句招来许多抗议的话:“女人搞哲学,对于女人和哲学两方面都是损害”。我不想证明或证伪周国平的这句话,但在采访王宏维博士时,我的确想...  相似文献   

16.
朱彦明 《理论界》2007,(10):193-195
尼采教导的永恒轮回思想经过了从“最大的重负”到“最高的肯定公式”的转变,体现了这个思想由理论层面向实践方向的过渡和转化,其实践旨趣不是给出康德意义上的伦理学,而是允诺一种超越怨恨和复仇的“伟大的政治”,以“爱命运”来达成虚无主义的自我克服和自我康复。  相似文献   

17.
“爱无能——当今世界的流行病 一家世界范围内的妇女杂志近期对世界上30个国家和地区的女性生活趋势进行了问卷调查(在7500份问卷中,来自我国台湾省的有3600份,那里是爱情速配电视节目的发源地)。 调查显示,台湾女人第一关心的是工作,占45%,第二是自己,占31%,第三是孩子,占14%,第四才是爱情,占10%。而其他国  相似文献   

18.
虚无主义——我们的深渊与命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无主义的历史形态主要有自由主义、实在主义、生机主义和毁灭主义。其哲学的主要类型则有政治上的虚无主义、道德论的虚无主义、认识论的虚无主义、宇宙论的虚无主义和生存论的虚无主义。尼采首次描画了虚无主义的面相与实质,并将其根源追溯到它所否定的对象那里。因此,克服虚无主义的根本路径不是回到被它否定的传统那里去,而是要走出它产生的逻辑或摧毁它产生的根源。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对虚无主义的批判仍在形而上学的传统之中,因此未能真正克服虚无主义。海德格尔将“虚无”与“虚无主义”的问题关联到“存在”、“存在发生”、“存在历史”、“天、地、人、神的游戏”与“命运”来思考,进而将真理、意义与价值思考为“存在历史”中发生的事件。列奥·斯特劳斯将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看作“极端的历史主义”,并认为它是现代虚无主义最精致的样式,它导致了真理、意义与价值的神秘流失或虚无。他认为要克服现代虚无主义,必须祛除尼采式的癫狂与海德格尔式的神魅,在清明的古典理性中去寻找真理、意义与价值的恒常基础。  相似文献   

19.
储诚喜 《理论界》2007,(9):177-179
福柯等将尼采称为“20世纪的尼采”。当代法国新尼采主义者严肃地对待尼采,通过诉求于尼采。从现象学突围,自觉地“接着尼采讲下去”,因而与尼采互为“面具”与“道具”。尤其福柯借助尼采“神之死”进一步阐发“人之死”,从而打开政治哲学及社会伦理思想新视界。  相似文献   

20.
“爱需要时时更新”这一论点出自鲁迅之笔,今日读来仍回味无穷。可以说,爱情的自我更新是幸福婚姻所必需的,这不仅可以避免和减少那些影响和睦的因素,而且能够提高爱情的质量。 婚姻和爱情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命题。人世间的事,微妙莫过于情和爱。爱情的真谛,对于陷入感情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